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型”经销商的取舍难题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也“副业”
  
  冰石啤酒(化名)是中西部地区的无名小厂。它在一无品牌二无资金的情况下,选择高档产品切入市场,竟然在两年时间内成长为当地崛起的一支啤酒新贵。放在当初,营销总监李云(化名)对这个成绩想也不敢想。
  当时,这支高档产品,既没有品牌影响力,无法获得区域寡头经销商的青睐,又没有足够的金钱硬砸市场、买店面。而且,广告打出去之后,啤酒经销商无人问津。产品要打入城市市场,而且是打入眼光高的中高档酒店终端、娱乐夜场、名烟名酒店,今后日子还怎么过?!
  市场刚刚开场却遭遇冷场,李云吓出了一身冷汗。
  天无绝人之路。李云带队伍扫市场时发现,一些初涉商海的副业经销商表现出了很强的合作意向。
  这些“副业型经销商”,在其他领域已经构筑了蜘蛛网似的人脉关系,看到经销业务是个赚钱的买卖,又能嫁接自己以前的关系人脉,就想捎带着伸进一只手。他们看重渠道利润,其他都不太在乎。这对于亟待打人中高端市场的冰石来说,利用他们特殊的人脉资源撬动市场,可谓是进入市场唯一的捷径。
  在市场启动初期,凡是启动最快、动销最好的县市,全部集中在副业经销商手中。尽管他们的铺货率很低(往往不到30%),但确实能实打实地完成销售,而那些铺货率高达60%的市场却如一潭死水。
  这些市场飘红,终于撕开了口子。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冰石啤酒完成了省内多半县市的招商覆盖。其中副业经销商和幕后经销商(“入股者”,只负责疏通打点关系)约占3成。
  可大家都没想到,对这些副业型经销商的管理问题,挑战着很多销售经理的智慧。
  
  另类手腕
  
  对李云来说,副业经销商在很多方面都很强势:
  
  强势的人脉资源。
  副业经销商大多“权贵”一方,手握庞大坚实的人脉网络,在公共关系(甚至手握实权)、销售终端等各环节“呼风唤雨”。
  
  进店快速轻松。
  早前,由于竞品的渠道封杀或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冰石拿着钱也无法进店。有了这些经销商提前“打招呼”,冰石的业务人员可以一路狂奔,只管往店里卸货。有些店面老板还让手下帮忙搬货。很快,市区内凡是上点档次的终端都被冰石啤酒占领了。
  
  消费意见领袖群。
  这些经销商身体力行,他们率领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在他们自己的“关系酒店” (他们经常请客吃饭或公务宴请的定点酒店),掀起饮用冰石的热潮,快速形成了一批消费意见领袖,并复制出更多的消费意见领袖。一个稳定的具有极强号召力的冰石啤酒消费群体就这样形成了。
  
  滴水不漏的渠道。
  这些经销商熟悉并能加以控制的那些中高端酒店、娱乐夜场、名烟名酒店等渠道,说白了,就是市区那几十家有限的端点,相对狭窄。但由于其强势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形成了坚实的渠道壁垒,竞品再强大,都很难买断,即使先前已经被买断了的终端,最后也不得不默许冰石啤酒长驱直入。
  
  败也“副业”
  
  然而,冰石与“副业”经销商的蜜月期仅仅维持了一年。随着冰石品牌的快速成长,自然要丰富产品线(包含高、中、低档产品),逐步扩大市场,进入大众市场。这就意味着,厂家必须建设庞大、高质量的经销商系统。
  可事实证明,当年冰石啤酒赖以起家的特殊经销商难合“纨绔”本色,根本上不了战场。李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若干问题:
  
  夜郎自大不配合。
  大部分冰石的渠道促销资源成了经销商的利润来源,面对厂家督察人员的质询,这些经销商振振有词:“给了促销,这些终端能卖这么多;不给,他们也是卖这么多。”让他们提高铺货率,他们会说: “你让小面馆的民工都去喝冰石,那有钱人谁还喝呀!”那总该做做生动化吧,可是他们回答得更干脆: “咱的酒不摆出来照样卖!”
  他们将工作中长期养成的“一言堂”或我行我素的陋习,不自觉地带到了与冰石的合作中来,极不配合。
  
