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低剂量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伴有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疗效。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分析对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FFA与OCT确诊伴有浆液性PED的慢性CSC患者29例(35只眼)。男24例,女5例,双眼患者6例,平均年龄(41±7.5)岁。患者分为单一低剂量(25J/cm2)PDT治疗组16例(19只眼);低剂量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组13例(16只眼),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个月观察最小分辨角矫正视力(LogMAR BCVA),PED平伏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FT)改变。

结果

治疗后1个月随诊联合治疗组BCVA(0.33±0.48),单-PDT治疗组BCVA(0.46±0.52)logMAR,两组与基线视力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48)。治疗后3,6个月随访联合治疗组BCVA分别为(0.24±0.46)logMAR;(0.19±0.48)logMAR,单-PDT治疗组BCVA(0.35±0.70)logMAR;(0.31±0.50)logMAR,两组与基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治疗后6个月随访,单一PDT治疗组与联合组治疗后CFT比较基线CF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88,P=0.02;0.00)。治疗后6月随访联合治疗组CFT较PDT单一治疗组CF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05)。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与PED平伏均为13只眼(81.25%),单一PDT治疗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12只眼(63.15%),PED平伏8只眼(42.1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P<0.05)。联合治疗组平均玻璃体注射次数1.38次,单一PDT治疗组平均治疗1.06次。

结论

低剂量PDT联合玻璃体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与单一低剂量PDT均能提高伴有PED的慢性CSC最佳矫正视力。联合治疗组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平伏PED效果优于单一PDT组。提示低剂量PDT联合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治疗对伴有PED的慢性CSC疗效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眼眶脂肪组织中IGF-1、IGF-1R与TSHR在TAO眼眶脂肪组织中的存在及定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8月至2014年2月在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TAO患者分为病例组,而非TAO为对照组。病例组:收集35例TAO患者行眼眶减压术后的眼眶脂肪组织;对照组:33例眼眶良性肿瘤或眶脂肪脱垂患者的眶脂肪组织。标本固定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眶脂肪组织中IGF-1,IGF-1R,TS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消化性溃疡的内科临床治疗进行探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过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29例,总有效率为763%,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31例,总有效率为816%。两组患者间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方法的分析,P>005,差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