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学校

来源 :东南亚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oe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南亚已成为全球汉语国际传播效果最好的地区,而缅甸的汉语教学却严重滞后,成为东南亚地区汉语快速传播发展较慢的国家。本文概括分析了缅甸汉语传播的现状及面临的发展瓶颈,结合缅甸华人华侨所处的政治生态,提出三语学校是缅甸汉语传播的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缅甸;汉语传播;三语学校;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6-0084-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spread by leaps and bounds in Southeast Asia. However,Chinese teaching in Myanmar lags far behind,which is a great constraint in the rapid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preading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Myanmar and concludes that trilingual schools break a new path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Key Words: Myanmar; Chinese Language Spread; Trilingual Schools; A New Path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席卷全球。汉语不仅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追捧,也受到了各国政要的青睐。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传播。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人华侨的最大聚居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汉语传播效果最好的地区①。作为中南半岛第一大国,缅甸有着良好的汉语传播基础,但缅甸在校800万学生,每年学习汉语的不到10万②,汉语的传播依然不甚顺畅,汉语教学至今尚未取得合法地位。如何在缅甸民族矛盾复杂的政治生态下,推动汉语在缅甸的快速传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缅甸汉语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系统和规模的汉语传播始于20世纪初现代华文教育的创立。近代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华文教育的初创阶段(19世纪末期至缅甸独立)。19世纪末期,移民缅甸的华侨人数日益增多,华侨通过个人筹资的方式在民间开办私塾,解决华侨子女的教育问题。较为正规的华文学校创办于20世纪初。截至1921年,华侨在缅甸全国已创办近50所华校①。二战期间,日本占领缅甸,多数华校遭破坏而停办,华文教育遭受沉重打击。
  第二阶段为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1967年)。1948年,缅甸独立。独立初期,缅甸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较为宽松,华侨凡申请办学均能获准,缅甸全国各地华侨相继建立了多所华校,华文教育达到鼎盛时期。据统计,到1962年,缅甸全国共有259所华文学校、39000名学生②。总体来说,从1904年第一所华校建立到1962年,缅甸华侨华文教育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第三阶段是华文教育遭受重创时期(1962~1988年)。1962年奈温军人政变掌权后,对华侨华人的政策逐步收紧。1965年缅甸颁布了《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将全国近300所华校收归国有③,并按缅甸教学大纲教学,民间华文教育被取缔,汉语至此不能“光明正大”地传播。此后,一些失业的华文教师在各地兴办华文补习班。1967年仰光“6.26”排华事件后,华文补习班也被政府禁止。从此,华文教育进入“冬眠時期”。
  第四阶段是华文教育的复兴时期(1988年至今)。1988年缅甸军政府执政后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中国成为缅甸最有力的支持者, 中缅关系结成了较密切的战略和经济关系④。1994年,缅甸政府开设了曼德勒外国语大学,内设汉语系。缅甸政府的这一举措让缅甸华人看到了缅甸对汉语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从“禁止”转向“默许”的信号。虽然这一时期缅甸华文教育仍旧没有获得合法身份,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缅甸华文教育的复苏。一大批以佛经学校、果敢语文学校、语言与电脑学校、职业学校为名的华文学校向缅甸宗教部而不是教育部申请重新开办。
  现阶段据曼德勒福庆学校内部统计,缅甸现有华文学校161所、教师人数2000多人、学生人数7万多人⑤,主要分布在缅北地区。自2009年以来,缅甸开办了三所孔子课堂:与中国云南大学合办的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与中国华侨大学合办仰光福星孔子课堂、与中国云南师范大学合办仰光东方孔子课堂。这三所孔子课堂自挂牌成立以来,积极发展新的汉语教学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汉语在缅甸的传播。但总的说来,由于长期受政策、经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缅甸的汉语教学发展十分缓慢。
  三、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挑战
  2000年以后,汉语作为一种流行实用的语言开始挑战英语在缅甸外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缅甸的汉语教学更加面向当地,教学对象也从华裔学生扩展到非华裔学生。即便如此,较之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汉语教学,缅甸的汉语教学仍严重滞后,靠民间力量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其地位的合法性问题。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一个至今尚未承认汉语教学合法地位的国家,汉语教学在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名不正,言不顺”,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其发展。汉语教学目前所处的这种尴尬地位使得目前主导华文教育的侨领和社团领袖们小心谨慎,不敢放手发展华文教育,原因主要有二:一是20世纪60年代的“排华事件”在华人心中仍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二是2010年以来缅甸民主改革后,民粹主义泛起,民间“反华”言论“甚嚣尘上”,恶化了缅华社会的生存环境。   其次,办学经费和教育管理问题。缅甸华校均是民间办学,属于公益慈善性质,无法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得不到政府财政资助,筹资渠道单一。华校大多靠董事长的支持和社会募捐来完成学校的日常运转,学生学费也仅够支付教师薪酬,常常入不敷出。经费短缺导致华校教师收入过低,难以维持生计,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年轻教师不得不弃教从商。缅甸华校主要由学校董事会来管理,董事绝大部分都是当地著名的华商或华人企业家,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传播中华文化满怀热忱。然而,在教育管理方面他们大多是外行,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激励机制缺失、师资流动过于频繁、师资结构严重失衡等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校的健康发展。