  草台班子穷凑合。
  做生意、组队伍抠抠搜搜,找个穷亲戚或穷哥们儿掌事儿,就算立起了山头,送货车、仓库、人员等等都是能省就省, “反正凑合着能把货送到就行了”。什么组织管理、业务流程、客情维护等等,统统与他们无关。
  
  收益不高信心低。
  他们原以为做生意就是财源滚滚、日进斗金。而啤酒毕竟是薄利多销、靠规模赚钱的产品,销售不上量,利润总额自然不高。这与他们当初签约时所预期的收益有着巨大落差。他们的经营热情开始下降,费用投入急剧缩水,而牢骚抱怨却越来越多。
  安于现状。
  一些经销商有明显的小富即安心态。作为副业,自己轻轻松松一年赚个十万八万,工作生意两不误,不错了!他们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他们专心经营、做大做强,根本没有可能。他们甚至害怕生意做大后树大招风。
  这些当初依靠一部送货车、两个送货员、几十家终端打天下的“特殊经销商”,早已习惯了一年卖个三五万箱、挣个十万八万的运作模式。
  现在,一听说冰石啤酒要求他们增加人员、添置车辆、扩充仓储、拓展终端、提高铺货率、加强生动化,一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耗下去,可是市场不等人啊!
  眼看软的不行,李云只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强制要求他们限期整改,否则缩减区域甚至砍掉。
  可这帮人软硬不吃,串通起来到总部大吵大闹,说公司“不讲信义”、 “卸磨杀驴”。若是矛盾激化,他们甚至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
  其实,李云也不是不念旧情。当初冰石啤酒刚入市时,面对各方刁难,他们左突右挡,确实立了大功。可如今,冰石啤酒的发展刻不容缓,怎能坐视大好的形势葬送在这些人手上?
  这一次交锋,李云被迫停止了“强制措施”。可今后怎样对付这些“功臣”、“大员”呢?
  
  与狼共舞
  
  既然不能一下子打死,就要用好他们。
  李云决定:一方面加强现有副业经销商的渠道深度,把他们培养成城市中高端消费渠道的专业经销商;另一方面,扩大渠道编制,吸引中低端消费渠道的经销商加入进来,迅速覆盖中低端渠道。
  随即李云要求市场人员对所有副业经销商详细摸底排查,包括:在当地的势力影响大小、人脉资源、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个人档案,结合过去一年来他们与冰石啤酒之间的合作意愿、配合程度、系统建设、销售数据的综合分析,将他们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别的副业经销商,李云决定“因材施教”,各个击破:
  
  “小富即安型”:腾位子
  副业经销商依靠自己的人脉网 络,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有着独特的把握能力(如选择市场切入点、公关侧重点等方面),所以,他们能快速覆盖高端渠道(A/B类酒店终端、娱乐夜场、名烟名酒店),并迅速培养起消费意见领袖。
  李云认为,与其要求他们极不情愿地将货塞进大街小巷,而服务做得一塌糊涂,还不如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优势,将高端渠道做深、做透、做细,发挥标杆渠道的消费潮流带动作用。
  因此,冰石啤酒针对此渠道制定出了详细的管理和服务步骤,其中包括销量完成率、铺市达标率、生动化及格率等硬性指标,主要起到威慑作用,并为每个经销商配置一名形象好、气质佳的渠道专员,专门负责拜访、维护客情。同时,在市场资源上对此类经销商适当倾斜。
  但厂家这么做也是有条件的:这些特殊经销商只能专营这几十家高端终端,交出其他“吃不好还想占着”的终端,而且,重新修订合同,在协议中详尽明确渠道归属权,以防将来窜货乱价。
  在实际的沟通中,冰石啤酒首先传递出公司改造渠道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恩威并施之下,大部分经销商佯装无奈、实则欣然地接受了厂家的调整;对个别认死理的主儿,只好用硬性指标来说事儿——谁达不到指标,谁就自动交出经营权。
  不干活的主儿交出片区,渠道宽度自然就扩展开了。留下的经销商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高端终端,空出来的中低端快餐店、小吃店、大排档、社区零售店等流通渠道,被一些具备强大产品分销能力、网络分布广泛的流通型经销商填补。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达到了厂商双赢的目的。渠道缩减后,“小富即安型”的经销商发挥自身特长,专注于有限的高端终端,在公司的支持和配合之下,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终端拦截,大大抑制了竞品的销量,而经销商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收益也显著增加。
  
