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认为进入黄河流域后,在佛教石窟的本土化进程中,洞窟形制的中国化或中原化是其重要的开端,主要表现在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着重采用和佛殿窟的着重采用上。本文对中原北方地区的炳灵寺、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早期洞窟形制的自然因素作了探讨。
[关键词]黄河流域;佛教石窟;洞窟形制;自然因素;佛殿窟;天人合一;中原化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30-08
在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向东,即进入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以东的东土地区,古代佛教石窟在传播过程中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洞窟形制方面。进入黄河流域的第一大佛教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其早期洞窟形制,相对同时期西域石窟的较大变化,首先引起了我们对同时期不同类型(洞窟形制)突变方面的注意。
炳灵寺石窟最早的佛教洞窟第169窟,其原型为一较大的自然洞窟,其作为大型佛殿窟的开始时间,学术界公认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公元420年之前不久?譹?訛)。这时佛教主要从西域传到中原。
笔者注意到,在此之前的西域,国内外佛教石窟的窟形已经较为成熟,如在国外的印度、中亚地区的石窟中,国内的新疆、敦煌地区的石窟中,在5世纪以前及5世纪初,已出现了人工建造的较为规整的中心柱窟、佛殿窟、僧房窟等其他类型的洞窟,且以中心柱窟为主。?譺?訛其绝大部分洞窟在做工方面的特点较规整。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这种完全利用自然洞窟作为其佛殿洞窟的大轮廓,在总体窟形方面较少人为加工的、好像“自然大龛”的、多自然因素类型的洞窟,显然以其自然因素有别于人工因素,有别于西方地区大量出现的早期石窟的形制。这种洞窟的出现,与上述已成风气的西方人工因素洞窟相比较,显得较为突兀,显然并没有接受西域传来的佛教石窟形制的规整传统。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最具自然因素。在黄河流域以东,还有一批在时间和地域上紧密联系的具有自然因素的佛教石窟洞窟。笔者认为,石窟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凸现,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很有代表性,值得探讨。
一、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阶段普遍存在着较多自然因素的洞窟
中原北方地区(这里不包括河西走廊地区),是传统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主导区域,存在着无论是时代上和规模上都较早和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即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四个较大石窟的早期洞窟形制,普遍着重采用了自然因素。它们主要是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的“姚秦五龛”(第90窟、第165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和第98窟、第57窟,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第20窟),龙门石窟的古阳洞(第1443窟)。
(一)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169窟基本为自然洞窟的轮廓,人工修造较少,其平面为较为横扁的马蹄形,顶为穹隆形,口稍微收,但因为整个窟龛较大,故整体感觉是自然敞口大龛。(图1)
(二)麦积山石窟
“姚秦五龛”即麦积山石窟第90窟、第165窟、第74窟、第78窟(图2)、第51窟,均为人工开凿的敞口大龛,且如同较为敞口的自然洞窟状。其转角处均较为浑圆,不是较规整状,大致横长方形的底平面近似横扁平马蹄状,大致横长方形的顶部近似低平的穹隆顶,洞窟整体为人工开凿,主要追求一种自然的淳朴效果。第165窟顶部的仿天宫盝顶也仅仅用没有任何装饰感的阴刻线表示了一下。
第98窟为摩崖窟,在自然崖壁横凸岩之下,人工依崖势浅浅开凿为龛。
第57窟为自然洞窟,正壁上方渗水,口微收,整体为敞口大龛状。
(三)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均作平面马蹄形,穹窿顶,虽大多有前壁,非敞口(20窟推测原无前壁,为敞口状?譻?訛),但窟内各壁大多浑朴状,为明显仿自然洞的作派,有“天似穹庐”之态(图3)。
(四)龙门石窟
