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观念形成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开始,是后续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设计基础课教学要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和要求。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我院的设计基础教学都在沿用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没有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从而导致设计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广泛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以期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基础较差。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和本科院校一样,考试科目一直都沿用素描、速写、色彩的老三样,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练考题、背考题,不动脑筋,机械地照猫画虎,没有对照物写生以外的专业因素做更多思考。录取时,由于专业课和文化课需要共同考核,因此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虽有要求,但并不很高,造成美术考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艺术设计专业又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所决定的。但高考的形式、学生的素质都给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2、教学内容仍然依赖传统绘画专业基础教学。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注重造型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造型技能训练都是以写生为主体的技法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导,最初都从素描、色彩课程训练中开始。一直以来,我院的设计基础教学都在沿用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在基础课教学阶段,学生仍然习惯于再现性地描绘客观对象,不动脑筋,甚至仍然在有限的课时里磨练技法,而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能得到很好地重视。学生往往是当知识、技能、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凭自己的感悟进入到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教与学都没有一种主动开发的意识,以致于造成设计基础课教学与设计专业课教学的脱节,缺乏有效的连贯性。
  3、设计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不能有机结合。设计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传统教学环节中常常不顾两者的联系。由于设计基础课不是针对设计专业课所需的基础训练,因此许多应在基础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如:设计所需的创造新的形态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等都无法完成,以至于到了设计专业课时,教师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花时间、花精力去给学生补课,影响了设计专业课本身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来,对学习基础课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开设基础课,甚至有人认为这和专业没什么联系,因此在学习上显得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这样设计基础课程对设计专业课程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设计基础课任课教师不懂设计。我院担任设计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大都是受教于艺术院校的绘画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单一,将设计基础教学等同于绘画专业基础教学、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教学方法都依赖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简单、统一,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创造力的表现,而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来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的。另外,设计基础课任课教师不懂设计也是影响设计基础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不懂设计,就不清楚艺术设计专业课学生要学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养成又需要通过哪些手段和训练来达成?基础课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支撑等。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我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探索:立足高职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地区特点和学生基础,从专业课需求入手,以倒推法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对相关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明确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从绘画到设计在观念上的转化,形成设计意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前大都是以绘画为主进行技法训练的,极少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设计,在刚进入大学时,仍然习惯于再现性地描绘客观对象。如何引导学生从绘画扩展到设计,转变原来的旧有观念,是今后进入到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既是设计基础课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和对象,尝试让学生表达对于客观对象最直观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认识事物不同的性质、形态,发现艺术造型的规律,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本质;通过对于事物认真、理性的分析,结合各种材料和材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解构、重组,表达自我感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2、调整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设计基础教学包含的内容较多,课程问还有重复和雷同的内容,但总课时是有限的,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度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设计基础课教学质量,就必须整合课程内容。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制是三年,我们采用的是2.5+0.5(即两年半的在校时间加半年的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设计基础教学的总课时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需要精简基础课程中一些内容,找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适合学生基础的、利于学生形成设计观念的、有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训练课题。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保证基础教学结构内容的完整性前提下,提高设计基础教学的效率。
  在目前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中,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或相近的。比如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等课程中都涉及到点线面、画面构成以及创新形态等内容: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和图案等课程中又都涉及到色彩原理、画面构成及分析归纳客观物像等内容。如果割裂开来组织教学,势必会出现:在上一课程中接触到的内容又在下一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现象,既浪费了教学资源(时间和精力)又引起学生反感,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尝试将设计基础课程按照类别做了整合:把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等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小组;把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和图案等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小组,任课教师也分成两个教学组,共同研究将课程中重复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训练课题、调整课程顺序和所占用课时量,同时编写适合我院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师资和课时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设计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衔接。首先应明确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目的。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常做的工作是搜集各种相关资料,从中汲取灵感、提取设计元素,然后进行创意构思和设计表现。那么在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就应适应于之后专业专门课程的学习,无论是教学内容亦或训练方法都应做相应的调整:设计基础课的排课顺序应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这种排课方式不仅符合学习规律,而且易于和专业设计衔接;设计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前后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基础教学的训练,使学生增强分析和归纳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意识,加快设计理念的形成,为之后专业设计的学习打好基础。
  如何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题训练中引导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在认识上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为学生之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才能使设计基础课教学良性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从刀耕火种时代的集体围猪开始,管理就成了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大到执政者治国,小到主妇管家,不管是慈善机构阳光下的运作,还是盗贼团伙黑暗中的经营,管理无处不在,管理之道
客观的讲,民族声乐的趋同现象是存在的事实,但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作品题材风格单一;评判标准的导向作用。一味的批评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该以客观清醒的态度一
在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施工文件质量存在数据准确性欠佳、孤立存储无关联及施工文件不能及时反映工程进度、无法有效辅助项目分析管理的问题。通过建立基于网络的施工质
1项目来源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立项编号:2005-082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厦门瀚卓路桥景观艺术有限公司3主要技术内容针
目的:观察美能注射剂治疗妊娠合并肝病的疗效.方法:对33例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肝功能、胎心、胎动的变化.结果:美能注射剂治疗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较
针对广东省高速公路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调研等手段,取得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广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等大量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交通量分布特性,结合交通事故空间和时
广清高速公路花都高架桥是一座跨地方公路与跨铁路的高架桥。桥梁全长为4638m,共277跨。桥梁上部结构由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预应力混凝土肋板式连续刚构及少数异型普通
霸州杜岗村是在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刘庄村移民而来,刚移来时叫墨乡屯,明末改为杜哥庄,后在清代改为杜岗村。
图形转换"能力对幼儿的几何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仅通过图形观察、命名、辨认等方法难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图形转换"能力,幼儿需要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相应的认知经验。根据《3
广州新白云机场主进场路包括北、南进场路.较详细地介绍了南、北主进场路沥青路面的组成材料和性能、配比设计、南主进场路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