小冈香:一面光鲜,一面暗淡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小冈香,如今正经历着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洗礼。小冈香的未来之路,既让人充满期待,也让人感到迷茫。
  小冈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如果不是因为当地的制香业而经常见诸网络和报端,很可能一直待在“深闺”而不为外人所知。据史料记载,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小冈人就开始制作用于祭祀的竹签香,并逐步发展出搓香、淋香等制香技艺。历史变幻、朝代更迭,然而小冈人的制香传统却一直延续至今,昔日的制香发源地也成为如今全国著名的制香产业基地:在方圆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400家制香企业,以及约300家印刷包装、物流、制香机械等上下游企业。整个制香产业链上的企业超过70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制香无疑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在这些让人惊讶的数字背后,我们也看到诸如“小冈香业发展遭遇瓶颈”、“制香厂因柴火烘香引发火灾”、“小冈香业急需转型升级”等报道,小冈香业如同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面光鲜,一面暗淡。或许,这才是小冈香业的真实写照。
  关于小冈香,如今它究竟现状如何?在产业化道路上到底经历和遭遇了什么?其传统制作技艺在工业化时代中如何生存……带着一个个疑问,我们来到小冈。
  寻访“梁大成”
  车过新会黄宣充纪念大桥就到了双水镇小冈社区,车窗外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淡淡的香味,小冈新华香厂、小冈源和香厂、小冈远生香厂等一个个招牌开始出现在路旁,大片大片的晒香场上搭着一排排竹架,整整齐齐地铺满了正在晾晒的香品。视觉和嗅觉同时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香的王国。
  向路边一位正在晒香的大娘打听小冈规模最大的制香厂——梁大成香厂的去路,她不假思索地说:“向前直走,再右拐,就看到招牌了。”按大娘指的路线,我们很快就来到梁大成香厂的门口。事先联系好的王经理接待了我们,他戏谑地说,平时管业务,有游客时就当导游。原来,由于规模大、环境好,梁大成香厂已成为新会区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之一,不仅制香车间免费向游客开放,还设置了小冈香业历史陈列室和香道文化体验室。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手工制香过程,品味香道文化,还可以体验手工搓香。据王经理介绍,每月有上千游客来这里游玩。
  在王经理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制香车间。这里被分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制作,一部分是机器生产。人工制作区人头攒动,一片忙碌的景象,而机器生产区则显得有些冷清,每台制香机前只有一位工人在成品中挑出残次品。王经理介绍,如今除了家庭作坊,稍微有点规模的香厂都建起了机器制香生产线,但无一例外都保留着传统手工制香。“虽然机器制香生产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快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机器生产的香普遍存在工艺差、容易熄火等缺点,而手工香的严密度和燃烧性更好,即使价格比机器香贵2~3倍,仍然很受市场欢迎。”目前,梁大成香厂有近300名员工,一半以上仍在从事手工制香。工厂采用计件工资给付报酬,正常情况下,一位熟练工一天可以做50公斤香,大约能挣80~100元钱。
  手工制香分淋香和搓香两种。所谓淋香,就是在香骨上淋上胶水后再粘香粉,然后放在一个可以滚动的木器中通过滚动来夯实香棒。和淋香比起来,搓香更考究技艺。一根竹签、一坨香泥、一块面板、一把搓板,就是搓香所需要的全部工具。竹签向香泥中一插,用搓板滚动出来,在面板上滚圆实后,再用搓板截断香泥,拍平,一支手搓香就做好了。一位熟练的搓香工,只需要三五秒钟就能完成所有工序,一天可以搓五六千支。“搓香这门技艺又叫‘一搓定香’,最讲究心灵手巧,用力恰到好处,搓出来的香才粗细均匀。”2013年,小冈香传统搓香技艺申报并获批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政府正积极准备着在201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制香车间的尽头,安装着一个庞大的烘香炉。王经理介绍,以前晒香全靠阳光,完全是“看天吃饭”。有了烘香炉后,即使在阴雨天气也不会耽搁,“虽然烘香炉烘干的香不如日光晒出来的香味道好,但是不受天气限制,保证了香厂的出货量。”比如烘干塔香,在烘香炉内65℃恒温的烘烤下,只需20小时就能烘干,而传统的日晒方式需要3天才能干透。
  目前梁大成香厂日产4吨香,90%以上出口东南亚及北美,2013年的产值就超过了70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我们有望突破亿元大关。”王经理充满自信地说。
  品牌化之路
  目前,国内有三大卫生香产地,分别为河北保定、福建翔安和新会小冈,其中以小冈制香历史最悠久,香厂最密集,总产量最大,品种款式最多——从单一的竹签香发展到塔香、盘香、异型香、工艺香、熏香、棒香等多达一百五十多个品种—— 一个集产、供、销一体化的香业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2010年12月小冈获授“中国香业产业基地”称号。
  “虽然小冈香规模大,但底气还不足,品牌也不响。”小冈香业联合会徐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小冈各大香厂注册了近200个商标,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省级著名商标,并且大部分制香企业仍停留在生产低档香的阶段,经营高档香的企业寥寥无几。并且,为了争夺市场,各个制香企业不惜打起价格战,相互压价,侵权问题也时有出现。
