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争雄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时期,海洋是濒海国家御敌守土的护城河,而今天,海洋却成了进入陆地的通衢大道。”西奥多·罗斯福。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为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冷战提供了广阔的对抗空间,美、苏双方充分利用舰队这片活动的国土作为海洋战略的支点,在海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殊途同归的航空母舰
  珍珠港的震撼与日后太平洋上的辉煌,使美国历届政府及军方十分重视航母的发展,并始终把航母的吨位、舰载机的数量作为重要指标,使航母的制海、制空、制陆能力大幅上升。由于造舰宗旨明确,战后50年中,美国航母的发展政策一直没有摇摆,共建造过4级19艘。
  二战结束后,燃烧在广岛的核火球使苏联领导集团及军方迷上了“导弹武器”论。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朱可夫认为海上任何大型目标(包括航母及航母编队),都将成为导弹核武器的活靶,航母只是“浮在海上的活棺材”。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苏联航母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美国航母一统天下的格局。50年代后期,在美国航母咄咄逼人的远洋攻击能力面前,苏联每每处于劣势,尤其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不光彩的撤离,使苏联海军蒙受奇耻大辱。为了与美国海军争夺远洋攻击能力的优势,苏联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开始实施已滞后近20年的航母战略。自60年代起,共发展了3级7艘航母。
  在航空母舰的竞赛中,美国一直占据着优势。
  “中途岛”:孤独的海上巨人
  “中途岛”级航母,是战后美国过渡型的第一代。该级航母是在原“埃塞克斯”级的基础上,根据战时计划建造的,同级舰4艘,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舰只。其中,“中途岛”号排水量为64000吨,续航力为15000海里。经过1954年现代化改装,加长了飞行甲板,配备了飞机升降机和飞机弹射器,可携带60至70架喷气式舰载机。在后期的改装中,又进一步更新了电子系统、飞行甲板、飞机弹射器,综合作战能力远远高于同期苏联海军任何作战舰只。苦于苏联当时没有航母与之对抗,“中途岛”成为一代孤独的海上巨人。
  “福莱斯特”、“企业”对“莫斯科”:利爪中的幼鼠
  随着“中途岛”级航母舰龄的增长,为适应与苏联争夺海洋战略制高点的新需要,美国于1952年开始建造第二代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福莱斯特”级。
  该级航母共有8艘,其中“福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为该级航母的第一代,排水量为75900吨,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加入现役,主要任务是攻击和反潜,可携带80多架各种舰载机。其中F-14“雄猫”20架、A-7“海盗”24架、A-6“入侵者”9架、S-3“海贼”10架、EA-6B“徘徊者”6架、E-2C“鹰眼”4架、KA-6D加油机4架、反潜直升机8架、运输机2架。
  “独立”号、“突击者”号为该级舰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较,排水量及动力装置功率有所增加。前两代航母通过实施“服役期延长计划”,加装了“海麻雀”舰空导弹和近程防御系统,更新了电子设备,并以F/A-18“大黄蜂”取代了A-7“海盗”攻击机。
  “星座”、“小鹰”、“美国”号航母为该级第三代。与前两代相比较,其排水量和总体尺度较大,舱室布局、桥楼形状、飞行甲板和机库有所不同,4部升降机右3左1分布,飞行甲板长220米,并安装有飞机着舰电视助降系统,舰载机数量也增至90余架,另外还装备有“海麻雀”舰空导弹和近程防御系统。
  1964年,“福莱斯特”级航母的第四代(或称扩展代)“约翰·肯尼迪”号开始建造,该舰吸收了“福莱斯特”级航母各舰的优长,飞行甲板可承受40吨重飞机的起降,允许舰载机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或着舰(F-14最大起飞重量为33.8吨,A-6为22.6吨,F/A-18为22.4吨)。
  核武器的巨大效能被化解为缓缓释放的航行动力之后,美国于1961年建造了第三代航母“企业”级,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1961年,“企业”号在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和“长滩”号的伴随下,不加油水,历时64天,完成了32600海里的环球航行,显示了核动力航母的巨大优越性。它的下水标志着美国海军真正具备了作战力量的全球部署能力。“企业”级航母最大排水量为90970吨,舰载机90架,装有8联装MK29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架3座,自持力惊人。由于其造价高达4亿4千4百万美元,同级舰只建造了1艘,并迫使原计划采用核动力的“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改为常规动力。
