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可视化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立柑橘黄龙病(HLB)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为HLB的快速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LAMP技术原理,针对柑橘黄龙病菌16S rDNA靶序列的6个位点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并在反应前的体系中加入1 ∶ 10的钙黄绿素(calcein)和氯化锰(MnCl2)混合液作为荧光显色剂,建立可视化LAMP检测技术,同时对该技术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样品检测进行了测试。该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反应体系中除了HLB具有特异性的扩增,产生黄绿色荧光扩增产物,其他供试菌株均无特异扩增。对柑橘黄龙病菌总DNA的检测限为1.51×10-3 ng/μL,而对含有目的基因的CG-pMD18-T质粒DNA的检测限为2.12×10-6 ng/μL,与定量PCR灵敏度相当,而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利用可视化LAMP技术和定量PCR对来自漳州、南平、福州等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2种技术的检出率均为76.7%,符合率达到100%。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菌;钙黄绿素;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S436.66 文献标识码 A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害是由一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能够侵染包括柑橘属(Citrus spp.)、枳属(Poncirus trifoliata)、金柑属(Fortunella spp.)和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等多种芸香科植物[1]。柑橘感染黄龙病菌后,病害迅速蔓延,3~13年果园内95%的植株将被感染而发病[2];发病植株叶片大量脱落,树势减弱、产量降低、果质变差[3];一般,柑橘树的经济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感染黄龙病后,柑橘树势衰退,经济寿命大大缩减,大约仅有十年左右[4]。中国有柑橘栽培的19个省、区已有11个受到严重的黄龙病害威胁[5]。对于黄龙病菌的培养,最早于20个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6-7],但并未得到认可;Davis等[8]和Sechler等[9]分别通过共培养和纯培养获得病原菌,但是获得的病原菌均无法完成继代培养。对于柑橘黄龙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但经过3~4年后,黄龙病症状出现反复[1]。Zhang等[10-11]报道1.0 g/L盘尼西林和100 mg/L链霉素混合液对黄龙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持续时间并未得到验证。黄龙病在防治上主要采用防治传播媒介、砍除病树、使用无病苗等方法实现对病害的控制。
  柑橘黄龙病的检测主要包括传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传统检测方法不仅耗时、耗力,且检测结果可靠性低;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常规PCR、巢式PCR(nest-PCR)和定量PCR(real-time PCR)等,虽然能够较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但需要特定的试验仪器设备且检测成本较高,不适宜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田间大规模应用,使田间病情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检测和有效的控制,严重阻碍了国内柑橘产业的发展。为加强柑橘无病苗木检测及田间黄龙病发生动态监测,确保福建省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需建立一种经济、简便、快速、准确、有效的柑橘黄龙病菌检测方法。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由Notomi等[12]于2000年开发的一种高效的核酸恒温扩增方法。LAMP反应在等温条件下,短时间内实现产物的大量扩增,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且操作步骤简便,检测结果可由肉眼判断,因此更适合于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开展工作。LAMP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检测中,已成功建立沙门氏菌[13-14]、金黄色葡萄球菌[15-17]、鸭瘟病毒[18]、口蹄疫病毒[19-20]、恶性疟原虫[21-22]等LAMP检测体系。目前,对LAMP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肉眼观察反应液是否产生焦磷酸镁盐沉淀[23]、琼脂糖凝胶电泳[24-25]及加入SYBR Green I是否发荧光来判断[26-27]。LAMP反应因其灵敏度高、产物量大的特点,使反应过程极易受到产物污染而出现假阳性现象。采用肉眼观察焦磷酸镁盐沉淀方法在焦磷酸镁盐沉淀浓度较低时容易误判,而其余2种分析方法虽然结果准确、方便,但是都需要进行开盖操作,这无疑会增加假阳性的概率。因此,笔者通过反应前在体系中加入适量的钙黄绿素和氯化锰,利用1 ∶ 10的钙黄绿素和氯化锰混合液能很好的发挥荧光显色指示作用[28-29],从而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反应后由于开盖操作而产生的假阳性,建立了一种柑橘黄龙病菌的可视化快速恒温扩增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时间、地点 本研究田间试验于2012年在福州新店埔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室内试验于2013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柑橘黄龙病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