  “犹疑不定型”:嵌入式管理
  这种经销商比“小富即安型”更有改造价值。他们本身有较强的发展愿望,只是老板个人陷在了工作和生意的两难当中,既想将生意做大、做强,又不想投入过多精力而影响工作。
  面对此类经销商,李云要求自己的客户经理嵌入到他们的运营系统当中,做一个“保姆型”的全能业务员,从销售计划的分解、分销渠道的规划、经销商系统的建设,到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甚至账款回收等工作,事无巨细,全程帮助经销商打理生意,成为经销商的实权销售经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些“犹疑不定型”的经销商突然发现,送货人员原是一盘散沙,现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来乱七八糟的仓库,现在井井有条;账面上的欠款正在逐渐缩减,手里的流动资金多了起来;去酒店吃饭时,酒店老板也不再抱怨送货和回瓶不及时的事儿了……
  月底一盘算,个个都乐了。
  于是,他们的经营信心空前高涨,老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增多,对冰石啤酒的客户经理恭恭敬敬,给人配车,全力配合,厂家政策也能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了。这样做下去,销量不增才怪呢!
  
  “专横跋扈型”:分品种经营
  这种经销商在副业经销商群体中往往比较强势,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喜欢在同行面前出风头,体现在生意上,就是极力追逐高额利润,产品一定要有档次。
  掌握了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李云果断决定,要引导他们代理公司新推出的最高端的“特制”和“纯生”啤酒。
  冰石的业务人员会这样动员这些经销商:“这些产品利润丰厚、档次很高,是冰石未来的升级换代产品。目前,只选择少数最有能力、值得信任的VIP客户独家代理,机会难得!”
  一番忽悠之后,再理性分析代理高端产品的必要性: “为适应冰石啤酒快速放量的需求,公司今年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调低冰石啤酒的终端零售价;随之,经销商给终端的供货价也必须相应调低。到时候,就算你不调,其他市场都调了,低价货一拥而入,你的利润可就难以保障了。而类似这样的冲货,公司历来是不管的。”
  为了彻底断绝他们想多品种代理的幻想,冰石啤酒还专门出台了文件,要求所有的经销商必须分品种代理,否则不予签订年度经销合同。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副业经销商乖乖交出了冰石啤酒的经营权,至于“特制”和“纯生”啤酒也就由着他们先去折腾吧,等有了起色,再想办法整合。
  