  再次,生源和出路问题。目前缅甸华校的生源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缅北,随着中缅贸易的加强,不少非华裔子女也选择进入华校就读,甚至一些缅族高官的子女亦是如此。然而受制于政策,华校的生源极不稳定,随着缅文学校放假和收假时间的上下波动起伏,学生奔波于华校和缅校之间,学习压力和负担较重,一旦遇到困难,较易就放弃汉语学习。学生的出路是更为严峻的问题。华文学校最高办学层次仅为高中,亦有少部分学校和中国高校合办有函授性质的本科教学,但华校的学历均得不到缅甸政府的认可。缅甸政府仅在仰光外国语大学和曼德勒外国语大学两所大学设有汉语系,但招生人数极为有限,每所学校每年仅能招生50人。在缅甸,学生如果仅学会汉语是难以找到理想工作或得到深造机会的。即使学生非常想学汉语,但迫于求职或升学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缅语或英语等其他课程上面。这也是越到高年级学生人数越少的根本原因,对出路的困惑迷茫又进一步动摇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和信心。
  第四是教材和教学方法问题。缅甸华文学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中国大陆简体版和台湾地区繁体版。不同学校选择使用哪种教材主要出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虑。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办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侨务部门不断地向缅甸的华文学校提供派遣志愿者教師、赠送教材和教具、师资培训等形式多元的支持。由于教材是免费提供的,所以会出现低年级使用中国大陆版教材,高年级使用中国台湾地区版教材的情况。现阶段缅甸的汉语教学法主要有两种:上缅甸采用民族语文的母语教学,下缅甸采用二语教学。从2009年开始,上缅甸的曼德勒福庆学校开始采用二语教学,这一举措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华校生源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原有的母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非华裔学生或同化程度较高的华裔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其次,这种将汉语地位推向高于缅语的方式,使得一些“二代”甚至“三代”华人仍不能熟练掌握缅语,这样的现象自然会引起缅甸当局怀疑华人的效忠,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华人在缅甸的生存和发展。
  四、缅甸汉语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三语学校
  缅甸现有135个民族,民族矛盾、族群关系错综复杂。迄今为止,华人仍被视作“客籍公民”或“归化公民”,其公民地位低于当地原住民公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2010年缅甸结束军政府统治,宣布实行民主改革,各种矛盾被激化释放出来。中国在缅甸投资的几个重大项目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相继被叫停,缅甸民间对华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华人有不满和怀疑的情绪。
  一个国家汉语传播的成功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进入主流社会的国民教育体系①。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常常遭遇反对的声音,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华人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问题,还牵涉很多复杂的政治、宗教和民族问题。缅甸华校的合法化意味着政府将面临缅甸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其他移民群体的同样诉求,而这些群体兴办学校的宗教背景无疑会使问题复杂化②。鉴于目前华人在缅甸所处的政治生态,短期内汉语还无望进入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争取其合法地位尚需时日。在这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要解决缅甸汉语传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三语学校或是一条新途径。
  三语学校是三种语言并进或以三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③。在缅甸曼德勒,已有两所三语(缅、英、汉)学校办得较为成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所是曼德勒MCTA国际学院昌华中文学校,另一所是新世纪学校。昌华国际学院成立于2007年,借鉴了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与新加坡的几所大学有合作,其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可到新加坡留学。新世纪学校成立于2011年,借鉴中国的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大学有合作关系,方便高中毕业生到中国留学。两所学校同时教授中、英、缅三种语言,中文教材使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文教师绝大多数从中国聘请, 英文教师主要从西方国家聘请,缅语教学由缅甸本土教师承担,属于非公益性质的新型学校。由于教学质量好,这两所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2013年,新世纪学校才刚创办两年,学生人数就已突破千人,并且还处于上升趋势,目前正筹划在缅北的腊戌办一所分校,预计2017年9月开始招生。除了曼德勒,缅甸其他城市的三语学校发展得也很好。如在仰光建有九个分校的TOTAL国际学校是缅甸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校,与仰光福星孔子课堂合作开展汉语教学。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必须开设三语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①。
  三语学校的发展已成为缅甸汉语传播的一种新趋势。首先,这种新的教育模式部分实现了缅甸汉语传播的合法性。英语是缅甸目前唯一合法的外语,缅语是国民学校要求必须学习的语言,英语和缅语的教学都是合法的。这样一来,汉语教学可以不再依靠宗教这把“保护伞”了,也为三语学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添了一丝希望。其次,这种新型模式适应了当地华人的教育需求。昌华国际学校、新世纪学校等三语学校的成功表明这种新型的汉语传播模式得到了缅华社会的认可,显然家长们认为将子女送到三语学校就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就业需要。再次,这种新型学校采用了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办学经费和学生出路等问题,教师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新形势下,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华文教育较之20世纪已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的华文学校是完全面向中国侨民的学校,在绝大多数华侨已相继加入当地国籍的情况下,原有华侨兴办的华文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或迟或早都会出现的必然结果②。在缅甸目前复杂的民族关系、政治生态以及传统的华文教育面临诸多非议的背景下,以少数民族语言之名和母语教学的方式来传播汉语已经较难适应现阶段缅甸华人社会的教育需求,因为这势必会给本来就较为紧张的缅甸族群关系火上浇油,也是反对学习汉语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一个主要来源。三语学校是缅甸华社适应当今缅甸社会需要的新生事物,是目前缅甸华人子女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它不仅为缅甸青年一代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还增进了华裔和缅甸其他族裔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增进缅甸与中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深远意义。正确定位三语学校,使它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缅甸的汉语传播才有可能被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才能获得法律的保障。缅甸汉语传播需要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 以国际语言的名义,采用二语教学的方式和三语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一条新的出路。