  同一时期,苏联也开始建造航母,以对抗美国远洋攻击能力的增长。60年代初,苏联开始建造第一代“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同级舰2艘,于60年代末进入现役。该级航母满载排水量为19000吨,飞行甲板长81米,舰载武器有SA-N-3舰空导弹发射架2座,SUW-N-1双联装反潜导弹发射架1座,12联装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架2座,可携带卡-25反潜直升机14至18架。从总体分析,该舰近海反潜能力较强,自卫及对舰、对岸攻击能力与美国航母相比较要逊色。尽管如此,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美、苏航母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有了汇合点。
  纵观这一时期的航母对抗,美国居于绝对优势,舰数多、吨位大、电子设备先进、技术成熟,舰载机种类全、数量大、速度快、攻击力强,在刚刚起步的苏联航母面前,无异于群鹰利爪。
  “基辅”、“库兹涅佐夫”对“尼米兹”:滞后与追赶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的教训使美国海军认识到,大型航母的各种作战指标均优于小型航母,大舰具有明显的效费比。经过反复论证,美国于1968年开始建造战后第四代航母“尼米兹”级(该级舰也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母),同级舰共建造了6艘。首舰“尼米兹”号于1975年服役,2号舰“艾森豪威尔”号、3号舰“卡尔·文森”号于1982年服役,4号舰“罗斯福”号于1986年服役,5号舰“林肯”号于1990年服役,6号舰“华盛顿”号于1992年下水。“尼米兹”航母满载排水量为91400吨,舰上装有3座8联装“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装置,3座“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载有第8舰载机航空联队,共有飞机近100架,载机数量居世界第一,是美国海军的中坚。
  面对与美国航母攻击能力的巨大差距,苏联于70年代初开始建造“基辅”级攻击航母,同级舰共4艘。首舰“基辅”号于1975年服役,2号舰“明斯克”号于1979年服役,3号舰“诺沃罗西斯克”号于1983年服役,4号舰“巴库”号于80年代中期服役。“基辅”级与“莫斯科”级航母相比较,对海、对空能力有了长足进展。该级航母满载排水量43000吨,首次使用的斜角飞行甲板长189米,可携带雅克-36A、B型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19至25架卡-25A、B型反潜直升机。与“尼米兹”级航母相比较,其以固定翼飞机上舰增强攻击力量的发展思路开始体现,但由于载机数量少、单机攻击能力弱、机种单一,空中打击的范围和力度均在“尼米兹”级航母之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为弥补“基辅”级航母飞行甲板短、常规固定翼飞机无法起降等不足,苏联于1983年开始建造“库兹涅佐夫”级大型航母。该级航母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舰首部分有明显的滑跳段,固定翼飞机可借助其跃升起飞,可携带-苏33、米格-29、卡-27等60余架飞机。另外,还率先装备了8座“卡什坦”弹炮结合近程防御系统,全舰共有256个防空导弹发射单元和多门近防速射炮,使该舰的综合作战能力与“尼米兹”级航母基本持平,个别指标如防空、反导能力已居于领先地位,标志着苏联航母的发展从空白、滞后跃升到了局部持平状态。
  不同的思路,相同的狂热:层出不穷的巡洋舰
  二战后,战火未熄,硝烟未尽,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对抗便将炮管尚未凉透的巡洋舰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美国巡洋舰 航母的忠诚卫士
  美国为进一步加强对苏联的核威胁,将航母及可投掷核武器的舰载机作为重要的威慑手段。为使舰载机能深入苏联国土纵深,航母不得不缩短距敌岸距离。为避免遭敌陆基航空兵攻击和“水下狼群”的疯狂撕咬,巡洋舰便为航母撑起了“空中保护伞”和“水下防鲨网”。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防空反潜斗争的加剧,美国在战后共设计建造了“长滩”、“莱希”、“班布里奇”、“贝尔普纳”、“特里克斯顿”、“加利福尼亚”、“弗吉尼亚”、“提康德罗加”等8个级别40多艘巡洋舰。这些巡洋舰吨位较大,排水量多为6000至10000吨。其中旧型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武备多以防空、反潜为主,属于执行专项任务的舰只。而最新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则集防空、反潜、反舰、制陆等多重使命于一身,属于综合任务舰只。该舰装备的“宙斯盾”武器系统可同时跟踪不同距离的几百个目标。2套MK41垂直发射系统各有61个弹舱,备弹多达122枚,可发射“标准”、“阿斯洛克”及“战斧”导弹。它还可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并可搭载2架反潜直升机。该舰成为攻击力仅次于航母的大型水面舰只。
