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龟拾遗

来源 :中国观赏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酷爱动物,自幼就好探询各种动物的奥秘,小到0.5µm的蚕微粒子,大到身长超过30米的蓝鲸和恐龙,并且喜欢饲养一切能够饲养的动物,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北京动物园”。 本人与龟的情缘,还得从14年前说起。10周岁生日那一天,父母送给我一只仅有五分钱硬币大小的红耳彩龟,俗称巴西龟。龟为什么具有超长的寿命,以及它憨厚、质朴、宽宏和内敛的出众气质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我和龟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参加了中国儿童杂志社举办的“神州杯我喜爱的小动物”征文征画全国竞赛,我所绘的参赛作品《龟的世界》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在这张铅笔淡彩作品中,我运用抽象风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把乌龟、锦龟、平胸龟、玛塔蛇颈龟、大鳄龟、绿海龟、棱皮龟、玳瑁、鼋、中华鳖等种类融合在同一环境中,受到好评。
  真正对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始于我的大学生活。大学一年级时,在书店闲逛,无意中发现《观赏龟的家庭饲养》一书。阅读后,对龟的食性、生活环境、活动规律等有了深入的了解,随后又购买了《观赏龟》、《常见龟鳖类识别手册》和《龟的养护及疾病防治精要》等书。有了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我决定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尝试饲养难度较大的龟。在饲养过程当中,自己诊断并治好了缅甸陆龟、地龟的肺炎,平胸龟的摩根式变形杆菌病,四眼斑龟、缅甸沼龟的烂甲病,自我感觉小有成就感。从此,我便经常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沉迷于龟的世界。
  近几年,我在北京许多宠物市场都能看到各种世界濒危的龟鳖种,最令我痛心的是还是看到众多珍稀龟种被贩子们在狭小、肮脏、拥挤的环境中囚禁,有的已经奄奄一息了,贩子们还是大肆鼓吹自己的龟如何如何健康,经常高价卖给一些“宠龟一族”。可是这些“宠龟一族”有多少真正了解所养品种的濒危程度、生活习性,有多少懂得龟的疾病防治。有多少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历经疾病的折磨,痛苦的挣扎,最后惨死在这些“宠龟一族”的饲养箱中。据我了解,这样的“宠龟一族”不在少数,他们大多并非真心喜爱龟,凭一时的兴致购买,买回家后,又不肯下功夫阅读书籍、了解它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只是在盲目地追时尚、赶潮流罢了,可是多少龟的生命就这样被轻易地葬送了。
  时至今日,龟已陪伴我走过了14个春夏秋冬,不敢说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也有些许经验可谈,现向广大龟友极力推荐三本这方面的科普书籍:《龟鳖分类图鉴》、《观赏龟的饲养与鉴赏》和《龟病图说》。这三本书集中龟类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等知识,给大家讲述科学地养龟方法,并为饲养者树立正确的养龟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饲养成活率。
  以后,我还会继续探究龟鳖动物的奥秘,为大家提供更多地参考经验和信息。我想是否可以到一些珍稀龟鳖的原产地,考察那里的珍稀龟鳖是否尚存?那里的水质、土壤、植被、食物链和生态环境是否适合它们继续生存?如果这些珍稀龟鳖已经不复存在,是否可以把此地做为繁殖濒危龟鳖的基地。如果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是否可以尝试恢复此地的自然环境,以繁殖、展览濒危龟鳖及其它龟鳖为目的,兴建野生龟鳖主题公园,教育感化人们保护这些远古时期残存下来的活化石。例如:1992年,在我国海南发现的新种——“拟眼斑龟”。目前,此龟种人工饲养数量仅3只,野生数量更是岌岌可危,如果对它们加以呵护,进一步研究它们的饲养和繁殖技术,不要让这些珍稀龟鳖步“云南闭壳龟”的后尘( 云南闭壳龟自1906年发现以来,再没有见到此种龟的野生活体标本)。如果能进一步对人工繁殖的珍稀龟鳖进行野化训练,将它们放归自然,恢复它们的野生种群数量,这才是我们人类的在野生动物保护这个问题上追求的极致。
  说到这里,捎带侃点题外话。人们在谈龟论鳖时,往往与中药、美味佳肴联系在一起。的确龟浑身是宝,龟肉和龟卵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的补品和药材;龟甲不仅可入药,还可以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例如:眼睛框等。而且龟鳖类本身是地球上的长寿公民,对人类延年益寿的研究也颇具价值。然而,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却为它们招来了灭顶之灾,长期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以致某些种类濒临灭绝的境地。
  在生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龟鳖类凭借自己特殊的防御机能和顽强的适应能力,历经多次生物大灭绝,仍然繁衍生息至今,然而在今天却躲不过人类的魔爪。我引用《龟病图说》中“龟之叹息”里的一段话:“我常常在想,龟靠自己爬过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躲过了那场翻天覆地的劫难;那么龟今天遇到的滥捕滥杀、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逆运将靠谁来帮助它们逃避这一劫难呢?靠他们自己?恐怕龟力不从心了。”
  一旦它们走向灭绝境地,恐怕地球上所谓最“智慧”的生命都回天乏术了,龟将在2亿多年的进化道路上画下一个并不完整的句号,流下最后一滴泪水,无奈的发出最后一声叹息!
