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六朝古都南京东郊,风景秀丽的汤山脚下,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年轻”院校。2011年11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原炮兵指挥学院与原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南京炮兵学院。60多年来,两所学院为部队培养了12万余名炮兵、防空兵指挥人才,700多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其中不乏中央军委原常委兼副秘书长、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总后勤部原副部长李伦中将,空军原副司令员景学勤中将,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徐承元中将这样的高级将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合并组建的南京炮兵学院已初步发展形成“四个结合”“五个优势”的鲜明特征——中级培训和初级培训相结合,军官培训和士兵培训相结合,反坦克导弹专业培训和炮兵专业培训相结合,内训和外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日臻完善;育人传统融合的文化优势,办学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融合的人才优势,任职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兵种领域领军的科研优势日渐凸显。
炮兵圣地,战神摇篮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未来战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合格的炮兵指挥人才……
弹道如虹——走近追梦射击人
初夏,南京军区某演习场,随着一组红色信号弹冲天而起,沉寂的大地顿时沸腾起来。随着战场指挥员轻点鼠标,轻击键盘,一组组指令化作数码,穿透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一发发炮弹从纵深阵地迅速准确地飞向目标……“首发命中!”全场掌声雷动。而指挥方舱内的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年轻军人,目光却始终追寻着如虹的弹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射击人。
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主要担负着炮兵射击指挥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任务。自1978年被原军委炮兵树为“学习硬骨头六连先进集体”以来,连续30多年被学院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八次。先后获得国家级和军队级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32项。主讲课程《炮兵射击学》先后跨入了“军队百门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涌现出了“炮兵射击理论权威”吴大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将军教授刘怡昕……弹道如虹,大任于斯。一代又一代“射击人”正在培养高素质新型炮兵指挥人才的时代浪潮中,奋力拼搏,执着追梦……
小全说事
——且看沙盘变网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炮兵师群指挥”,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里,参谋系军事运筹教研室副主任李小全开始了新的一课。只见投影幕缓缓展开,大屏幕上,炮兵群师团网络信息系统呈现在眼前,李小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间,作战地域三维地形图、敌我装备实力、兵力火力部署等信息依次交替呈现在屏幕上——从装备准备到完成战斗仅用时15分钟!看着台下惊叹的目光,李小全自豪地向学员们讲起了“沙盘变网盘”的故事——
1995年,我在学院读本科,上一堂战术课,可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天功”。最繁琐的工作是堆制沙盘,每次上战术课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根据讲课内容,按照地图的比例在教学场地堆制,碰上复杂一点的沙盘,几名教员一起上阵还得忙乎一个星期。
2004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学院的教学设施大有改观,战术教学也开始进入网盘时代。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不说,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教学辅助软件。上战术课时,教员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战术背景设置,各种地形地貌、兵力火力配置,计算机都能根据输入的相关参数自动生成。一个学时下来,可以在不同地域,完成多种战斗部署和对抗,教学效益显著提升。
小全教员的故事讲完了,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红蓝对抗
——校官遇上“一道杠”
烈日当空,南京军区某射击训练场,铁流滚滚,装甲轰鸣,战场的气息在令人窒息的高温中愈酿愈浓。
红军指挥舱内,佩戴中校军衔的赵大成面色平静,轻点鼠标间,指挥系统成功链接,各型火炮准确地朝着预定阵地进发……在这位来自某著名炮兵团的指挥员眼里,这场战役的胜利似乎并无悬念。
“营连指挥系统遭敌病毒入侵,无法正常工作……敌炮位侦察雷达开机,我方阵地暴露……观察所报告发现敌多个伪装阵地,真假难辨……”战斗刚刚打响,一连串加急警报就让红军指挥所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指挥控制席位上,赵大成平静的脸色终于被打破,一层细汗从额头渗了出来。
演习结束,红蓝双方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赵大成没有想到,从红军指挥舱走出的,竟然是清一色的“一道杠”。这个由合训分流生和国防生组成的联合指挥团队,凭着灵活善变的思维和刁钻泼辣的招法,同一群来自中培学员队的校官斗智斗勇,硬是将红方的完成炮火准备时间拖延了半个小时!
