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专业源自求学路上开的一次“小差”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现在在日本东京大学读国际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当学生的路应该是走到最后一步了。回头看看过去这些年的求学之路,我从来都不是靠成绩碾压别人,甚至在成绩上还有一些劣势。但恰恰是靠之前开的一些小差,获得了一点优势,得到了学校的青睐,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


  我一直对文史类专业比较感兴趣,高考时想考历史系或者中文系,最想去的学校是复旦大学。但在报志愿之前一方面是禁不住亲戚家人朋友的劝说,他们希望我去读一个“务实”一点的专业,自己便有点动摇;另一方面是家里需要我經常回家,照顾家事,家人希望我读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所以,我最后去了离家不过几公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会计专业。
  我想我的情况代表了很多大学生,让一个高中还没毕业的人就明确地讲出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想做的事情,可能有点太苛刻了。所以,在上大学之后,再探索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到底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的大学生涯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初入大学,我就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当初想读的文史类专业,感觉研究财务数据的专业虽然不是那么无聊,但是在深度上似不够。于是在学习之外,我就常常学习摄影、泡书店、看看演出。

  大学阶段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试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都花在校园中。多实践,虽然时下看来可能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之前开的小差也许就会将恩泽返还到你的人生中来。重复前人成功的道路未必就能复制成功,在机会来临前拿出抓住的决心,相信自己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因为我在摄影、平面设计和视频制作上有些特长,在几个学校活动中的宣传品做得质量不错,在学校里有了点小名气。在大学第一年的暑假之前,有一个团队找到了我,他们参加了一个公益比赛,正在做一个公益项目,内容是在汶川做一些助学和文化保护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帮忙做摄影、录音、设计方面的工作。当时是2010年,汶川地震刚过去两年,我很愿意为灾区做点事情,于是就加入了他们。正是因为这个机会,我和公益圈产生了联系。
  因为这个机会,我对中国的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有了更多的关注。我发现这些公益机构需要志愿者帮助,而大学生有时间也有热血,正好适合这些公益机构的需要。一年之后,又是老团队的班底,他们在学校招募了一个小团队,要在云南做一个暑期的志愿项目。我便成为了对我未来影响深远的榕树根公益机构的一员。
  暑期项目结束后,当时大二的我已经上完了基础课,算是对专业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恰好榕树根缺少一个专职的财务人员,协助他们在云南进行机构初创期的工作。当时的我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思前想后,我决定向学校申请休学,在榕树根做一年全职志愿者。
  以一个财务管理者的身份在公益组织工作,对于当时刚读完的大二我很有挑战性,我第一次发现之前学的会计专业这么有用,还有那么多的同行组织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一无所知,却无从学习。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有很多不足。
  那是我对专业知识加紧补习的一段时间,可能也是看专业教科书做多、向前辈请教最多的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发生在大学校园里。
  在那段志愿者工作结束之后,我了解了中国公益圈的发展现状和一些问题,如专业人才不足,管理粗放,服务也不专业等,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当时我感觉自己在大学里学的会计知识在事务工作中已经足够用,我当时的想法是用研究生的阶段,补足社会服务具体怎么运做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大学阶段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试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都花在校园中。多实践,虽然时下看来可能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之前开的小差也许就会将恩泽返还到你的人生中来。重复前人成功的道路未必就能复制成功,在机会来临前拿出抓住的决心,相信自己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硕士阶段补足劣势,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学习和社会服务相关的知识,最对口的专业是“社会工作”。2014年,大陆对这个专业的建设还不是那么健全,于是有了去其他地方学习的想法。经过一些了解,我发现这个专业的学习,非常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在西方的语境下学到的东西,未必适用于华人地区的情况,所以我最终选择去台湾。
  申请时我很忐忑,因为我的本科专业是会计学,和申请的专业毫无关系,只能说是有一些工作经验,这些东西能否打动学校和导师都是未知数。同时,选择去台湾读书的人相对较少,所以当时基本是在参考资料一片空白的情况进行的申请。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抱希望,也做好了直接工作,未来再图打算的准备。不过好在最后还是申请成功了,成为了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研究生。
  后来有一次和老师聊天,谈到申请材料的问题,老师说恰恰是感觉我有会计学专业的背景,能够和社会工作结合,又恰逢当时学系主推一个名为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学术热点,需要一些有经济、财务方面知识的交叉人才。而我的材料中也没有避讳自己大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而是结合对公益组织管理的经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强调了自己在“交叉”这个关键点上的优势,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结果这恰恰和学校想要的研究生相符,最终成功被录取。