  “破罐破摔型”:顺势铲除
  他们本来也不想做了,一了百了,直接砍掉,图个省心。当然,削藩的同时要考虑平稳过渡的问题,比如及时封存或回收库存,避免冲货、砸价等破坏市场秩序的事件发生。
  由于掐准了副业经销商的“脉象”,分门别类,阶段性合理利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让他们发挥出了合适的作用,因此渠道整合规模虽大(主要针对这些特殊经销商),但是不仅没有引起渠道动乱,还收到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经销商队伍逐步扩充,市场上补充了更多新鲜血液,渠道模式更趋多元,市场规模变得壮大。
  李云也清楚,目前调整的战果只是局部改善。这是一支让自己又爱又恨、不容忽视的“另类军队”,当初向他们“借道”是迫不得已下的权宜之策,长远来看,他们势必成为公司深入发展的障碍,脚踏两只船,最后必定是“本职”和“兼职”两难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何尽快让“正规军”代替这些“杂牌军”,正是李云眼下在动脑筋的。
其他文献
县乡市场之症结在渠道,渠道之症结在梗阻,梗阻之解决方法在于让商品“流动”,而其中的诀窍又在于“终端突破”。    什么是“终端突破”?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3000多个县2万多个乡,如何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上,保持产品在各终端网点的高铺货率、抢眼的陈列和新鲜度,是一大难题。要想产品“随处可见”,必须“商户乐得卖”;要想产品新鲜,必须“顾客乐得买”;要想陈列抢眼,必须业务员跑得勤,客户关系好。  
期刊
别指望厂家能提供什么深度支持,厂家制订的促销方案和政策,往往千篇一律、全国一盘棋。经销商做促销,还是要靠自己!  家纺产品的销售多半是在促销期间完成的,尤其是劳动节、国庆节、新年前后,正是结婚、乔迁、日常更换的高峰,家纺销售主渠道——商场店中店、卖场商超以及专卖店里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  可在促销手段上,大家普遍只会“二踢脚”功夫——打折或买赠,严重同质化,不促不销,甚至促而不销。比如:所有渠道都
期刊
“高速增长的家纺市场,好比一驾飞奔的多头马车,必须要几匹马步调一致,才能稳步前行。一旦某一匹马力短,必然车毁人亡。不少家纺品牌不是死于创业,而是死于高速扩张导致的系统脱力。”——富安娜创始人林国芳  一年2000亿元,年均增速30%!这就是今天的家纺用品市场。家纺终于搭上了消费市场升级的快车。每年,中国都有3000万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有300万个以上的家庭乔迁新居,仅此一块带来的家纺市场增量
期刊
专业化或者多元化,都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只要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就是对的。  [编者按]  几乎每一个亿元级的经销商都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后面该怎么做?几年高速发展之后,公司进入了平台期,原有市场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份额和利润要想再增加一个点也非常困难。是继续在原有领域花精力做精做细?还是放开眼量,大胆进军其它领域?  在“第四届中国经销商大会”上,著名营销专家、 《销售与市场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主体部分来自白礼仕先生在2007年中国零售商大会上的演讲记录,他是香港玩具“反”斗城区域销售及采购总经理,也是专业店管理的资深专家。他对玩具“反”斗城运营模式的完整介绍,使我们得以体会这家全球最大玩具店连锁的专业和用心。  在当今的美国,玩具“反”斗城已经将玩具零售额第一的宝座让给了综合超市连锁沃尔玛,并且经历了一场资本变迁,但作为专业店业态的经典成功案例之一,它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期刊
从1998年至今,黄伟文带领下的广西科桂公司已经走过近10个年头,销量规模早已过亿,人员队伍也达到800多人,代理品牌也从单一的不知名品牌“N自由”,到手握“馥珮”、“现代”、“花王”、“狮王”、“丁家宜”、“上海庄臣”等30多个日化品牌。  科桂的代理品牌中,绝大多数都是二线品牌,甚至不知名品牌,鲜见一线品牌。这是为何?    三级市场存在巨大机会    在黄伟文看来,南宁或广西市场,有着典型的
期刊
新品很难集采,因为量少;而如果价格促销能使其迅速上量,就能很肯定地判断:有必要集采了。  有这样一家T企业,一共70多家店;和多数零售商一样,这些店面大小不一。看看它的存货单,一共有18000个单品;看看它最大的一家店,有12000个单品。  让我们查一查这些店中的共性商品有多少(即各店都有的单品)?随便挑了两个店,一个店是7000多个单品,一个店是4000多个单品,共性商品只有几百个;把70家店
期刊
如果90%的生意都是靠贿赂获得,那么部分费用被业务员中饱私囊的几率就是100%了。没办法,你做生意的路子都见不得光,那么利润被业务员用见不得光的方式拿走也在情理之中。  营销腐败问题是经销商公司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说大额款项还可以通过划账方式来规避风险,那么业务系统的虚报谎支,让几乎90%的经销商都无可奈何。像《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第8期文章中提到,一位经销商对业务员的虚报谎支实在没有办法了,最后居然
期刊
当应聘人员通过笔试后,接下来的面试,才是考验主管经验与火候的时候。判定EQ(情商)不能像IQ(智商)测试那样可以通过工具进行。EQ属于个人的人格特质,面试官必须仔细观察应聘者的言谈举止应对,面对事件的反应态度,才能洞察应征者真正的特质。  EQ是个人在长期生活环境中所累积的价值观。EQ的可塑性大,可以藉由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但是要大幅调整或转换,却必须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心力。就好像一个长期睡到中
期刊
执行力不只是下属的问题。他们有效执行某项工作是需要基础与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管理。  这两年,执行力一直是热门话题,有关执行力的书也是大卖特卖。然而很多管理者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员工有效执行某项工作是需要基础与条件的——任务是否明确,目标是否明确,时间是否规定,方法是否清晰,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事前事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否充分,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匹配,分工是否恰当,是否进行了授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