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存在着“信息孤島”和“技术棚架”现象,开封县发挥自身优势,使信息技术服务出现了5个转变,实现了4次跨越。
【关键词】 信息孤岛;技术棚架;信息服务110
一、开封县粮食生产综述
(1)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封县地处豫东平原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但交通四通八达,独具优势,为开封县粮食及加工品外运外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开封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大,全县耕地面积125万亩,复种指数199%,通过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促使开封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开封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粮食单产水平较高。(3)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较大。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通过实施“沃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秋粮潜力大。开封县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了重夏轻秋现象,提高单产,挖掘了增产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大。开封县通过提升农民素质,深入推广新农技,为粮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实现4次跨越
(1)发放信息宣传单服务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开封县农业局在农作物管理关键时期,将《麦田管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苗期管理意见》、《秋作物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等资料印成技术明白纸张,张贴到村,或直接发放给农民,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问题。(2)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服务时期。90年代中后期,开封县农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奔赴乡村集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至2008年累计培训农民70多场,培训群众36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3)以电视讲座为主的服务时期。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技术下降,乡镇改革取消农业8大站,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本断层,搞技术培训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又有很迫切的要求,于是农业局与县电视台合作,利用电视机普及这一优势创办电视技术讲座。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将管理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目了然。仅2008年就录制了16期,累积播出64次,深受农民欢迎。(4)以手机短信为主的服务时期。2006年元月份,开封县农业局为了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对温室蔬菜产生的影响,将温室大棚科技示范户手机号码纳入移动信息平台,将管理技术要点编辑成手机短信,传授给示范户,由其带动周围农户,初步实现了技术直接入户。后来,农业局利用移动公司给农业局安装的网络服务器,按农民种植的作物分类进行统计,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向科技示范户和其他农户发送技术管理短信,缩短了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之间的距离。2008年在冻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县没有出现榻棚及毁苗现象。(5)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时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开封县农业局先期投入2.6万元,在四个乡(镇)和两个温室大棚蔬菜村,张挂使用LED户外显示屏6个,指导群众科学地生产和管理。并将以点带面有计划地把这一现代模式逐步推向全县各乡村。
三、农业信息化展望
(1)多项技术并用,加快开封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广泛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开封县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视化远程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完善和建立开封县多媒体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使全县逐渐达到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实现Web浏览、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有机集成。(2)加强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封县农业局将建设各类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数字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继续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努力通过有效渠道培养一批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新型农民。(3)加强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开封县将充分利用和依托靠近省、市和兰考县天民种业等农业科技单位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一些农业技术专家联合,选择有优势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施肥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注重在农业实践中推广应用,以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4)建立农业科技预警制度和农业信息服务110。在做好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县、乡各级指挥中心的努力,将逐步在全县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10”工作,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畅通无阻,扎实有效地建立起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乡镇和乡村之间技术棚架问题,使农业科技最大限度地为全县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信息孤岛;技术棚架;信息服务110
一、开封县粮食生产综述
(1)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封县地处豫东平原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但交通四通八达,独具优势,为开封县粮食及加工品外运外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开封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大,全县耕地面积125万亩,复种指数199%,通过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促使开封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开封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粮食单产水平较高。(3)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较大。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通过实施“沃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秋粮潜力大。开封县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了重夏轻秋现象,提高单产,挖掘了增产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大。开封县通过提升农民素质,深入推广新农技,为粮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实现4次跨越
(1)发放信息宣传单服务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开封县农业局在农作物管理关键时期,将《麦田管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苗期管理意见》、《秋作物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等资料印成技术明白纸张,张贴到村,或直接发放给农民,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问题。(2)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服务时期。90年代中后期,开封县农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奔赴乡村集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至2008年累计培训农民70多场,培训群众36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3)以电视讲座为主的服务时期。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技术下降,乡镇改革取消农业8大站,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本断层,搞技术培训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又有很迫切的要求,于是农业局与县电视台合作,利用电视机普及这一优势创办电视技术讲座。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将管理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目了然。仅2008年就录制了16期,累积播出64次,深受农民欢迎。(4)以手机短信为主的服务时期。2006年元月份,开封县农业局为了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对温室蔬菜产生的影响,将温室大棚科技示范户手机号码纳入移动信息平台,将管理技术要点编辑成手机短信,传授给示范户,由其带动周围农户,初步实现了技术直接入户。后来,农业局利用移动公司给农业局安装的网络服务器,按农民种植的作物分类进行统计,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向科技示范户和其他农户发送技术管理短信,缩短了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之间的距离。2008年在冻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县没有出现榻棚及毁苗现象。(5)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时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开封县农业局先期投入2.6万元,在四个乡(镇)和两个温室大棚蔬菜村,张挂使用LED户外显示屏6个,指导群众科学地生产和管理。并将以点带面有计划地把这一现代模式逐步推向全县各乡村。
三、农业信息化展望
(1)多项技术并用,加快开封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广泛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开封县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视化远程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完善和建立开封县多媒体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使全县逐渐达到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实现Web浏览、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有机集成。(2)加强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封县农业局将建设各类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数字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继续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努力通过有效渠道培养一批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新型农民。(3)加强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开封县将充分利用和依托靠近省、市和兰考县天民种业等农业科技单位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一些农业技术专家联合,选择有优势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施肥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注重在农业实践中推广应用,以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4)建立农业科技预警制度和农业信息服务110。在做好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县、乡各级指挥中心的努力,将逐步在全县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110”工作,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畅通无阻,扎实有效地建立起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乡镇和乡村之间技术棚架问题,使农业科技最大限度地为全县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