  1.1.2 试验材料 柑橘溃疡病菌、大肠杆菌、根癌农杆菌、亚洲梨火疫病菌、葡萄炭疽病菌等DNA样品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马铃薯晚疫病菌、大豆疫霉菌、辣椒疫霉菌、放线菌等DNA样品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Bst DNA Polymerase Large Fragment、10×Thermopol缓冲液购自NEB公司;钙黄绿素、MgSO4、MnCl2、Betaine购自Omega公司;TWeen-20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SYBR Premix Ex TaqTM、rTaq DNA聚合酶、dNTPs、100 bp DNA Ladder Marker均购自TaKaR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eBank中登录的“Ca. L. asiaticus”基因组的16s r-DNA基因序列(GeneBank: KF510119.1),利用PrimerExplorer V4在线软件(http://primerexplorer.jp/e/)设计外引物(F3和B3)和内引物(FIP和BIP);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信息详见表1。
  1.2.2 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 参考Xu等[30]和Bobby等[31]及LAMP反应试剂盒推荐的体系,对反应体系(CG-FIP/BIP、CG-F3/B3、Mg2+、dNTPs、Betaine的终浓度等)和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CG-FIP/BIP终浓度分别为0.8、1.2、1.6、2.0、2.4 μmol/L;CG-F3/B3终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 μmol/L;Mg2+终浓度分别为2、4、6、8、10 mmol/L;dNTPs终浓度分别为0.6、0.8、1.0、1.2、1.4 mmol/L;Betaine终浓度分别为0.6、0.8、1.0、1.2、1.4 mol/L;反应温度分别为57、59、61、63、65 ℃;反应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 min。每个因子设置3个重复,以确定最佳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1.2.3 LAMP特异性检测 以柑橘黄龙病菌总DNA及柑橘溃疡病菌、大肠杆菌、根癌农杆菌、亚洲梨火疫病菌、葡萄炭疽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大豆疫霉菌、辣椒疫霉菌、放线菌等参试菌株的DNA为模板,以健康叶片总DNA为阴性对照、ddH2O为空白对照,采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及条件进行LAMP反应,检测可视化LAMP方法的特异性。反应结果分别通过肉眼观察和1%琼脂凝胶电泳进行分析。
  1.2.4 LAMP灵敏度检测
  (1)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参照试剂盒的方法,提取染病柑橘中脉总DNA,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NanoDrop)测定总DNA浓度,取1 μL DNA按照10倍进行梯度稀释(100~10-9),为了避免稀释过程中出现误差,每个梯度分别重复3次,再将每个梯度的3个重复混合,取1 μL作为模板,进行LAMP灵敏度检测。
  (2)LAMP与普通PCR、定量PCR灵敏度比较。利用CG03F/CG05R引物扩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32],回收纯化PCR产物,并连接到pMDTM18-T载体上,构建CG-pMD18-T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子进行扩大培养,提取质粒DNA,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NanoDrop)测定质粒DNA浓度,并进行10倍梯度稀释(100~10-9),方法同上。定量PCR和普通PCR的引物均为LAMP的外引物(F3/B3)。常规PCR反应体系:2×Mix 12.5 μL、CG-F3/B3 1 μL、模板1 μL,加ddH2O补足至25 μL。反应程序为:95 ℃ 3 min,95 ℃ 35 s,58 ℃ 35 s,72 ℃ 35 s,扩增32个循环,72 ℃ 7 min。反应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定量PCR反应体系:2×SYBR Premix ExTMⅡ 12.5 μL、5 μmol/L CG-F3/B3引物各 1 μL、模板DNA 1 μL,加ddH2O补足到25 μL。反应程序为:95 ℃ 35 s,95 ℃ 5 s,58 ℃ 35 s,扩增42个循环,58 ℃同步采集荧光;溶解曲线为65 ℃开始,每隔5 s升高0.5 ℃,连续升高60次至95 ℃结束。以上试验均设置3次重复。
  1.2.5 样品检测 从福建漳州、南平、福州等地采集柑橘黄龙病疑似病例的芦柑叶片30份,洗净后置于4 ℃冰箱短期保存;剪取芦柑叶片中脉0.5 g,剪碎后用液氮磨成粉末,用CTAB法提取芦柑叶中脉总DNA:细粉加入CTAB提取液,混匀后65 ℃水浴1 h,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加入等体积氛 ∶ 氯仿 ∶ 异戊醇(25 ∶ 24 ∶ 1)提纯,无水乙醇沉淀,将沉淀风干后溶于30 μL TE(含RnaseA 50 μg/mL)中,沉淀溶解后置于-20 ℃保存、备用。
  分别采用可视化LAMP和定量PCR检测,比较2种检测结果的检出率和2个检测结果间的符合率,以验证LAMP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
