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张晓风的一句话: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在,我在这里,我不在别处,这就是好。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惜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由热烈的外扬转化为深沉的内敛,就像从恢宏的交响乐到清灵的钢琴曲的变奏,甚或只有春天的雨声那么浅,稀疏滴沥,空阶无响,又如一枚烛含着幽然的微光及至天明。杜甫《春夜喜雨》中那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以为有大悲在里面。语言可以替我们表情达意,但总有桎梏,如佛家所说的“得指忘月”,很多时候,无言更是一种大慈悲、真懂得,比如阮籍的“得意忘形”,那种暂时脱离尘世的相悦,便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妙处。
我们之所以能够静默地在尘世间行走而觉内心饱满清明,不过是因为被相知。就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自我之歌》里说的那样——“我,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粗鲁汉,一个世界,纵情声色……饥餐,渴饮,传宗接代。”一种坦荡荡的豪情充斥于天地之间,人显得十分独自,又无时无刻不激情四射、活力满怀,就是因为他做到了真正的磊落于天地,所以能无所挂碍,昂首阔步,气定神闲。而作为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人,时而能于孤独的行走中不经然莞尔一笑,不过是因为有着深浓的相知。有人说,这就是爱上了,其实又并不仅仅是爱,爱是媒介,是凭证,引导我们抵达两颗心最真诚最坦荡的相知,我确认你的存在,你认可我的价值,天地为证,岁月为盟,可以一并同升为日月,可以就此共化为泥土。
有时候,独自与自己静面相对,也可以十分安然,甚至欢喜,就是因为觉得相知虽在远方,但彼此常念常想,则时空皆不为缚,如水同流于水,如天绵延于天。
最静谧的相思,最悲切的欢喜,就是无论时空如何嬗变,我们在一起。
我在,我在这里,我不在别处,这就是好。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惜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由热烈的外扬转化为深沉的内敛,就像从恢宏的交响乐到清灵的钢琴曲的变奏,甚或只有春天的雨声那么浅,稀疏滴沥,空阶无响,又如一枚烛含着幽然的微光及至天明。杜甫《春夜喜雨》中那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以为有大悲在里面。语言可以替我们表情达意,但总有桎梏,如佛家所说的“得指忘月”,很多时候,无言更是一种大慈悲、真懂得,比如阮籍的“得意忘形”,那种暂时脱离尘世的相悦,便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妙处。
我们之所以能够静默地在尘世间行走而觉内心饱满清明,不过是因为被相知。就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自我之歌》里说的那样——“我,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粗鲁汉,一个世界,纵情声色……饥餐,渴饮,传宗接代。”一种坦荡荡的豪情充斥于天地之间,人显得十分独自,又无时无刻不激情四射、活力满怀,就是因为他做到了真正的磊落于天地,所以能无所挂碍,昂首阔步,气定神闲。而作为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人,时而能于孤独的行走中不经然莞尔一笑,不过是因为有着深浓的相知。有人说,这就是爱上了,其实又并不仅仅是爱,爱是媒介,是凭证,引导我们抵达两颗心最真诚最坦荡的相知,我确认你的存在,你认可我的价值,天地为证,岁月为盟,可以一并同升为日月,可以就此共化为泥土。
有时候,独自与自己静面相对,也可以十分安然,甚至欢喜,就是因为觉得相知虽在远方,但彼此常念常想,则时空皆不为缚,如水同流于水,如天绵延于天。
最静谧的相思,最悲切的欢喜,就是无论时空如何嬗变,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