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友”一词,《汉语大词典》共列“情谊坚如金石的朋友”“指砚”两个义项,应增补义项“好的、有观赏价值的石头”。“疆场”一词,《汉语大词典》仅列“战场”一个义项,应增补“边境、边界”“领土、疆域”两个义项。“钧座”《汉语大词典》释为“对长官的尊称”,没有解释其本源义,释义应修订为“由尊者座席借代为对长官的尊称”;其书证均为现代例,严重滞后,应列举宋代用例。
关键词:石友; 疆场; 钧座; 增补义项; 完善释义; 提前书证
中图分类号:H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3-0113-05
一些大型辞书在义项、释义、书证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修订完善。本文就大型辞书中“石友”“疆场”“钧座”三词存在的问题略陈管见,希望能对辞书的修订有所裨益。
一、石 友
“石友”一词,《汉语大词典》共列两个义项:
【石友】①情谊坚如金石的朋友。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同心真石友,写恨蔑河梁。” 宋黄庭坚《次韵奉酬刘景文河上见寄》:“珍重多情惟石友,琢磨佳句问潜郎。” 清曹寅《过朴镇有怀王允文北试不归》诗:“论归多石友,掷卦遇山爻。”②指砚。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范成大《复以蟾砚归龚养正》诗:“梦里何人歌式微,觉来石友在书帏。”清曹寅《竹村惠砚》诗:“邸舍余闲困墨逋,平生石友慰操觚。”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4482页。
《辞海》“石友”条亦仅列“犹言金石交。谓情谊坚贞的朋友”“指砚”两个义项。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629页。 《辞源》第三版“石友”条亦仅列“情谊坚如金石之友”“指砚台”两个义项。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955页。 台湾《中文大辞典》列有“谓金石之交。喻友情之坚贞也”“谓砚也”“清储玫躬之字”三个义项。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第10066页。
“石友”一词,除以上四部大型辞书所列义项外,还有一种用法:指好的、有觀赏价值的石头。请看下列材料:
(1)南堂面山已胜,北槛俯涧仍幽。千岩莫非石友,万壑总是清流。(南宋刘子翚《春圃六言》三首其二,《屛山集》卷十七)
(2)人间兴废自有数,昔弃何伤今岂乐。斯言妙矣予则陋,敢对石友辞罚爵。(南宋陆游《嘉阳官舍奇石甚富,散弃无领略者。予始取作假山,因名西斋曰小山堂。为赋短歌》,《剑南诗稿》卷三)
(3)作诗贺我得石友,且以并贺兹丘遭。(南宋范成大《小峨眉并序》,《石湖诗集》卷二十五)
(4)山川同变化,天地一模糊。石友耸冰骨,松公掀寿须。(南宋叶茵《雪》,《江湖小集》卷四十一)
以上四例都引自南宋诗作。例(1)写凭栏远眺岩壑所见,“岩”则“石友”,“壑”则“清流”,“石友”指山上的好石头甚明。例(2)诗题明言取散弃的“奇石”“作假山”,可知诗中“石友”指“奇石”。例(3)这首诗的《序》说:“近得灵璧古石,绝似大峨正峰,名之曰小峨眉。东坡常以名庐山,恐不若此石之逼真也。作小峨眉歌以夸之。”据《序》,则知“石友”是指“绝似大峨正峰”的“灵璧古石”。灵璧石古代很有名,产于今安徽省灵璧县的磬石山,其形状奇特,常用以装点假山。例(4)这首诗写雪中天地山川的景色,“石友”对“松公”,显然指自然界的石头。
元代王恽《秋涧集》中有一段文字最直接说明了“石友”有指“好石头”的用法。
尝买一石,日与之伍,呼为石友。乃临终曰:“吾国俗近古不封不树,然我殁,当以此石表吾冈西墓田。”何嗜好其笃也如是!(元代王恽《透月岩记》,《秋涧集》卷三十八)
“石友”有“好的、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一义毋庸置疑,大型辞书应增补此义项。
二、疆 场
《汉语大词典》“疆场”条曰:
【疆场】战场。元宫天挺《七里滩》第一折:“坐筹帏幄,竭力疆场,百十万阵,三五千场,满身矢簇,遍体金疮。”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共产党人应当怎样领导着中国人民冲破这浓黑的云雾,奔向民族解放的疆场呢?”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4664页。