古阳洞是天然溶洞经人工改造的洞窟,只是比起上述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诸早期洞窟,在纵深方面较显著,乃纵向狭长式敞口洞窟,?譼?訛初为山体内泉水长期溶蚀所形成的管状纵向敞口石洞,后被工匠在顶部和三壁上因势修整开凿龛像(图4)。
上述各大石窟的早期洞窟,反映了一种共性或共同的取向,即在开始开窟时,对洞窟形制的自然因素有所偏好,在洞窟设计理念上,自然因素是一种着意的选择。
二、四处石窟早期洞窟闻名于世的先后次第
(一)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第169窟的原型是较大型自然洞窟,因此,仅从自然大洞窟的角度,当闻名得最早,有可能作为最早的名胜而为世人所知,尤其为方士和宗教界人士所知,且被他们最早利用。有些零星的文字也廓定了些许情况:
《水经注》引《秦州记》,记载积石山(今炳灵寺石窟所在地)这段黄河岸边高崖上有“唐述窟”、“时亮窟”,并且时亮窟曾藏古书五笥。?譽?訛这里并未记载佛教内容,说明这种大型天然洞窟成为大型佛窟?譾?訛之前,已被人们广为传说了。
炳灵寺石窟正位于传说中上古大禹导河的积石山上,山下即是黄河,黄河之上层岩中神秘的石穴,应当被古人所注意到,所以围绕神秘的天然石洞,比《秦州记》所处时代更早,就可能有“禹穴”的传说。唐杜甫诗中所谓“藏书闻禹穴,读书忆仇池”?譿?訛的诗句,当是上述古代传说的追记。
总之,炳灵寺第169窟开始闻名于世的时间,当在人们将它利用为佛窟(5世纪初)之前。因为作为一个传说,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段不会太短。作为著名洞窟,炳灵寺第169窟为世人所熟知,或传说为宗教界所利用的时间,早于5世纪是没有问题的。
(二)麦积山石窟
“姚秦五龛”及第98窟,开凿在5世纪初的412~417年,?讀?訛其闻名也在412年之后。 还有一个自然洞窟第57窟,被人们利用为宗教服务的时间要稍早于“姚秦五龛”及第98窟,是三泉圣水中最大的一股圣水洞,?讁?訛当在412年之前的后秦十六国时期就闻名,但未见更早内容的记载或传说,所以其闻名于世的程度比不上炳灵寺石窟第169窟。
(三)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的开凿,晚至北魏时的5世纪中期,?輥?輮?訛亦闻名在这时之后。
(四)龙门石窟
古阳洞,未见其早于5世纪晚期就有所闻名的记载。
所以,四处石窟早期具有自然因素的洞窟,其闻名于世的先后次序是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三、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程度比较
上述四处石窟早期洞窟中,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最多,窟中人工修造成分相对很小。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虽大多系人工开凿,但均无前壁,顶稍穹隆,较多地保持着自然山龛的意象。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均系人工开凿,虽内部大多追求浑朴的自然结构,但多数洞窟存在着规整的前壁和明窗。
龙门石窟早期洞窟虽也是利用天然原始洞窟,但对原始洞窟进行了规整化的开凿,雕凿上显得更为精细,洞窟形制也较为精致,除了敞开的窟口及少许顶部保留着自然因素外,其余部分自然成分相对较少。
因此,从自然因素程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看,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第一,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第二,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第三,龙门石窟早期洞窟第四。
四、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的关系
上述四处石窟早期洞窟闻名于世的先后次序,以及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递减变化,提示我们这四处石窟早期洞窟形制在自然因素方面的关系。
(一)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形制的缘起
由于炳灵寺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第57窟这种自然洞窟较早出现并闻名,麦积山石窟早期一批人工开凿的自然因素较浓的洞窟,不能排除受炳灵寺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第57窟等自然洞窟的影响。
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除敞口、底平面圆角横长方形和低穹隆顶外,有的窟(如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还存在正、左、右三壁前的“凹”字形坛基(图5),并且有的窟(如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在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小龛。(图6)这种窟形较为特别,在此之前并未见有如此洞窟的样板。