  注:本文系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面向东南亚的汉语国际推广不平衡发展及对策研究”( 2014Y103)。
  (责任编辑: 杨 超)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本文提出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国际海洋与海运教育合作院校——“郑和学院”的倡议;并从外交环境、中国的经济实力及沿线国家的需求方面肯定了“郑和学院”建设的可行性;进而对“郑和学院”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构想,认为其建设应由中国政府主导,打造非营利性的海外教育机构网络,以合作办学模式为主,构建具有多元结构的教育体系,进行阶段性建设与拓展,并针对学院的建设需求进行组织
期刊
摘要:澜沧江一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机制)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合作架构。澜湄合作机制是在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关系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增长点,反映了各国的外交理念、政策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优化次区域外交环境和架构的愿望,必将促进各国扩大合作的范围、议题和功能。澜湄合作机制符合本地区合作的现有规范,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包容和补充,将更趋完善和健全。澜湄合作
期刊
摘要:跨境旅游作为边境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促进边境口岸的发展。本文选取云南瑞丽口岸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研究方法,探讨跨境旅游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商业布局以及民族构成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展跨境旅游对于瑞丽口岸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城市商业布局及当地民族的构成。同时,文章指出,当前瑞丽口岸的跨境旅游的发展存在缺乏富含深刻内涵的跨境旅游线路、跨境
期刊
摘要:通过对冷战结束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亚经济一体化历史进程的考察,作者发现在强权林立的东亚地区,任何大国对一体化主导权的占有都会引发相关各方的疑惧,担心其利用获得的支配性权力损害本国利益或置自己于危险、不利的境地。为此,利益攸关方往往采取权力平衡策略,联合对主导力量进行牵制与制衡。东亚地区犹疑徘徊的经济融合进程深刻地揭示了无政府状态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国家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区域经
期刊
摘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新加坡的主流华文和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结构理论框架和互动概念为支撑,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对《联合早报》网站和The Strait Times网站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内客和报道方式进行了比较。本文发现,《联合早报》与The Strait Times在报道中国时有相似的议题和倾向性,但是《联合早报》的报道内容具有更高的原创性,而The
期刊
摘要:随着周边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发展,边疆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丰富和拓展。回应治边的多层次需求,中国的治边模式日益呈现出创新性和多样性。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和日益增多的跨境次区域合作为建立新型的边疆治理模式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本文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中的中国云南省为例,通过阐述大数据技术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可行性和中国边疆地方政府
期刊
摘要:“柔性”措施是反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武力反恐相对应。当前,单纯的武力打击并非反恐的最佳选择,反恐需要更为全面的“柔性”政策。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方面的不同,东南亚各国反恐政策各有侧重,从实践效果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反恐成效最为突出。马来西亚结合历史经验,制定了武力打击与“柔性”措施相融合的反恐政策,尤其重视对武装分子的去激进化改造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尽管马来西亚仍面临“伊斯兰国”(IS
期刊
摘要:跨境旅游合作是目前国际旅游和边境旅游研究的热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推进,跨境旅游合作愈显重要。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与越南有关省市开展跨境旅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方的跨境旅游合作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文以中越浦寨—新清跨境旅游合作区为例,分析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背景、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旅游管理、健全沟通机制及相关财税支持的政策建议。  关键
期刊
摘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劳工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如果该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严重影响投资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对象国的落实与推进。本文以非洲的肯尼亚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为例,以“个人—组织—民族—国家”模型解释中国企业雇佣当地劳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部分中国企业对当地劳工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失当,反而激化了劳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建议中国
期刊
摘要:农业在泰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2016年,泰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卓有成效,贸易总量持续上升,顺差显著;泰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仍存在潜力未充分挖掘、出口品种相对集中、深加工程度有限、出口市场低端、产业内贸易发展不足等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和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扩大贸易规模与提升层次,拓展市场与优化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