《辞海》1980年版及1983年出版的增补本、《辞源》第三版和台湾《中文大辞典》均未收“疆场”词条。《汉语大词典》“疆场”条只列“战场”一个义项,这是很不完备的。
实际上,“疆场”还有“边境、边界”义。请看下列用例:
(1)初,明帝崩,侃不在顾命之列,深以为恨,答峤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扃。” (《晋书·陶侃传》)
(2)属肃屡引魏人来侵疆场,世祖尝因侍坐,从容谓份曰:“比有北信不?”(《梁书·王份传》)
(3)或疆场外守,兵车远出,或收藏无岁,赈救在辰,此军国之急务也,陛下将何以济之乎?(《旧唐书·卢怀慎传》)
(4)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宋史·赵禼传》)
例(1)陶侃自称“疆场外将”,由“外”字可知“疆场”指边境。例(2)说王肃经常引魏人“来侵疆场”,“疆场”也显指边境。例(3)称“疆场外守”,“外”字也表明“疆场”指边境。例(4)是说双方交换俘虏,“疆场宁”是指边境安宁。
除“边境、边界”义外,“疆场”还有“领土、疆域”义。请看下列用例:
(5)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三国志·周瑜传》) (6)桓平北,守边之将耳。贼前攻之,争疆场耳。得之为善,不得则止,非其所急也。(《晋书·蔡谟传》)
(7)割疆场于华戎,拯生灵于宇内;不被发而左衽,繄明德其是赉。(《梁书·张缅传附张缵传》)
例(3)是周瑜就曹操进军吴地所作的分析,曹操此来是想灭吴夺地盘,所以“争疆场”之“疆场”不是指边境,而是指地盘、疆域。例(6)“争疆场”同。例(7)“疆场”作“割”的宾语,更可见它不是“战场”“边境”之义,而是指疆域、领土。
由上可见,“疆场”实有“战场”“边境、边界”“领土、疆域”三个义项。
古代还有“疆埸”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疆埸】亦作“疆易”。①田界;田边。《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毛传:“埸,畔也。”朱熹集传:“于畔上种瓜,以尽地利。”《汉书·食货志上》:“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麟州屈野水西有田与夏虏相接,疆埸不明,数十年来,虏盗耕之。”②边界;边境。《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孔颖达疏:“疆埸,谓界畔也。”杨伯峻注:“埸音易,边境也。疆埸为同义连绵词。”《荀子·富国》:“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杨倞注:“易,与‘埸’同。”《三国志·吴志·士燮传》:“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③疆土,领土。《南史·章华传》:“今疆埸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麋鹿复游于姑苏矣。”《明史·明升传》:“今足下疆埸,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 ……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顷刻,可谓智乎?”章炳麟《箴新党论》:“甲午辽东之役,丧师糜财,疆埸日蹙。”④指战场。唐杜牧《为中书门下请追尊号表》:“今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所求必至,有斗必先。”宋王安石《王凯赠节度使制》:“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执敌捍患之材,入总营屯,而有折冲销萌之用,则序功录德,当以厚终。”章炳麟《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或谓民知爱国,则自以效命疆埸为美谈。”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4664页。
“疆埸”有四个义项,除第一个义项之外,其他三个义项与“疆场”相同,而“场”的繁体字“場”与“埸”字形非常接近,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疆场(場)”的三个义项是它本身实有的,还是这个词其实本就是“疆埸”的误写?