  苏联巡洋舰 航母的替代角色
  苏联在巡洋舰的对抗中,共发展了7个级别40余艘舰只。60年代以前,苏联在舰母的设计和建造方面是个空白。为化解威胁,遏制美国舰母的作用,苏联发展了“斯塔尔德洛夫”级、“肯达”级导弹巡洋舰,舰上武备多以反舰导弹、鱼雷和大口径舰炮为主,专门用于攻击美国的航母编队。1960年,美国“北极星”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问世,使原由航母所承担的对苏核打击任务旁落。面对核威胁主角的变易,苏联在建造“莫斯科”级反潜航母的同时,加紧发展了名为“大型反潜舰”的“克列斯塔”级和“克列斯塔”Ⅱ级反潜巡洋舰。该级舰在保持了“肯达”级巡洋舰强大的对舰火力之外,进一步加强了反潜能力,增装了RBU-6000和RBU-10000反潜火箭发射器、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并配备第一代反潜直升机。
  70年代末,苏联发展了反潜能力更强的“卡拉”级巡洋舰,该舰以各76毫米火炮和SA-N-4舰空导弹用于防空,反潜武器除保留“克列斯塔”级具备的之外,还增装了反潜鱼雷。
  80年代,苏联在巡洋舰防空、反潜能力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海军航母不足这一缺陷又明显地暴露出来。面对美国的航母优势,苏联发展了采用核动力的“基洛夫”级多用途大型导弹巡洋舰(题图),以抗衡美国海军的远洋攻击能力。“基洛夫”级巡洋舰排水量为28000吨,超过了同期服役的“莫斯科”级航母。该舰的防空、反潜能力空前强大,既可在协同航母作战时为航母编队提供可靠的对空、对海、对潜防御,又可作为舰艇编队的核心组成巡洋舰攻击编队。该舰反潜武器主要有SS-N-14反潜导弹、RBU-6000、RBU-10000反潜火箭发射器及2架反潜直升机。其防空武器更是别具一格,首创了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其反舰火力也十分猛烈,装有20座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2座100毫米全自动炮。为增强近程反导能力,该舰还装备有4座6管30毫米炮用于近程防御。这一时期发展的“光荣”级巡洋舰是“基洛夫”级的缩小型,采用常规动力推进。
  海上炮群:驱逐舰
  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共发展了4级100多艘驱逐舰,苏联发展了6级近100艘。双方各级成舰数量明显增多,使这一领域内的对抗十分激烈。
  “孔兹”、“查尔斯·亚当斯”级对“科特林”、“快速”级:导弹与舰炮的对抗
  50至60年代,美国海军发展了“孔兹”、“查尔斯·亚当斯”2级33艘驱逐舰,主要使命是反潜、反舰。舰上装备导弹多、舰炮少,且舰炮口径较小。如“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只装备2座127毫米口径舰炮,反潜、防空、反舰主要由导弹承担。其中,“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执行对潜攻击任务,2座4联装“鱼叉”导弹用于对舰攻击,双联装“鞑靼人”舰空导弹用于对空防护。“孔兹”级驱逐舰还换装了更为先进的“标准”舰空导弹。同一时期,苏联发展了“科特林”级和“快速”级共63艘驱逐舰,成舰数量为美国的2倍。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滞后,单舰吨位及舰装武备处于劣势,与同一时期美国驱逐舰相比较,舰炮多、导弹少。如“快速”级驱逐舰,有舰炮5至6座,鱼雷发射管5至10具。“科特林”级驱逐舰有16至20座舰炮,虽有部分舰只(含少量扩展的“基尔丁”级)分别装备了SA-N-1舰空导弹和SS-N-2C反舰导弹,但从总体上看,美苏这一时期的驱逐舰仍是导弹与舰炮的对抗。
  “斯普鲁恩斯”级对“卡辛”级:多出一维的较量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海军设计建造了“斯普鲁恩斯”级共30余艘驱逐舰。该级舰较之于前两级,防空、反舰、反潜、反导能力大幅度上升,装备有8联装“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器1座,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2座,并配备有2座6管“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在反潜方面,该舰率先具备了依靠自身装备实施立体反潜的能力,除“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反潜鱼雷外,还增配了2架反潜直升机。为增加制陆能力,该级舰的部分舰只还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并有核弹头供选择。
