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探析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物权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我国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物权法第106条,该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2、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己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据此,我国全面建立起善意取得制度。我国物权法的这一规定,对建立善意取得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表现在:其一,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权法出台之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但理论和实践中又大量存在,造成适用的混乱,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将结束这种局面,对交易安全、交易秩序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其二,该条款将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一体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在此之前,我国传统理论通说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动产,不适用于不动产,而物权法的规定突破了这一点,将不动产纳入善意取得制度之内。
  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评析
  对我国物权法的这一规定,应当从整体上来理解,才能全面了解其意义。通观我国的物权法,并未能建立全面的公信原则。公信原则保护的是对公示给予信赖的第三人,而权利推定是其逻辑起点。公信原则赋予公示权利以正确性的推定,从而使信赖公示的第三人能够取得与真正权利人相同的法律效果。没有权利的正确性推定,第三人就无法实现对公示的信赖,因为第三人只有对正确权利的信赖时,其利益先于真正权利得到保护才具合理性,否则,没有权利正确性推定,第三人对公示的权利是否属实仍然负有查证义务,在未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之前,不能称为善意,这样,其信赖就失去了目标。可见,权利正确性推定是公示与公信的联系纽带,没有权利正确性推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公信原则。我国物权法虽对物权公示的物权变动效力作出规定,也规定了对动产、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因未规定公示的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从而并未建立公信原则,将登记权利人与真正权利人的利益调整交由善意取得制度完成。
  正因为如此,我国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与德国民法规定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相比较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德国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概括为:在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的内容与真实的权利状况不相符合时,第三人因信赖登记并通过法律行为而能确定的取得该不动产物权的制度。而我国物权法未建立物权公信原则,在确定受让人善意时,不能和德国一样,基于对登记的信赖,从而能建立一种客观的标准,因为法律并未赋予登记以权利正确性推定,物权的公示是否属实,尚待查证。故对我国第106条的所称的善意,只能寻求交易时存在种种不同因素来综合判断受让人是否为善意。这显然加重了受让人的举证责任,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善意取得制度适用大大减少,难以发挥其效用。
  因此,善意取得制度不能取代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我国的物权法在未建立公信原则的情况下,将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动产,用善意取得制度来全面取代公信原则,以实现对第三人的保护,维护交易的安全。但善意取得和公示、公信原则在对第三人的保护上各有侧重,存在明显差异:
  1、善意的判断标准不同。虽然两者都要求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但是对于善意的认定标准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善意取得制度中第三人的“善意”,是指他不知道或者虽然应当知道却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处分人无处分权,是主观的善意。然而,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中第三人的善意的判断标准就显得非常宽松。只要信赖登记,就属于善意,即便该第三人应当知道却由于重大过失而不知道,也依然是善意,受到保护。不动产的受让人除了需要了解登记簿的状况之外,无须承担额外的审查义务。
  2、是否仅限于有偿的法律行为上不同。动产的善意取得只适用于有偿的法律行为,而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对于那些基于无偿法律行为而取得不动产权利的人也依然给予保护。由此可见,公示、公信原则对第三人保护更为有力,在缺乏公信原则的情况下,善意取得制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其自身的缺陷,使得其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其结果是大大限制了对第三人保护,对维护交易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然,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也有其适用范围。不动产公示采登记的方法,是为各国通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系借助登记的公信力原则来达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在业已建立起完备的不动产权利登记体系的国家和地区,除就违章建筑等极少类未进行保存登记的不动产,尚有准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外,在其他情形,讨论这一问题并无实益。故其适用范围很窄。我国因国情所限,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农村的不动产,尤其是农民私有房屋及其宅基地使用权未进行登记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城镇,居民的私有房屋及相应的上地使用权未进行登记的,也并非个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公信原则的适用受到限制,应当由善意取得制度来调整,以作为公示、公信原则的补充。
  (作者单位: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其他文献
我国占有制度的立法缺失  1、占有的概念未规定  我国《物权法》虽然用五个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占有,但是对于占有的概念问题却没有规定。占有的概念不仅是研究占有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占有制度的基石。对它如何规定,直接关系到占有制度的研究走向。  2、占有性质未能体现  由于《物权法》并没有对占有的概念予以明确规定,这就使得我们无法明确占有的性质。笔者认为,在立法上明确占有的性质是必要的,因为其毕竟是法
期刊
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央银行四个独立的监管机构进行分业监管的体系沿用至今。近几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并不明显,随着混业经营的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已经无法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情况。虽然在2006年建立了以“一行三会”为基础的联席会议机制作为合作监管框架,但长期有效的跨部门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监管重复、监管真空、监管职责难以界定和
期刊
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以其合理的角色定位和技术设计,被认为是兼顾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一种优化模式。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开始引进交叉询问制度的理念,此后“两高”的司法解释又作了一些相关规定,使交叉询问制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基本确立。然而,由于传统的职权注意诉讼模式影响及对交叉询问制度认识的粗浅,其在我国立法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对交叉询问制度的价值分析  通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
期刊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和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
随着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与情绪的主要因素,企业发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都将无法躲避媒体的关注.面对突发事件,有效稳
理论争议  关于入户抢劫的入户目的,学界有以下三种观点:(1)肯定说认为行为人合法性入户后临时产生抢劫犯意的,为在户抢劫。(2)不论入户前有无故意,入户后实施抢劫犯罪行为的,即为入户抢劫。因为入户后临时起意抢劫的,同样严重破坏被害人对家的安全感,其危害性并不比持有抢劫故意而入户实施犯罪行为的小。 (3)在户中抢劫是否认定为入户抢劫,关键看行为人入户是违法入户还是合法入户以及入户的动机。  “入”户
期刊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近年来,孝感市政协按照“坚持三心、深化三进、抓好三建”的工作思路,积极搭平台、聚资源、优条件,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发展快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查阅了相关资料,积极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行业监管法律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探讨问题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党中央关于尽快形成“三不腐”体制机制指示精神的引领下,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课题组从梳理国内外治理腐败理论和廉政建设经验的重要启示入手,建立了国有军工企业“三不腐”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