由于“凹”字形坛基上正、左、右三壁前塑造三世佛形象,且在正壁左、右上方三壁面交角处的两小龛内,分别造思惟菩萨和交脚菩萨,故此坛基和两小龛的布局设计不排除受内容题材要求的影响。但题材的要求,并不能决定这种洞窟设计的全部,其他洞窟形制也可以表现这种内容题材,如中心柱窟也可。所以上述这种特殊的窟形似乎还应有其他的特殊诱因。
笔者注意到,炳灵寺第169窟底平面中间下部为缺外部的漏斗状,但在窟内正、左、右壁前,有较为突出的三处较宽的底圈部分(图7),围成了一个类似“凹”字形的坛基。这是缺外部漏斗的口沿部分,这种漏斗口沿3/4部分的凸沿,可作为一种借鉴。即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所存在的“凹”字形坛基的设计,似受到炳灵寺第169窟那样的自然敞口山龛“漏斗状底平面”漏斗口沿形制的影响。
无独有偶,麦积山石窟第57窟也是漏斗状敞口山龛,也同样存在着似凹字形坛基的漏斗3/4口沿(图8)。在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所存在的凹字形坛基的设计,亦可能就近直接受到了麦积山石窟第57窟的影响。
至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在其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小龛的设计,除了别的原因(11)外,在设计位置上,很可能也受到自然洞窟的影响。
因为笔者注意到,炳灵寺石窟第172窟亦为自然洞窟,其位置在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左侧同一水平面上,相距不远。结合这两个窟统一观察,会有所启发。在巨大的崖面上,在包括这两个窟和这两个窟之间朝下处的很大一个面积上,有一处自然的凹陷,虽进深相对较浅,但整体也不失如同一个巨大的山龛。这样形成一种格局,即在此巨大的山龛正壁左、右上方的两个三壁面交角处,正好是炳灵寺石窟第172窟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在总体观感上,亦形成一个在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个小龛的敞口大龛形象(图9)。这种宏观的自然洞窟形象,也可诱导这种形式的人工模拟。
麦积山石窟第57窟,同样在其正壁左、右上方的两个三壁面转角处,也各有一天然的小龛(右小龛已自然风化模糊)(图10)。因为此两处渗水,形成了两个小龛。两小龛的形成,与炳灵寺石窟第172窟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形成是同样的原理,且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果,应当在麦积山石窟开创时期的十六国后秦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于是,这样的自然面貌,就更有可能就近直接启发麦积山石窟早期,人工开凿的注重自然因素的大龛,在其正壁左、右上方三壁面交角处,做出两小龛的设计。
麦积山石窟第98窟的形制,只是对自然崖面的稍加改造,弱化了窟室的人工开掘效果,强化了露天自然效果。这明显也是受到自然浅山龛的影响。
(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洞窟形制的缘起
从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渐变的时间次序看,“昙曜五窟”的自然因素是通过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综合传达的。
“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基本有两种,由窟内主尊造像的姿势而形成区别。第16窟、第18窟、第19窟为立佛窟,第17窟为高座修长的菩萨窟,第20窟为坐佛窟。因此,第20窟为较敦实型的窟,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为较瘦高型的窟。
第20窟为敞口的低栱龛,其自然平缓隆起之顶的样式,更接近于麦积山“姚秦五龛”。这种样式可体现出大佛于敞口大龛中直接面对众生的宽宏气魄,似受到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多为坐佛主尊)形制的影响。 瘦高型窟的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虽然在人工建造自然效果的方法上,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一致,但其高穹隆顶更接近于炳灵寺第169窟,有可能受到炳灵寺第169窟自然高穹隆顶的影响。在建造中取高穹窿顶,有加固窟室的作用。因先造的敞口第20窟推测当时就有所坍塌,(12)影响了其余几个洞窟的设计,于是起瘦高形窟,并留出前壁进一步加固。