古籍中确实有“疆埸”误写为“疆场(場)”的,如《左传·定公四年》“疆埸之患也”,阮元《校勘记》曰:“纂图本、闽本、监本、毛本埸作場,非。”不过,我们认为,“疆场”本身按“疆”“场”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可以表“战场”“边境、边界”“领土、疆域”三义。即使退一步说,“疆场(場)”确为“疆埸”的误写,那这个错误也由来已久,比如上举例(1)百衲本景印宋刊本就是写作“疆場”。那么,既然这个错误已在很早就出现了,长期以来习非成是,早已是客观存在,应该得到承认,并在词典中反映出“疆场”的这些用法。
三、钧 座
《汉语大词典》“钧座”条曰:
【鈞座】对长官的尊称。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案奉钧座令,委仲恺为财政部长。”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钧座为地方长官,似应一查真象。”胡适《这一周》:“况宥电既有不吝教诲之语,足见钧座有虚怀下问之心。”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7023页。
《辞海》1980年版未收“钧座”词条,但在“钧”字头下列第五义项,曰:“旧时的一种敬辞,下级对上级所用。如:钧座;钧部;钧谕。”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1702页。 《辞海》1983年出版的增补本亦未收“钧座”词条。《辞源》第三版同《辞海》,未收“钧座”词条,在“钧”字头下列第八义项曰:“敬词。后之书札及口语中,对尊者多用钧安、钧启、钧座、钧旨等语。”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第4176页。台湾《中文大辞典》收“钧座”词条,亦仅列一个义项:“仕宦之尊称。”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14941页。
“钧座”作为对长官的尊称,其理据,就“钧”言,台湾《中文大辞典》所引材料说:“钧,均也。言仕宦秉国之政,得其均平也。”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14941页。 这是一种解释。更有可能的是,“钧”可指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说:“夫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陶者之所为。”因此由陶匠控制陶轮运转,“钧”产生了一个比喻义,指国家政权。由国家政权再引申就产生表尊敬的用法。可是“座”呢?“座”可没落实。看来“钧座”并不是直接就有“对长官的尊称”的意义,它应该有本源义。
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之先秦至清,自宋代开始出现“钧座”,去其重复,共得24例“钧座”用例。这24例,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钧座”单用,不与官职或称呼同现。例如:
(1)书曰:史馆校勘范如圭,日者获以职事侍钧座于史院,幸闻绪余之论,谓先儒训释春秋,不务空言,皆可见诸行事。(《二十九日辛亥史馆校勘范如圭贻秦桧书责其主和议》,《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一百八十七炎兴下帙八十七)
(2)想敌素慑威名,固已胆破鼠奔矣。然某有少管见,辄敢漫为钧座言之,庶愚者之虑或有一得耳。(《十二月续觱知荆南府》,《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二百二十四炎兴下帙一百二十四)
(3)苟有见于细微,宜尽言于钧座。(清代江忠源《上某帅书》,《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七十六“兵政”七“兵法上”)
这种用法直接用“钧座”代替长官本人。
另一种情况是,“钧座”前出现官职称呼或普通称呼,有些例句中还有“于”“前”等标示处所方位的词。例如:
(4)某顿首再拜仆射相公钧座:秋暑犹未退,即日伏惟钧候动止万福。(南宋叶梦得《与丞相论防冬书》,周应合修纂《景定建康志》卷之三十五)
(5)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沭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南宋谢枋得《上丞相刘忠斋书》,《叠山集》卷四)
(6)宿太尉……遂拆开书来看时,写道:“侍生闻焕章沐手百拜奉书太尉恩相钧座前:贱子自髫年时出入门墙,已三十载矣。……”(明代《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7)友芝谨上书合肥中堂爵帅钧座:金陵客舍中,奉正月二十日手教,以鄂中新开文昌书院虚讲席以见待。又示及征黔将发,期友芝早晚趋鄂,得咨黔地情形。(清代莫友芝《上李中堂书》,《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八十八“兵政”十九“苗防”)