硝烟散去,实战的气味却愈加浓郁。随后进行的分析总结会上,校官和“一道杠”们各抒己见,一道道智慧的火花在激烈的辩论中迸发而出。
校官遇上“一道杠”的背后,正是该院酝酿已久的教学方式大变革——
现职干部培训,以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和基地训练为依托,加大实兵、实装、实弹的联合训练力度;生长干部培训,利用野外驻训、野营拉练、实弹射击、毕业演练等重大教学活动,开展案例式、研讨式、课题式教学;研究生培训,导师联合部队兼职教官,就部队重、难、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理论权威——吴大梁
在南京炮兵学院院史馆荣誉大厅正中央,摆放着一尊半身雕塑铜像。他慈祥的面庞依然带着微笑,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仍在思索。他就是我国炮兵射击权威——吴大梁。吴大梁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打破苏联在炮兵理论上的“垄断”,创立了独具我国特色的炮兵射击理论,由他提出的“炮标准”理论被写入了苏军的炮兵射击教科书,如今炮兵部队广泛使用的计算盘也源于他研制发明的“习题七计算器”。
“家仇国耻恨难平,投笔还将笔作兵……春满神州添白发,斜阳老骥尚嘶鸣”。这是吴大梁教授在回顾中国炮兵理论发展历程时写下的诗句,他主张以诗言志,所创作的诗句处处流露着忠心报国的赤子情怀。昔人已逝,精神犹存。作为学院尊师重教典型教育的生动教材,吴大梁教授的先进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代南炮人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将军教授——刘怡昕
《外弹道学》第一课,在学员们好奇目光的注视下,肩扛将星的刘怡昕从包里掏出来的第一个物件竟是一把玩具手枪。“呲”,他扳动扳机,喷出一条弧线,“同学们,弹道就是这个样子”。接着,在活泼的气氛中,从中国第一门火炮到现代末制导炮弹,在刘怡昕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述中,弹道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员们心中。
刘怡昕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8次立功,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两次亲切接见。刘教授荣誉等身却平易近人,他曾在烈日下为学员站岗,让他们回去把落下的课补上。他还常常深入学员宿舍,和学员们一起谈人生话理想,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献身国防。为了改善授课效果,他在全院率先试行小班授课,学员们学得更深理解得更透了,而他却一下子增加了三倍的工作量,常常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年轻”院校。2011年11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原炮兵指挥学院与原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南京炮兵学院。60多年来,两所学院为部队培养了12万余名炮兵、防空兵指挥人才,700多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其中不乏中央军委原常委兼副秘书长、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总后勤部原副部长李伦中将,空军原副司令员景学勤中将,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徐承元中将这样的高级将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合并组建的南京炮兵学院已初步发展形成“四个结合”“五个优势”的鲜明特征——中级培训和初级培训相结合,军官培训和士兵培训相结合,反坦克导弹专业培训和炮兵专业培训相结合,内训和外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日臻完善;育人传统融合的文化优势,办学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融合的人才优势,任职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兵种领域领军的科研优势日渐凸显。
炮兵圣地,战神摇篮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未来战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合格的炮兵指挥人才……
弹道如虹——走近追梦射击人
初夏,南京军区某演习场,随着一组红色信号弹冲天而起,沉寂的大地顿时沸腾起来。随着战场指挥员轻点鼠标,轻击键盘,一组组指令化作数码,穿透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一发发炮弹从纵深阵地迅速准确地飞向目标……“首发命中!”全场掌声雷动。而指挥方舱内的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年轻军人,目光却始终追寻着如虹的弹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射击人。
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主要担负着炮兵射击指挥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任务。自1978年被原军委炮兵树为“学习硬骨头六连先进集体”以来,连续30多年被学院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八次。先后获得国家级和军队级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32项。主讲课程《炮兵射击学》先后跨入了“军队百门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涌现出了“炮兵射击理论权威”吴大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将军教授刘怡昕……弹道如虹,大任于斯。一代又一代“射击人”正在培养高素质新型炮兵指挥人才的时代浪潮中,奋力拼搏,执着追梦……