  为了制止这种恶性竞争的蔓延,同时整合行业资源,共同用好“小冈香”这一传承六百多年的“金招牌”,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当地一百多家香企联合成立了小冈香业联合会。
  协会成立之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小冈”商标,会员企业既可以贴自己原有的商标,也可加贴“小冈”商标。这一举措在减轻了企业各自成本的同时,也形成了稳固的品牌效应。此外,小冈香业联合会还与新会区质监局在2009年联合制订了卫生香的生产标准,对用料、含量、环保、燃烧速度、产品标识等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让会员企业遵照执行,从制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小冈香”的品牌基础。   “传统的‘拜神香’利润不足5%,高档的保健香和会馆香才是香业市场的‘明日之星’。”近年来,小冈不少香企在与台湾、福建等地的同行交流中得到不少启发,不断推出各种高档香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你闻一闻,这是绿茶味。”在小冈天艺香厂的包装车间,老板苏耀强拿起一个绿色的大塔香说。这些大塔香有黄、绿、红、橙、紫、黑6种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味道,如草莓、薰衣草、绿茶等,它们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的新品。工人正忙着在塔香的包装上贴产品说明书,上面的文字全是英文。苏耀强介绍,这些塔香主要出口欧洲,已进入当地的沃尔玛超市销售,最远还销到了意大利,主要用于高档酒店和家具店等。
  宣传香文化、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品牌附加值,这是小冈香业联合会为小冈香业指出的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香企仍在迟疑和观望。传统产品虽然赢利微薄但稳定,开发新产品所需的技术和资金,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大部分香企打起了“退堂鼓”。正如徐会长所言,“小冈香”这一因地缘而形成的品牌要想摆脱传统低级香品的影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香企的期待
  虽然小冈地区香企云集,不过令人尴尬和意外的是,当地竟没有一个专业的香业市场,产品大多运往厦门、顺德销售,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建立专业的香业市场,成为双水镇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的议题。
  “作为中国香业基地,小冈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平台,建立香业专业市场已成为我们很多企业的期盼。”双水镇政府一位镇领导介绍说,“主要是土地问题,因为所有的土地使用都要经过严格审批,香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的产值和利税还满足不了土地指标的条件。”
  2013年,小冈香业联合会利用广东省政府推出的“三旧”改造政策,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与当地一个占地五十多亩的废旧纺织制衣厂初步谈成合作,计划用5~10年时间把它改造成专业的香业市场,这让当地的制香企业看到了新的曙光。“虽然目前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改造阶段,但多少让我们有了盼头。”小冈香业联合会徐会长说。
  此外,建立小冈香业产业园亦是当地政府针对小冈香普遍个体规模小,经营过于分散的现状提出的解决思路。“产业集聚是小冈香发展壮大必须要走的路,这是几届政府领导班子的共同认识。”徐会长说,由于制香需要很大的晾晒场所,用地紧张成为了制香业的发展瓶颈。如今的小冈乃至双水镇,有制香企业的地方,都能见到大片的土地被用来晒香,“以每家制香厂占地2亩计算,双水制香业占地超过800亩,如果建立一个专业的制香基地,占地面积不超过400亩就能整合目前所有的制香企业。按照规划和设想,这个产业基地将会有一个蒸汽烘干中心,产业园区内的制香企业通过输送带,将香品集中到一起,利用双水电厂的蒸汽循环解决制香烘干难题。
  用镇政府一位领导的话来说,这个专业生产基地将有利于集约经营的推行,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革,有利于产品的研发,有利于循环生产的实现。但当问到具体的落实时间时,对方只说了一句“正在推进”后就再无多言。
  短板
  目前,虽然小冈香已经从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转向以工厂化生产为主,从传统手工生产为主转向以半机械化生产为主,但备料、加工、晾晒、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工人,近年来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位制香企业负责人说:“今年从春节之后就开始招人,到现在还有两三成岗位空缺,小冈地区很多制香厂都是这样。”一方面是招人难,另一方面留人也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小冈地区2万多制香从业人员中,本地人只占三成,外来工约占七成,很多外地工人都是做一段时间就走。为了留住工人,企业不得不提高待遇,小冈长期以来拥有的人工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原料价格的上涨也是让当地制香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虽然小冈是全国知名的制香基地,但是当地并不出产制香原料,所需的原料全部来自全国其他地方和从国外进口。用来制造香骨的竹子除了大部分来自肇庆广宁外,还有部分是来自江西赣州和福建厦门。制造香粉的红柏木来自湖北,黄柏木来自湖南,而名贵的檀香木和沉香木则来自泰国和缅甸。由于近年来运输、仓储、人力成本都大幅上涨,导致原料价格也“水涨船高”,严重削弱了制香企业的赢利能力,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其他文献