  2.1.2 反应条件优化
  (2)反应时间。如图2-c、d所示,当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可以观察到反应液颜色由橙色变为绿色,且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见明显的梯度条带;当反应时间为70 min时,反应液颜色变化非常明显,且电泳条带也非常的清晰,为了提高试验效率,故确定反应时间为70 min。
  2.2 LAMP特异性检测
  2.3 LAMP灵敏度检测
  3 讨论与结论
  LAMP是一种在恒温条件下,高效、特异、快速的扩增靶标序列的核酸扩增技术。本研究在柑橘黄龙病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6个位点设计4条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柑橘黄龙病菌总DNA及其他参试菌株DNA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可视化LAMP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柑橘黄龙病总DNA和质粒DNA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51×10-3 ng/μL和2.12×10-6 ng/μL,与定量PCR灵敏度相当,而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采用该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实测,检测结果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荧光显色剂的应用使LAMP检测结果可视化得以实现。目前,在荧光显色剂应用的研究中多数采用SYBR Green I[33-34],该方法需在反应结束后打开盖子,加入SYBR Green I才能发挥显色指示作用,从而判定检测结果。黄丽等[34]在柑橘黄龙病LAMP检测中,利用SYBR Green I指示作用实现了LAMP检测结果的可视化。但是,开盖添加SYBR Green I时容易产生气溶胶,而引起扩增产物污染实验室,导致假阳性出现。孔德英等[35]在柑橘黄龙病LAMP检测中使用浊度仪实时监测LAMP反应结果,但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使用价格昂贵的浊度仪,不利于实验设备较落后的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笔者利用calcein与Mn2+结合而不发荧光,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了大量更易与Mn2+结合的焦磷酸根离子,从而释放calcein,游离的calcein可自发荧光,且Mg2+存在的环境中荧光效果得到加强[28,36]的原理,使用calcein+MnCl2混合液替代SYBR Green I进行结果显色指示,无需开盖,直接通过肉眼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判定检测阴(橙色)阳(绿色)性结果,实现了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因开盖引起反应产物污染而出现的假阳性现象。该方法在柑橘黄龙病可视化LAMP检测中的应用尚属首次,为柑橘黄龙病的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虽然本研究在柑橘黄龙病可视化LAMP检测中获得了比较的好结果,但是在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应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正交试验)等进行进一步优化。由于在对可视化LAMP结果的评价中无法对其反应结果进行量化,因此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比较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要解决如何将可视化LAMP的结果进行量化,从而更加明确反应体系中各组分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Ding F, Wang G, Yi G, et al. Infection of wampee and lemon by the citrus Huanglongbing pathogen(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in China[J].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05, 87(3): 207-212.
  [2] Gottwald T R, da Graca J V, Bassanezi R B. Citrus huanglongbing: the pathogen and its impact[Z]. Plant Health Progress, 2007.
  [3] 范怀忠, 林孔勋, 罗志达, 等.也谈广西柳州的柑橘生产问题——与侯学煜先生商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6(5): 55-58.
  [4] 吴如健, 柯 冲. 柑橘黄龙病治理试验及综合防治措施[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9): 69-71.
  [5] 范国成, 刘 波, 吴如健, 等.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 福建农业学报, 2009, 24(2): 183-190.
  [6] Sibara M M. Characterization of a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 citrus with “greening” disease[D]. MSc. thesis, Departr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1982.
  [7] Garnet H M. Isolation of the greening organism, Citrus Subtrop[J]. Fruit Journal, 1984, 611: 4-5.