小全说事
——且看沙盘变网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炮兵师群指挥”,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里,参谋系军事运筹教研室副主任李小全开始了新的一课。只见投影幕缓缓展开,大屏幕上,炮兵群师团网络信息系统呈现在眼前,李小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间,作战地域三维地形图、敌我装备实力、兵力火力部署等信息依次交替呈现在屏幕上——从装备准备到完成战斗仅用时15分钟!看着台下惊叹的目光,李小全自豪地向学员们讲起了“沙盘变网盘”的故事——
1995年,我在学院读本科,上一堂战术课,可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天功”。最繁琐的工作是堆制沙盘,每次上战术课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根据讲课内容,按照地图的比例在教学场地堆制,碰上复杂一点的沙盘,几名教员一起上阵还得忙乎一个星期。
2004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学院的教学设施大有改观,战术教学也开始进入网盘时代。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不说,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教学辅助软件。上战术课时,教员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战术背景设置,各种地形地貌、兵力火力配置,计算机都能根据输入的相关参数自动生成。一个学时下来,可以在不同地域,完成多种战斗部署和对抗,教学效益显著提升。
小全教员的故事讲完了,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红蓝对抗
——校官遇上“一道杠”
烈日当空,南京军区某射击训练场,铁流滚滚,装甲轰鸣,战场的气息在令人窒息的高温中愈酿愈浓。
红军指挥舱内,佩戴中校军衔的赵大成面色平静,轻点鼠标间,指挥系统成功链接,各型火炮准确地朝着预定阵地进发……在这位来自某著名炮兵团的指挥员眼里,这场战役的胜利似乎并无悬念。
“营连指挥系统遭敌病毒入侵,无法正常工作……敌炮位侦察雷达开机,我方阵地暴露……观察所报告发现敌多个伪装阵地,真假难辨……”战斗刚刚打响,一连串加急警报就让红军指挥所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指挥控制席位上,赵大成平静的脸色终于被打破,一层细汗从额头渗了出来。
演习结束,红蓝双方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赵大成没有想到,从红军指挥舱走出的,竟然是清一色的“一道杠”。这个由合训分流生和国防生组成的联合指挥团队,凭着灵活善变的思维和刁钻泼辣的招法,同一群来自中培学员队的校官斗智斗勇,硬是将红方的完成炮火准备时间拖延了半个小时!
硝烟散去,实战的气味却愈加浓郁。随后进行的分析总结会上,校官和“一道杠”们各抒己见,一道道智慧的火花在激烈的辩论中迸发而出。
校官遇上“一道杠”的背后,正是该院酝酿已久的教学方式大变革——
现职干部培训,以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和基地训练为依托,加大实兵、实装、实弹的联合训练力度;生长干部培训,利用野外驻训、野营拉练、实弹射击、毕业演练等重大教学活动,开展案例式、研讨式、课题式教学;研究生培训,导师联合部队兼职教官,就部队重、难、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理论权威——吴大梁
在南京炮兵学院院史馆荣誉大厅正中央,摆放着一尊半身雕塑铜像。他慈祥的面庞依然带着微笑,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仍在思索。他就是我国炮兵射击权威——吴大梁。吴大梁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打破苏联在炮兵理论上的“垄断”,创立了独具我国特色的炮兵射击理论,由他提出的“炮标准”理论被写入了苏军的炮兵射击教科书,如今炮兵部队广泛使用的计算盘也源于他研制发明的“习题七计算器”。
“家仇国耻恨难平,投笔还将笔作兵……春满神州添白发,斜阳老骥尚嘶鸣”。这是吴大梁教授在回顾中国炮兵理论发展历程时写下的诗句,他主张以诗言志,所创作的诗句处处流露着忠心报国的赤子情怀。昔人已逝,精神犹存。作为学院尊师重教典型教育的生动教材,吴大梁教授的先进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代南炮人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将军教授——刘怡昕
《外弹道学》第一课,在学员们好奇目光的注视下,肩扛将星的刘怡昕从包里掏出来的第一个物件竟是一把玩具手枪。“呲”,他扳动扳机,喷出一条弧线,“同学们,弹道就是这个样子”。接着,在活泼的气氛中,从中国第一门火炮到现代末制导炮弹,在刘怡昕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述中,弹道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员们心中。
刘怡昕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8次立功,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两次亲切接见。刘教授荣誉等身却平易近人,他曾在烈日下为学员站岗,让他们回去把落下的课补上。他还常常深入学员宿舍,和学员们一起谈人生话理想,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献身国防。为了改善授课效果,他在全院率先试行小班授课,学员们学得更深理解得更透了,而他却一下子增加了三倍的工作量,常常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