(8)昨日殷老伯母因谈及己女,便想到骆老伯母之言,嘱令霞仙兄转托小侄至老伯钧座前禀明。(清代《三门街前后传》第六十二回)
(9)跟班呈上一个禀帖,老赫拆开看去:“惠州汕尾口书办董材跪禀大人钧座前:禀者:小的于嘉靖十二年十月,充当汕尾口书办,于去年十一月交卸,……”(清代《蜃楼志全传》第七回)
这六例中,“钧座”前均有官职称呼或普通称呼(如“忠斋先生”“老伯”“大人”),句中已有称呼,长官本体已经出现,且例(5)言“书”“献于……钧座”,例(6)称“奉书……钧座前”,例(8)言“至……钧座前”,例(9)称“跪禀……钧座前”。由这些情况看来,这类情况下的“钧座”含“尊者座席”的意思,这应该是“钧座”的本源义。
我们认为,“钧座”应由“尊者座席”这一本源义,借代为对长官本人的尊称,或直接代替长官本人,或与长官官职称呼、普通称呼同时出现以示尊敬。因此,辞书的释义可进一步完善为:由尊者座席借代为对长官的尊称。
另外,《汉语大词典》“钧座”三个书证都是现代例,严重滞后,完全不能反映“钧座”的始见年代。应采用上举第(4)例宋叶梦的《与丞相论防冬书》之例为首例。
〔责任编辑:来向红〕
关键词:石友; 疆场; 钧座; 增补义项; 完善释义; 提前书证
中图分类号:H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3-0113-05
一些大型辞书在义项、释义、书证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修订完善。本文就大型辞书中“石友”“疆场”“钧座”三词存在的问题略陈管见,希望能对辞书的修订有所裨益。
一、石 友
“石友”一词,《汉语大词典》共列两个义项:
【石友】①情谊坚如金石的朋友。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同心真石友,写恨蔑河梁。” 宋黄庭坚《次韵奉酬刘景文河上见寄》:“珍重多情惟石友,琢磨佳句问潜郎。” 清曹寅《过朴镇有怀王允文北试不归》诗:“论归多石友,掷卦遇山爻。”②指砚。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范成大《复以蟾砚归龚养正》诗:“梦里何人歌式微,觉来石友在书帏。”清曹寅《竹村惠砚》诗:“邸舍余闲困墨逋,平生石友慰操觚。”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4482页。
《辞海》“石友”条亦仅列“犹言金石交。谓情谊坚贞的朋友”“指砚”两个义项。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629页。 《辞源》第三版“石友”条亦仅列“情谊坚如金石之友”“指砚台”两个义项。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955页。 台湾《中文大辞典》列有“谓金石之交。喻友情之坚贞也”“谓砚也”“清储玫躬之字”三个义项。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第10066页。
“石友”一词,除以上四部大型辞书所列义项外,还有一种用法:指好的、有觀赏价值的石头。请看下列材料:
(1)南堂面山已胜,北槛俯涧仍幽。千岩莫非石友,万壑总是清流。(南宋刘子翚《春圃六言》三首其二,《屛山集》卷十七)
(2)人间兴废自有数,昔弃何伤今岂乐。斯言妙矣予则陋,敢对石友辞罚爵。(南宋陆游《嘉阳官舍奇石甚富,散弃无领略者。予始取作假山,因名西斋曰小山堂。为赋短歌》,《剑南诗稿》卷三)
(3)作诗贺我得石友,且以并贺兹丘遭。(南宋范成大《小峨眉并序》,《石湖诗集》卷二十五)
(4)山川同变化,天地一模糊。石友耸冰骨,松公掀寿须。(南宋叶茵《雪》,《江湖小集》卷四十一)
以上四例都引自南宋诗作。例(1)写凭栏远眺岩壑所见,“岩”则“石友”,“壑”则“清流”,“石友”指山上的好石头甚明。例(2)诗题明言取散弃的“奇石”“作假山”,可知诗中“石友”指“奇石”。例(3)这首诗的《序》说:“近得灵璧古石,绝似大峨正峰,名之曰小峨眉。东坡常以名庐山,恐不若此石之逼真也。作小峨眉歌以夸之。”据《序》,则知“石友”是指“绝似大峨正峰”的“灵璧古石”。灵璧石古代很有名,产于今安徽省灵璧县的磬石山,其形状奇特,常用以装点假山。例(4)这首诗写雪中天地山川的景色,“石友”对“松公”,显然指自然界的石头。
元代王恽《秋涧集》中有一段文字最直接说明了“石友”有指“好石头”的用法。
尝买一石,日与之伍,呼为石友。乃临终曰:“吾国俗近古不封不树,然我殁,当以此石表吾冈西墓田。”何嗜好其笃也如是!(元代王恽《透月岩记》,《秋涧集》卷三十八)
“石友”有“好的、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一义毋庸置疑,大型辞书应增补此义项。
二、疆 场