  初到台湾,我就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对于基础科研方法缺乏了解。对于科研工作的初学者,台湾的老师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基础能力,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研究方法的操练。
  我之前接触过的仅仅是本科的毕业论文,本科时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去讲怎么做科研,用哪些方法做调查研究,怎么写论文。在读研之前,我也没想过这些东西还要专门学习。硕士的第一年,我基本都在和这些之前的欠债做斗争。我做了不知道多少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就是针对某一个题目,做一个小型的研究,通过试验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写成一篇小论文。这些作业的内容有些是和我感兴趣的领域不相干的,做起来也有些枯燥费事。在做这些事之前,我对科研只有模糊的认知,在这之后我才明白科研真正是做什么的。虽然枯燥费事,但做着做着,我竟然还找到了一些乐趣,也是在这个时候“科研”才在我心中成为了未来的一个潜在的选择。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转专业带来的专业知识的劣势,这是提前就预料到的问题,所以也不意外。
  硕士第一年过得很辛苦,在学新课的同时,还要补充过去欠缺的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学校的实习要求,因为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有实践相辅相成。不过在辛苦过后,基础理论的缺陷补上之后,相比于一些相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同学,我的优势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在大陆的实践背景让我拥有了不同的视角,有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天然优势。
  学感兴趣的东西总是让人更有动力,但中途转行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不过再苦再累我也感觉值得。
  在台湾完成了阶段性的学习,修完学分之后,我暂时回到了大陆,一边到榕树根工作一边写论文。这次的我与大二时已经完全不同,当时我还是一个只有基础会计知识的大学生,而这次是拿着比之前更强的会计功底,又满载着对服务工作的专业研究归来。在那段时间里,我把硕士阶段的所学尽可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留下了不少工作感想、反思之类的文字资料,这些东西至今仍然让我受益。
  在榕树根工作两年之后,我结合工作经验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这让我感到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可能是未来一条可行的道路。而我也感到自己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能从一个行业内工作者的角度,转换到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和学习,分享更多有用的经验给中国的公益机构。
  为了成为科研工作者,读博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向下一个的目标再进一步


  “读博士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从不少前辈那里得到这种忠告,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当时的我其实不太理解。直到我真正开始着手准备的时候,就越来越懂得这个“心理准备”的难度。
  因为博士阶段要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研究者的能力,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和硕士阶段都有很大的差别。
  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可能是一些表面上的总结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说得通的结论,就会被接受。但是博士期间的工作则不然,首先要有原创性,不能老调重弹,之后还要有学术上的贡献,能够真正地把现在学术界的成果向前推进一步,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博士研究。
  就在2019年,我申请的东京大学的老师青睐我在大陆和台湾的经验,以及相对比较过硬的学术功底,最终我幸运地成为了国际社会科学博士生,正式开始了科研工作者的生涯。
  博士生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我很快便遇到了两个难关。第一个难关是语言关,到了另一个地方,除了中文和英语之外,还要用日语做阅读和交流,这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面临的挑战,没什么解决的捷径,就是硬着头皮一点一点改进。
  第二个难关就是,本以为自己硕士阶段已经积累了一些基础,但是我发现还远远不够用。
  记得第一节讨论课上课之前,老师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说让大家看看这篇材料,下礼拜上课的时候讨论。我心想,就是个论文,应该没多少,我下礼拜上课之前看一下就完了。结果上课前一天,我打开邮件附件,发现要看的内容有140页,顿时傻了眼。没办法,我只好熬夜加上第二天早起,硬着头皮搞定了内容,这才顺利上了第二天的课。从那之后我对老师的要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老师的要求一布置下来,就要全力完成才行。
  除了课上的要求,对于研究内容本身,老师可能也会给出一些指导,有些很细致,明确到哪个点要做什么,也有些很笼统,比如让你去了解一些领域的先行研究。这些領域可能是之前很少涉猎的,这就基本等于要求学生去自学一些专业知识。学习之后,还要和自己现在关心的研究课题相结合,找到能交叉的点,这些点往往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亮点。
  如今,离读完博士的目标还很遥远,但入学一段时间以来的收获,已经让我受益良多。相比于硕士阶段,博士的学习必然更漫长,更艰苦。但我其实没有太多的担心,毕竟这条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来龙去脉都让人比较踏实。
  总而言之,对于未来的规划,我有一个不变的大方向,就是希望在公益圈做出一番事业。回看来路,对学习的兴趣,加上足够的执行力,这条有些曲折的非主流求学之路,谁说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呢?