其他文献
虽然异型鱼世界神秘诡异、魅力无穷、令人向往,然而,要想养好异型鱼,将“我型我酷”的异型奇迹完美地演绎到底也不是件易事。“异型鱼” 正如其名,很“个性”,不易饲养,几乎每一个饲养异型的鱼友在刚入门时都会受到不小的挫折。其实,只要掌握饲养异型的精华所在,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养好异型也是不难的。    【异型的选购】    要养好异型,选购健康活泼的个体是重中之重。目前水族市场上出售的异型,绝大多数都是
期刊
图/龙鱼网  或许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鱼亚马从逊河水面腾跃而出,朝向树尖上一只昆虫张开大口。这个场景中的主角就是现今倍受人们青睐的水中瑰宝——龙鱼。远在太古石炭纪元的300年前,硬骨家族中鼓舌鱼科的龙鱼家族,就已经开始在不断变迁的地球环境中生存了,但直至18世纪中叶,法国学者才陆续发现了南美银龙和亚洲龙鱼。至19世纪中期,东南亚诸国的华裔侨商以敏智的目光发现了龙鱼身躯徐徐
期刊
鳟鱼中名气最大的当数虹鳟鱼了,虹鳟鱼商品名为三文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属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北部等地方,都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场所。  经过不断的人工选育和市场运作,鳟鱼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鱼类之一。由于它色彩艳美,游姿动人,许多地方逐渐将其开发为冷水性观赏鱼类,尤其是金鳟、虹鳟和仙女鳟,这些鱼在我国也广为养殖,有望
期刊
在水族界,一提起黑壳虾,通常大家会想到锯齿新米虾,或者包括米虾和拟锯齿新米虾在内的一些淡水种类。如果仅仅立足于“黑壳虾”这个名称去查找资料,查到的很可能是对虾属中被称为草虾一种海水虾,这种虾个体相对较大,与本文所要提及的观赏性黑壳虾大相径庭。    本文所要讲的“黑壳虾”实际上是生活习性相近、不易区分、能够杂交的一类虾的统称,有时也被称作糠虾,它们色彩斑斓、纹饰多变,有透明的、带斑点的、覆背线的、
期刊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大型两栖动物,被誉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食用、药用价值非常大。  (1)食用价值:大鲵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佳肴。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日本等各国及地区的市场上,被视为珍稀名贵的滋补品,对人体补虚有奇效。据分析,在大鲵肌肉的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期刊
一、观赏鱼疾病的发生原因    导致观赏鱼发病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致病的机理是:当外界不利因素对机体的胁迫超过了机体的负荷能力时,鱼类就开始表现出各种症状。不同的致病原因会引发出不同的症状与之对应。家庭饲养热带观赏鱼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鱼体自身因素  1、体质不良  不同个体鱼的体质有强弱差异,体质强壮的鱼,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也强,不易患病;体质较差的个体,在环境不适或受病原体
期刊
珊瑚海、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论坛  珊瑚不仅体态万千,有树枝状、蘑菇状、螺旋状、鸡冠状,裂叶状、分枝花序状、球状、条状……让人眼花缭乱,更令人叹服的还有它们那异彩纷呈、绚丽多彩的颜色,红的像玛瑙, 绿的似弱翠,黄的像琉璃,蓝的似宝石,白的如珍珠……,将海底装扮地色彩斑斓、美伦美焕。    珊瑚虫体本身是透明,没有颜色的,那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们是如此得绚丽呢?事实上,目前的研究发现,为珊瑚披上美丽嫁衣的
期刊
【中国原生观赏鱼鉴赏之6】  明星档案  【学名】犀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 Li et Tao)  【别名】独角兽  【原产地】目前仅在中国云南省的罗平县有发现。  【分类地位】犀角金线鲃隶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omae,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个体大小】体形较小,长而侧扁,一
期刊
编者按:2006年8月26日,在长沙市举行的“首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上,来自华西村的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代老书记吴仁宝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为此本刊将此次发言全文登载以飨《村官》杂志的读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天,很荣幸能参加由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红旗出版社联合湖南省有关部门共同主办的“2006首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
期刊
图/北京海洋馆  北京海洋馆,是当今世界内陆最大的现代化海洋馆,它集观赏、娱乐、科普科研、休憩为一体,已经成为北京旅游行业、中国水族馆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京海洋馆拥有世界先进的维生系统,馆内以 “陶怡大众,教益学生,维系生态”为宗旨,为游客巧妙安排了“雨林奇观”、“ 触摸池”、“海底环游”、“鲨鱼码头”、“国宝中华鲟鱼馆”、“鲸豚湾”、“海洋剧院”等七个主题的展示区域。其中,“鲸豚湾”就是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