《汉语大词典》“疆场”条曰:
【疆场】战场。元宫天挺《七里滩》第一折:“坐筹帏幄,竭力疆场,百十万阵,三五千场,满身矢簇,遍体金疮。”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共产党人应当怎样领导着中国人民冲破这浓黑的云雾,奔向民族解放的疆场呢?”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4664页。
《辞海》1980年版及1983年出版的增补本、《辞源》第三版和台湾《中文大辞典》均未收“疆场”词条。《汉语大词典》“疆场”条只列“战场”一个义项,这是很不完备的。
实际上,“疆场”还有“边境、边界”义。请看下列用例:
(1)初,明帝崩,侃不在顾命之列,深以为恨,答峤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扃。” (《晋书·陶侃传》)
(2)属肃屡引魏人来侵疆场,世祖尝因侍坐,从容谓份曰:“比有北信不?”(《梁书·王份传》)
(3)或疆场外守,兵车远出,或收藏无岁,赈救在辰,此军国之急务也,陛下将何以济之乎?(《旧唐书·卢怀慎传》)
(4)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宋史·赵禼传》)
例(1)陶侃自称“疆场外将”,由“外”字可知“疆场”指边境。例(2)说王肃经常引魏人“来侵疆场”,“疆场”也显指边境。例(3)称“疆场外守”,“外”字也表明“疆场”指边境。例(4)是说双方交换俘虏,“疆场宁”是指边境安宁。
除“边境、边界”义外,“疆场”还有“领土、疆域”义。请看下列用例:
(5)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三国志·周瑜传》) (6)桓平北,守边之将耳。贼前攻之,争疆场耳。得之为善,不得则止,非其所急也。(《晋书·蔡谟传》)
(7)割疆场于华戎,拯生灵于宇内;不被发而左衽,繄明德其是赉。(《梁书·张缅传附张缵传》)
例(3)是周瑜就曹操进军吴地所作的分析,曹操此来是想灭吴夺地盘,所以“争疆场”之“疆场”不是指边境,而是指地盘、疆域。例(6)“争疆场”同。例(7)“疆场”作“割”的宾语,更可见它不是“战场”“边境”之义,而是指疆域、领土。
由上可见,“疆场”实有“战场”“边境、边界”“领土、疆域”三个义项。
古代还有“疆埸”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疆埸】亦作“疆易”。①田界;田边。《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毛传:“埸,畔也。”朱熹集传:“于畔上种瓜,以尽地利。”《汉书·食货志上》:“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麟州屈野水西有田与夏虏相接,疆埸不明,数十年来,虏盗耕之。”②边界;边境。《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孔颖达疏:“疆埸,谓界畔也。”杨伯峻注:“埸音易,边境也。疆埸为同义连绵词。”《荀子·富国》:“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杨倞注:“易,与‘埸’同。”《三国志·吴志·士燮传》:“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③疆土,领土。《南史·章华传》:“今疆埸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麋鹿复游于姑苏矣。”《明史·明升传》:“今足下疆埸,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 ……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顷刻,可谓智乎?”章炳麟《箴新党论》:“甲午辽东之役,丧师糜财,疆埸日蹙。”④指战场。唐杜牧《为中书门下请追尊号表》:“今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所求必至,有斗必先。”宋王安石《王凯赠节度使制》:“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执敌捍患之材,入总营屯,而有折冲销萌之用,则序功录德,当以厚终。”章炳麟《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或谓民知爱国,则自以效命疆埸为美谈。”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4664页。
“疆埸”有四个义项,除第一个义项之外,其他三个义项与“疆场”相同,而“场”的繁体字“場”与“埸”字形非常接近,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疆场(場)”的三个义项是它本身实有的,还是这个词其实本就是“疆埸”的误写?
