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与挑战。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改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的做法,正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原中国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专项,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根据CCID的统计,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投资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7亿元开始,到2005年底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了5-6倍。
一、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
1.国外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的变革,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1987年发表著名的“IT生产力悖论”(IT Produc-tivity Paradox)观点(即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并没有提升生产力水平)之后,对于ERP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西欧和美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特别是Hitt,Wu
一、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
1.国外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的变革,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1987年发表著名的“IT生产力悖论”(IT Produc-tivity Paradox)观点(即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并没有提升生产力水平)之后,对于ERP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西欧和美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特别是Hitt,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