自古英雄出少年。本文的主人公,年仅12岁的少年卡森·克罗普尔,勤奋上进,创新发明,保护海洋,奉献爱心,小小少年就成为了发明家、企业家和环保活动家。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该怎样来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卡森·克罗普尔的身上能得到一些启发。  Carson Kropfl is an inventor, business owner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t. H
作者简介:曾俐,湖南人,现为密西西比女子大学平面设计助理教授,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书法、国画和道德经。  创意类别:国画  创意材质:手掌  “初春雨,夜连晓,栈外柳,陌上蒿,野渡吹箫恩仇了”……一首韵律优美的诗配上一幅草长莺飞的国画,可谓绝品。不过这用于作画题诗的材质并不是宣纸,而是手掌。  手掌画是湘妹子曾俐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的原创,有一次,她练完书法,洗毛笔时不小心在手背上点了两笔,墨水顺
走进婧婧的家,第一感觉是明亮,第二感觉是有点空,随后,就被那些奇怪的家具吸引,然后好奇,这房子真是租来的?这些家具真的都可以打包带走?  谁说一定要买房?  婧婧是一个设计师,自小在北京长大,成年后求学伦敦,游历欧洲多国,深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坚信生活是用来享受的,她拒绝住在空洞的钢筋水泥楼中,拒绝一成不变的几房几厅,更厌恶没有思想的家具。  在国人买房高潮一波接一波的浪花中,婧婧丝毫不为之所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顾景舟把自己的制壶工具拿出来,摆成长长一列,像冷兵器时代的战具,完全可以当工艺品来欣赏。  他有一把德国造的“什锦锉子”。小巧、灵便、锋利。这是他当年在上海买的,非常好用。关于工具,顾景舟说,每个人不必完全一样。因为,各人的手势、力气、习惯不一样。但有一点,必须一样,那就是,得用。“得用”是一句宜兴方言。得,得手、顺劲、应
在舟山村绿荫中,你总能听到青瓦白墙的屋舍里传来“嗤嗤嗤”的声音,那是核雕人家最美的合奏音,让我就此沉醉。    光福镇位于太湖之滨,是一座嵌入湖中的半岛。历代文人墨客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吟咏此处景致,“光福”之名由此而来。  来光福一是为探梅胜地“香雪海”,每至隆冬时节,梅花香溢邓尉山,“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可以媲美日本北海道的缤纷樱花;二是司徒庙内四株大柏树——“清、奇、古、怪
铅笔,是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的回答会是,“不就是拿来写字涂鸦的工具嘛。”但是,在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脑袋里,从来没有“通常”这个概念,艺术家们早已突破固定的思维圈子了。  一眼看穿的“海胆”  软塌塌的海胆全身披着可怕的毛刺,也许见它第一眼,对它的厌恶就根深蒂固了。但是,这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雕塑家却是嗜“海胆”如命。  詹妮弗·麦斯特(Jennifer Maestre)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
许多年后,吴世友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收藏的民间油灯已蔚为大观。数十年的光阴,500余盏横跨汉、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的古灯,让他的居所也因此染上一层深沉古拙的历史韵味。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他所喜的并非这批藏灯的商业价值,而是这些斑驳的油灯所散发出的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沧桑。  起于梦想的收藏  每一个走进吴世友家中的客人,都会惊讶于此舍浓厚的古风古韵。客厅里博古架上精心供养着五花八门造型各异
五行中,木属阳,于是古往今来,从建筑到工艺品,木制品都是国人追捧的对象。良木经长时间把玩,能形成润泽的包浆,追求质朴低调之气的文人雅士甚是喜爱这能留下岁月痕迹的载体,因此木雕的价格一路走高。  有市场,有利润,自然就有山寨品前来分一杯羹。且不说众人熟知的伪黄花梨、紫檀、黄杨木等,如今的市场已不是劣质木材冒充优质硬木或以新充旧的问题,握于掌中的“木雕”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木材,而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的环氧树
谈及宣德炉,知之者甚多,尤其收藏界,几乎人人都可以说上一段。不过宣德皇帝监制的宣德炉本就不多,李自成入京后,几乎将其毁之殆尽。是以今日藏家所藏,不过是宣德之后仿制款。民间所藏宣德炉可谓成千上万,却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且不论宣德炉,只谈炉耳。有人总结,炉耳有五十余种:冲天耳、桥耳、鱼耳、索耳、螭耳、如意耳、环耳、连珠耳、戟耳、蚰龙耳、夔耳、象耳、鋬耳、椒图耳、连环耳、飞凤
春日朝阳,徐徐照进依山傍水的黄家村。黄家人伴随着晨光起床,穿衣,生火,做饭,灶房上的烟囱开始炊烟袅袅,馒头的香味从黄家蒸笼里浸出来,带着一股竹子的清香,将新的一天拉开序幕。  黄家村海拔800多米,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竹子生长。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就是道路两旁齐齐摆放的柳杉和毛竹薄片,成为村子一道奇异的景观。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