  [8] Davis M J, Mondal S N, Chen H, et al. Co-cultivation of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with Actinobacteria from Citrus with Huanglongbing[J]. Plant Disease, 2008, 92: 1 547-1 550.
  [9] Sechler A, Schuenzel E L, Cooke P, et al. Cultivation of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a. L. africanus, and Ca. L. americanus Associated with Huanglongbing[J]. Phytopathology, 2009, 99(5): 480-486.
  [10] Zhang M Q, Powell C A, Zhou L J, et al. Chemical compounds effective against the citrus Huanglongbing bacterium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in planta[J]. Phytopathology, 2011, 101: 1 097-1 103.
  [11] Zhang M Q, Charles A P, Guo Y, et al. A Graft-Based Chemotherapy Method for Screening Effective Molecules and Rescuing Huanglongbing-Affected Citrus Plants[J]. Phytopathology, 2012, 102: 567-574.
  [12] Notomi T, Okayama H, Masubuchi H, et al.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0, 28(12): 63.
  [13] 李 雪, 唐善虎, 郝小倩, 等.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鸡蛋中的沙门氏菌[J]. 农产食品科技, 2012, 6(1): 17-20.
  [14] 黄金海, 孙跃辉, 陈 瑞, 等. 食品中沙门氏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天津大学学报, 2012, 45(5): 468-472.
  [15] 李彦媚, 李纯厚, 赵喜红, 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16): 8 927-8 931, 8 940.
  [16] 唐梦君, 周 生, 葛庆联, 等. 应用LAMP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1, 27(6): 719-722.
  [17] 荣 蓉, 张丽芳, 李雨函, 等. 实验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 22(4): 68-72.   [18] 许宗丽, 谢芝勋, 郭 捷, 等. 鸭瘟病毒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J]. 生物技术通讯, 2012, 23(3): 426-429.
  [19] Chen H T, Zhang J, Liu Y S, et al. Rapid typing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serotype Asia 1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J]. Virology Journal, 2011, 8: 489.
  [20] Dukes J P, King D P, Alexandersen S. Novel 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for rapid 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J]. Archives of Virology, 2006, 151(6): 1 093-1 106.
  [21] Poon L L, Wong B W, Ma E H, et al. Sensitive and inexpensive molecular test for Falciparum malaria: detecting Plasmodium falciparum DNA directly from heat-reated blood by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J]. Clinical Chemistry, 2006, 52(2): 303-306.
  [22] Lu Feng, Gao Gi, Zhou Huayun, et al. Molecular test for Vivar malaria with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 in central China[J]. Parasitology Research, 2012, 110(6): 2 349-2 444.
  [23] Mori Y, Nagamine K, Tomita N, et al. Detection of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eaction by turbidity derived from magnesium pyrophosphate formation[J]. Biochem Biophs Res Commun, 2001, 289(1): 150-154.
  [24] 周义正, 陈 丽, 李红海, 等.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肺炎链球菌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 中国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5): 562-565.
  [25] 乔 楠, 曹 佳. 马铃薯PLRV的RT-LAMP检测方法的构建[J]. 中国马铃薯, 2011, 25(5): 309-312.
  [26] 王建峰, 黄素文, 刘思国, 等. 牛副结核分枝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建立[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 34(6): 555-557.
  [27] 李 巍, 李 宁, 袁万哲, 等. 牛轮状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动物医学进展, 2012, 33(5): 39-43.
  [28] 张 琳, 马 利, 丁雅苓, 等.基于荧光显色的IBV LAMP检测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40(10): 38-44.
  [29] 侯 轩, 付 萍, 张海燕, 等. 牛支原体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20(2): 218-224.
  [30] Xu Z B, Li L, Chu J,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s on rapid dete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taphylococci strain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 47(2): 166-173.
  [31] Bobby L Boyanton Jr, Preethi Sural, Caroline R Loomis, et al.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Compared to Real-Time PCR and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oxigen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Dete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2, 50(3): 640-645.
  [32] Zhou L J, Gabriel D W, DuanY P, et al. First report of dodder transmission of huanglongbing from naturally infected Murraya paniculata to citrus[J]. Plant Disease, 2007, 91(2): 227-227.
  [33] 张 隽, 李志勇, 叶宇鑫, 等.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转基因玉米MON89034[J]. 现代食品科技, 2012, 28(4): 469-472.