  这一时期,苏联海军发展了“卡辛”级及“卡辛”Ⅱ级驱逐舰,共计19艘,综合作战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卡辛”级首次实现了反舰、防空导弹的同舰安装,有SS-N-2C反舰导弹发射器单联4座、双联SA-N-1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反潜任务由鱼雷及深弹担任,尚不能搭载直升机,不具备立体大面积搜潜能力。可见,在反潜方面,苏、美驱逐舰尚存在着平面与立体的差异。
  “伯克”级对“现代”、“无畏”级:以一当十与以一当一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突飞猛进的电子技术使驱逐舰的设计建造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美国发展了更为先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该舰彻底摆脱了“专项任务”型的模式,具备了一体化的防空、反潜、反舰、反导、制陆能力。舰上武备主要是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标准”舰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该系统具备齐射能力,可同时发射多类导弹攻击多种目标;储弹多,具备了全时、全方位的综 合打击能力,使一舰集多舰功能于一身。
  这一时期,苏联发展了“现代”级、“无畏”级大型驱逐舰。其中,“现代”级主要用于反舰作战,装备有4联装SS-N-22反舰导弹发射器2座,SA-N-7双联装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无畏”级驱逐舰主要用于反潜作战,装备有SS-N-14反潜导弹和SA-N-8防空导弹。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与同期美国驱逐舰相比较,这两级舰尚不具备一体化的综合作战能力,仍属“专项任务”型舰只。
  “猎人”的对抗:护卫舰
  护航、保交,维系海上生命线,不仅直接关系到舰队的安危,而且也影响到各自的战略利益。为此,美、苏在战后都发展了庞大的护卫舰群,像警惕的猎人一样,守卫着舰艇编队和海上交通线。
  美国海军战后共发展了3级共130多艘护卫舰。苏联慑于美国海军航母数量优势和潜艇技术优势,发展了5级250多艘护卫舰,试图以数量优势来对抗美国的技术优势。
  反潜护卫舰:美精苏多
  专事反潜作战任务的护卫舰美国只发展了“加西亚”1级10艘。该级舰排水量较大,达3400吨,为同期苏联护卫舰的3倍,装备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1座,反潜鱼雷发射管6具,反潜直升机1架,并装备有2座127毫米口径舰炮,基本上具备了立体反潜能力。
  苏联反潜护卫舰发展了“里加”、“别佳”、“米尔卡”3级90余艘。与美国“加西亚”级相比较,虽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单舰吨位较小,多在1100吨左右。反潜武器主要是深弹,不具备直升机搭载条件,就单舰而言,尚不具备大面积、立体反潜能力。在这一舰种的竞争中,形成了美精、苏多的局面。
  防空护卫舰:苏有美无
  由于单舰综合作战能力弱,苏联发展了专门用于舰队防空的“格里莎”级导弹护卫舰。该舰装备有SA-N-4双联舰空导弹发射器和2座57毫米高平两用炮。美国由于同期护卫舰吨位大,具备同舰安装防空、反潜导弹的能力,所以没有发展专门的防空护卫舰。
  大型护卫舰:旗鼓相当
  70年代以来,由于来自水下、水面、空中的威胁呈多元化趋势,在护卫舰的发展指导思想上,美苏开始趋于一致,注重护卫舰综合作战功能的完善与提高。美国相继发展了“诺克斯”级、“佩里”级护卫舰共100多艘,两级护卫舰的吨位较之于前级也有所提高,“佩里”级为3650吨,“诺克斯”级达4100吨。从舰载武备分析,两级舰在注重提高综合作战能力的基础上,针对苏联潜艇巨大的水下威胁,又进一步强化了反潜能力。如“诺克斯”级的反潜武器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1座,反潜鱼雷发射管4具,并配有1架直升机:“佩里”级护卫舰的反潜武器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1座,反潜鱼雷发射管6具,反潜直升机2架。
  苏联发展了“克里瓦克”和“克里瓦克”Ⅱ级共30余艘大型护卫舰,排水量分别达到了3800和3900吨。较之于前两级,排水量增大了2至3倍,综合作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舰上装有1座4联SS-N-14反潜导弹和2座双联SS-N-4舰空导弹发射器,除反舰、反导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外,其它作战指标已与美国护卫舰接近。
其他文献
从中午放学后,直至我们吃完饭从学校餐厅里走出来,在这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阿静一直在谈论孟天杨,我觉得脑袋“嗡嗡”响,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大家都说孟天杨是一个笑话,一些人甚至背地里嘲笑他,但他呢,他应该不觉得自己可笑吧。  枯燥又无聊的历史课上,老师在给我们讲解前几天做的试卷。老师刚读完答案,同学们都在忙着把答案抄到试卷上。这个时候,坐在后面的孟天杨却说,老师,我觉得这样分析太片面了。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