  责任编辑:徐玲玲
  大学阶段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试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都花在校园中。多实践,虽然时下看来可能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之前开的小差也许就会将恩泽返还到你的人生中来。重复前人成功的道路未必就能复制成功,在机会来临前拿出抓住的决心,相信自己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他文献
翩翩飞舞蝴蝶本  当时,即将升入大三的我,需要在中文系的语言、文学、文献专业中,选出自己未来的方向。那时的我对文献专业知之甚少,于是向师姐请教。师姐微笑着告诉我,在文献专业的版本学课上,可以看到“蝴蝶本”。这个动人的名字,让我的心也像蝴蝶翩翩起舞。我不由得好奇,什么是蝴蝶本呢?  后来我了解到,所谓蝴蝶本,指的是古籍的一种装帧形式,专业术语是“蝴蝶装”。说起古籍,相信大家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大多是有
关于领土主权及南海问题,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中国的原则立场。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中国一贯维护国际法治以及公平和正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
大一大二期间,我努力学习,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工作和志愿活动,大二学年末经过笔试和面试筛选进入通信专业卓越班学习四年前,“虚拟”照亮我的现实  2016年左右,虚拟现实(VR)的概念蔓延全球,各类应用开始走入用户生活。那年我高三,沉浸式虚拟现实眼镜突然闯入了我的认知世界,这个新奇的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几个月后高考结束,我正苦于报考什么志愿,众多学校和专业不免让人目不暇接,就在此期间
它看起来像一面镜子,走近了可以显示你的样子。一旦你将旁边的沙漏反转,这面镜子的图像会突然改变,可以同时看到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在以“时间反演”为主题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大奖赛”上,49件优秀作品从169件雕塑、油画、水墨画、多媒体等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等奖《上一秒,光》  谭壹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作品形式:数字交互装置  作品用Arduino和processing(媒体交互艺术中
北京站我是兰州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2021年,将要跃入人海,成为社会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到底该奔向何方?我开始在全国各地不停地奔走。  我每天下午都会腾出一个小时,搜集各个微信公众号上的招聘消息和公告,为此我还专门做了Excel表格来归纳整理所有的选调公告信息。  北京选调的报名要求很严格,必须要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幸好我在研究生阶段各项表现优异,符合报名条件。面对北京选调和甘肃选调相隔只差一天,而考
西北大学“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综合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其中包含高温实验过程、高电压的测试和危险试剂使用等危险实验步骤,制备具有储能特征的功能陶瓷材料。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始设于1923年,其材料化学专业设立于1991年,2019年西北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较早就开始了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综合虚拟仿真
去年,我考入清华读博。初入清华园的我,闲暇时常在各大图书馆看书自习。清华有大大小小图书馆七个,分别为逸夫馆、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中心、建筑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  我最爱去的就是逸夫馆:橙黄色的砖瓦堆砌而成的建筑将复古与现代巧妙结合、器宇不凡,馆旁挺立的松柏为逸夫馆沉淀了一份厚重与温和,馆前一座精巧的喷泉又为其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馆内的设施儒雅宁
“1圈,2圈……30圈,31圈……50圈。”中午时分,烈日炎炎。  在略显寂静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中,一辆水滴形的赛车,以25km/h的速度,在操场的跑道上,一圈圈匀速行驶,不时发出阵阵轰鸣。  当跑完第50圈,赛车平稳刹住,赛车外壳被取下,一位身着红色赛车服的女车手,从不足一立方米的驾驶室中一跃而出,身材娇小却尽显飒爽英姿。  这位驾车飞驰的女车手叫朱漫福,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2015级本
接到采访上期封面人物孟兵的任务后,为了对孟兵的创业项目“西少爷肉夹馍”有直观的体验,我铁了心一定要在采访前买个肉夹馍尝尝。事先,虽然知道买肉夹馍要排队,但现场情景还是让我吃惊!中午12时3分,我站在了二十几米开外的肉夹馍队伍后,听着音乐、曝晒在正午的日头下,静静地排着队。12时45分,历时42分钟我终于买到了传说中的肉夹馍。当我把这段过程告诉协助我采访的人大同学张盖伦时,她却告诉我:“你还算幸运的
去腐生肌  作者:毛雨菲(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  画面中一片大地上,一只筋肉强健的手缓缓托举起希望,静脉和动脉交缠着从指尖开出一片海棠之花。这幅画意味着天津大学首次设立医学专业,第一次绽放出了新医科的花朵。这只以静脉动脉浇灌而成的海棠花将会在北洋学府的大地上以最热烈的姿态向阳生长。飞翔  作者:吴晓娜(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  大脑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