另外,“昙曜五窟”洞窟形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规模”,也受到麦积山石窟早期大型自然效果龛群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这种大型自然龛室的影响。
麦积山石窟早期大龛群中,虽某些单个龛并不太巨大,但龛群在山崖上的整体规模较大。第98窟高约14米,其立佛高约13米。这种规模都是“昙曜五窟”所要具体参照的。
“昙曜五窟”在开凿之始,因当时北魏政权已统一北方,必然要考虑到在整体规模和同类单窟规模上要超过麦积山石窟。在上下规模无条件层层加高的情况下,于是在水平排列上下功夫,基本上超过了麦积山石窟当时的整体规模。同时,在同类单窟规模上均超过了麦积山石窟,而且其窟中的立佛、坐佛、菩萨主尊高度也均超过了麦积山石窟当时的同种造像。
炳灵寺第169窟的窟内自然高度大约为15米,窟内是立佛主尊。于是“昙曜五窟”的立佛、立菩萨窟高度要超过之,其高度在15~17米之间。“昙曜五窟”窟内的宽、深度,也基本上与炳灵寺第169窟的自然宽深度大体相仿或超越之。“昙曜五窟”更具有整体规模的超越优势。这些均应是在借鉴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所建造的优势。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正壁中间部分明显凸出,这在云冈“昙曜五窟”中的第16窟、17窟、第18窟、第19窟中相同位置处,同样表现明显。云冈“昙曜五窟”形制的这种作式,虽然有附着正壁前造像的目的,但这样的设计,明显借鉴了炳灵寺第169窟自然构造的特点和顺势附着造像的创意。从形制整体看,如此作为,洞窟结构也更趋稳固。
云冈“昙曜五窟”均有敞口情结。上文已述,推测第20窟推测原即敞口。其余窟虽有前壁,但其前壁与左、右壁交汇的转折却较为明显,大大区别于其正、左、右壁转折处较浑朴、较具自然因素的状态,实际上表现了其正、左、右壁组合成的原始敞口状态。这明显地受到自然敞口大龛形象的影响,那么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麦积山石窟早期敞口大龛的影响就不能排除。如果说自然敞口洞窟的口部,有的还存在些许自然收口的情况,麦积山“姚秦五龛”却是追求较敞口的典型。那么,“昙曜五窟”这种敞口情结,似乎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有较大的关联。
总之,今山西省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有可能主要“就近”(13)受到更早出现的麦积山石窟早期大龛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是自然因素。
(三)龙门石窟古阳洞洞窟形制的缘起
古阳洞佛窟的初期建造,大约在5世纪末到6世纪初,此时的佛教洞窟形制已经较多样,但龙门石窟的最初洞窟却选择了自然因素的窟型,不能不让我们认为,它还是延续了某种传统,即继承了从炳灵寺石窟,到麦积山石窟,到云冈石窟,其早期洞窟形制均多自然因素的传统。
五、炳灵寺第169窟与东方人时亮的关系
《水经注》卷2《河水》载:“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
从《秦州记》的记载看,时亮为南安人。南安即今陇西地区,在炳灵寺石窟的东部,属于中原北方文化区,而炳灵寺石窟以西,则属于与西域文化交汇的区域。时亮窟藏书,则说明时亮乃文化人。
又时亮窟的突出特点是区域中最高、最深、最大的洞窟。在炳灵寺石窟及其周边区域内的洞窟中,唯一能关联到这些特点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4)
自然溶洞,因水从山的内部渗透溶蚀而出,所以洞子能一直向山体内部延伸,其渗水的分支小穴在大洞穴的幽暗处有莫测之感。加之有漏斗自内向外、自高向低延伸而来,从下观之,进深似比洞口的面阔尺寸要长,因此才有洞深很是大于洞宽的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溶洞让人们感到幽深和玄妙,更有神仙洞府之感。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作为溶蚀风化洞窟,其顶部还遍布溶蚀风化后的石纹所形成的自然美丽的花纹(图11)。因此,时亮窟的特点,除了高、深、大外,还应该加上一个“玄”字。
来自“东方”的“读书人”时亮对此窟的青睐,也说明此窟符合“东方”中原文化的审美标准,所以有条件作为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洞府,而利用为佛窟,并进一步影响“东方”中原文化区域内佛窟形制的设计。
六、佛教洞窟形制东方化(中国化、中原化、东土化)问题
(一)自然因素乃贵族供养人的有意选择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龙门石窟古阳洞,乃最高统治者和亲贵所供养兴造的石窟。(15)显赫的帝王亲贵们本来有能力造作精美的大工程,但所造佛窟形制如此简陋,说明其简陋并非主要为了节省,决定因素是设计取向。
因此,上述洞窟应当是在洞窟开凿之初被有意识地开凿为较多自然因素的洞窟,使之与西域地区大多数较为规整的石窟区别开来,并带有东方地域特点。
(二)洞窟形制的主流从中心柱窟到佛殿窟发生了改变