古籍中确实有“疆埸”误写为“疆场(場)”的,如《左传·定公四年》“疆埸之患也”,阮元《校勘记》曰:“纂图本、闽本、监本、毛本埸作場,非。”不过,我们认为,“疆场”本身按“疆”“场”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可以表“战场”“边境、边界”“领土、疆域”三义。即使退一步说,“疆场(場)”确为“疆埸”的误写,那这个错误也由来已久,比如上举例(1)百衲本景印宋刊本就是写作“疆場”。那么,既然这个错误已在很早就出现了,长期以来习非成是,早已是客观存在,应该得到承认,并在词典中反映出“疆场”的这些用法。
三、钧 座
《汉语大词典》“钧座”条曰:
【鈞座】对长官的尊称。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案奉钧座令,委仲恺为财政部长。”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钧座为地方长官,似应一查真象。”胡适《这一周》:“况宥电既有不吝教诲之语,足见钧座有虚怀下问之心。”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7023页。
《辞海》1980年版未收“钧座”词条,但在“钧”字头下列第五义项,曰:“旧时的一种敬辞,下级对上级所用。如:钧座;钧部;钧谕。”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1702页。 《辞海》1983年出版的增补本亦未收“钧座”词条。《辞源》第三版同《辞海》,未收“钧座”词条,在“钧”字头下列第八义项曰:“敬词。后之书札及口语中,对尊者多用钧安、钧启、钧座、钧旨等语。”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第4176页。台湾《中文大辞典》收“钧座”词条,亦仅列一个义项:“仕宦之尊称。”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14941页。
“钧座”作为对长官的尊称,其理据,就“钧”言,台湾《中文大辞典》所引材料说:“钧,均也。言仕宦秉国之政,得其均平也。”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第14941页。 这是一种解释。更有可能的是,“钧”可指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说:“夫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陶者之所为。”因此由陶匠控制陶轮运转,“钧”产生了一个比喻义,指国家政权。由国家政权再引申就产生表尊敬的用法。可是“座”呢?“座”可没落实。看来“钧座”并不是直接就有“对长官的尊称”的意义,它应该有本源义。
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之先秦至清,自宋代开始出现“钧座”,去其重复,共得24例“钧座”用例。这24例,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钧座”单用,不与官职或称呼同现。例如:
(1)书曰:史馆校勘范如圭,日者获以职事侍钧座于史院,幸闻绪余之论,谓先儒训释春秋,不务空言,皆可见诸行事。(《二十九日辛亥史馆校勘范如圭贻秦桧书责其主和议》,《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一百八十七炎兴下帙八十七)
(2)想敌素慑威名,固已胆破鼠奔矣。然某有少管见,辄敢漫为钧座言之,庶愚者之虑或有一得耳。(《十二月续觱知荆南府》,《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二百二十四炎兴下帙一百二十四)
(3)苟有见于细微,宜尽言于钧座。(清代江忠源《上某帅书》,《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七十六“兵政”七“兵法上”)
这种用法直接用“钧座”代替长官本人。
另一种情况是,“钧座”前出现官职称呼或普通称呼,有些例句中还有“于”“前”等标示处所方位的词。例如:
(4)某顿首再拜仆射相公钧座:秋暑犹未退,即日伏惟钧候动止万福。(南宋叶梦得《与丞相论防冬书》,周应合修纂《景定建康志》卷之三十五)
(5)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沭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南宋谢枋得《上丞相刘忠斋书》,《叠山集》卷四)
(6)宿太尉……遂拆开书来看时,写道:“侍生闻焕章沐手百拜奉书太尉恩相钧座前:贱子自髫年时出入门墙,已三十载矣。……”(明代《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7)友芝谨上书合肥中堂爵帅钧座:金陵客舍中,奉正月二十日手教,以鄂中新开文昌书院虚讲席以见待。又示及征黔将发,期友芝早晚趋鄂,得咨黔地情形。(清代莫友芝《上李中堂书》,《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八十八“兵政”十九“苗防”)
(8)昨日殷老伯母因谈及己女,便想到骆老伯母之言,嘱令霞仙兄转托小侄至老伯钧座前禀明。(清代《三门街前后传》第六十二回)
(9)跟班呈上一个禀帖,老赫拆开看去:“惠州汕尾口书办董材跪禀大人钧座前:禀者:小的于嘉靖十二年十月,充当汕尾口书办,于去年十一月交卸,……”(清代《蜃楼志全传》第七回)
这六例中,“钧座”前均有官职称呼或普通称呼(如“忠斋先生”“老伯”“大人”),句中已有称呼,长官本体已经出现,且例(5)言“书”“献于……钧座”,例(6)称“奉书……钧座前”,例(8)言“至……钧座前”,例(9)称“跪禀……钧座前”。由这些情况看来,这类情况下的“钧座”含“尊者座席”的意思,这应该是“钧座”的本源义。
我们认为,“钧座”应由“尊者座席”这一本源义,借代为对长官本人的尊称,或直接代替长官本人,或与长官官职称呼、普通称呼同时出现以示尊敬。因此,辞书的释义可进一步完善为:由尊者座席借代为对长官的尊称。
另外,《汉语大词典》“钧座”三个书证都是现代例,严重滞后,完全不能反映“钧座”的始见年代。应采用上举第(4)例宋叶梦的《与丞相论防冬书》之例为首例。
〔责任编辑:来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