  [34] 黄 丽, 苏华楠, 唐科志, 等. 柑橘黄龙病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果树学报, 2012, 29(6): 1 121-1 126.
  [35] 孔德英, 孙 涛, 李应国, 等. 柑桔黄龙病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1): 8-11.
  [36] 罗思思, 谢芝勋, 庞耀珊, 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0): 83-87.
  责任编辑:沈德发
其他文献
摘 要 带螨百合种球在38~42 ℃水中热处理1.0~5.0 h,观察其对根螨的防治效果及对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处理百合种球控制根螨效果显著。40 ℃是百合种球热处理除螨高温致死的临界点,40 ℃处理≥2.0 h,根螨致死率为100%;随温度升高处理时间缩短,但种球褐变率提高,热伤害加剧;39~41 ℃处理>2.0 h,种球的发芽率和株高显著降低。因此,40 ℃处理2 h为百合种球除
期刊
摘 要 通过烯啶虫胺在农田土壤和水中的降解动态,研究影响水解和土壤降解速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水解是碱性水解,pH值是影响其水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高pH和高温加快其降解速率,温度为25 ℃时,pH=9、7时,半衰期分别为24 d、大于180 d;pH=9,温度为50、15 ℃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2、53.3 d。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烯啶虫胺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未灭菌的
期刊
摘 要 以国兰杂交品种(系)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Taq DNA聚合酶、Mg2+、dNTPs、模板及引物等5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国兰杂交品种(系)SRAP-PCR反应的最优反应体系为(25 μL体系):Taq DNA聚合酶,1 U;Mg2+,1.8 mmol/L;dNTPs,0.08 mmol/L;模板DNA,100 ng;引物,上下游各0.3 mmol/L;10×PCR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海南省14种热带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斑病、花/果/茎腐病、枝枯病等,病害类型有39种。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32种,细菌性病害1种,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1种,病毒类病害3种,植原体病害1种,寄生性藻类病害1种。初步查明海南省主要热带牧草病害的种类和为害状况,其中柱花草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期刊
摘 要 以花叶艳山姜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对蒸馏时间、浸泡时间、料液比和氯化钠浓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精油得率都有影响,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料液比>氯化钠浓度>浸泡时间。同时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1.5 h、料液比1 ∶ 6、浸泡时间30 min和氯化钠浓度1.5%,在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0.216%。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以黑皮冬瓜“B98K”种质为试材,根据已克隆的植物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冬瓜基因组DNA,获得对应区段的DNA片段,回收克隆与测序后,得到19条抗病同源序列(命名为DNB1至DNB19)。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发现,这些抗病同源序列长度在249~252 nt之间,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48.4%~98.8%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23.2%
期刊
摘 要 分析添加尿素和废糖蜜对青贮菠萝茎叶营养成分的影响,并测定青贮后菠萝茎叶养分的瘤胃降解率。为提高菠萝茎叶的饲料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直接青贮菠萝茎叶为对照组,分别添加10 g/kg尿素、20 g/kg废糖蜜、10 g/kg尿素+20 g/kg废糖蜜为试验组,青贮45 d后进行营养成分、养分的瘤胃降解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 g/kg尿素青贮菠萝茎叶可以显著降低单宁含量,提高
期刊
摘 要 为了明确陆稻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抗性表现,利用云南省4个稻瘟病菌优势小种对30个云南陆稻品种进行抗稻瘟病鉴定,并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及SSR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抗病能力中等以上品种占所检测品种的60%,抗旱能力中等以上品种占所有供试品种的6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97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077 8;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种的抗瘟性与抗旱性间存在显著的相
期刊
摘 要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甘草的光合作用生理指标,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9 g/L NaCl的盐分胁迫降低了甘草叶片中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增加了chl a/chl b;对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光合生理
期刊
摘 要 探讨水杨酸结合超声波处理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抗病性及其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绿熟‘贵妃’芒为试验材料,用水杨酸(2 mmol/L)、超声波(40 kHz,500 W)单独处理及两者结合处理,贮藏24 h后进行损伤接种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在接种后第6天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处理后未接种果实,每2 d取样一次,测定果肉组织中苯丙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