在佛教洞窟形制中,西域中心柱窟主流,到了中原北方地区,突然改变。主要表现为,强调自然因素的佛殿窟的异军突起。这种在洞窟形制中强调自然因素的创新影响深远,以至于在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中就不再出现中心柱窟了。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中心柱窟亦不再成为主流。以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为主要标志,佛教洞窟形制的主流发生了变化,中心柱窟虽然还未出现,但在中原文化中心区域中,佛殿窟已形成了最重要的势头,在某些石窟中成为主流或唯一洞窟形制。 (三)石窟受东方或内地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东方化
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上述这些早期洞窟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中原北方地区有自己特色的初期洞窟,比之西域风格的洞窟,应该说明显地进一步中国化了。具体表现为由自然因素发展来的佛殿窟的出现。
虽然上述洞窟均处在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开创时期,难免会因技术不成熟而有简便为之的因素,但逐渐形成流派的做法提示我们,这可能隐隐受支配于中国中原的主流文化,是一种传统理念使然。
中国中原主流传统宗教修行窟室概念,是黄老道学的修行窟,均崇尚自然,大多如自然之洞穴,洞中应玄虚,具自然圆润之气。在这种传统因素的自然修行洞窟影响下的佛窟,一种情况是因地治宜地利用自然洞窟,一种情况是人工造出具有自然因素的洞府。如此,中国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从佛教石窟开始兴造时,其形制就以从自然洞府发展来的佛殿式洞窟作为开端。
自然有古朴的意境,也有超凡的意韵,故有着“初始”和“祖庭”的意义在内。这也似乎是中原北方地区初期佛教洞窟为什么总要追求一些自然因素的原因之一。如此,体现了其作为石窟群初期的地位。因为在宗教中,凡出家祖师,并非居住在华屋中,而是岩栖穴处,随遇而安,自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象。朴素的居处,更像其祖庭,也更衬托了其法力的强大,能胜天,能物我两忘。
于是,将佛安处在多自然因素的洞穴中,尤其是较自然的敞口龛中,也会更突出佛祖面对自然的从容,突出佛处在自然十方三世中的法力无边。相对而言,华丽的庙堂,则应是佛出山之后,或成道之后向世俗传道的发展居处。
所以,谈到佛窟的进一步东方化问题,从中原北方地区初期窟型中的自然因素看,明显受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16)、绘画实践均向这方面追求,佛或佛法也符合这种境界,于是也可将这种境界用在佛窟形制上。上述这些中原北方地区的初期佛教石窟的初期洞窟形制,不但可以说带有自然因素,也可以说带有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因素。
同时,对比早期洞窟以后的洞窟,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窟型发展的大体轨迹是,从开始时自然主义较浓,逐渐走向自然主义较减弱,然后走向此基础上的规整,并逐渐加上前壁,并进一步规整(如龙门石窟宾阳三洞等),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即世俗华丽的庙堂。这应是佛出山之后或成道之后,向世俗传道的合理发展。
因此,如果细分窟型,以敞口因素和自然因素为龛,以四壁紧密结合的华堂为窟的话,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石窟形制的发展轨迹是龛在前窟在后。
另外,在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的初期,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在洞窟形制上,在其洞窟中的其他方面也多有天人合一的因素,如雕、塑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较为贴壁如浮雕(塑)的“佛影”效果,雕、塑像和壁画中的形象均显得不是那么细谨工整,有朴茂之感,且穿插分布。这些自然朴拙的因素,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向规整化的。
追根溯源,印度原也有佛陀在山区出家悟道居止的天然修行窟,这应该是将佛像修造在自然洞窟,或人工开凿的自然因素洞窟的理论基础。于是,当佛教及佛窟开凿活动传到中国中原北方地区时,与中国中原流行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互动,使佛像处在自然环境中的多自然因素的洞窟中,即是自然而然的。较早的(约建造在东汉)今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石窟(17)就是如此,其凿出的简朴浅显的石佛像和佛龛,错落在高低起伏的自然山岩上,在中国佛教石窟或石刻形制中,在多自然因素方面,是更早的滥觞处之一(图12)。东晋时,慧远在庐山所造的佛影龛,依其龛铭的文意,背山临流,亦多具自然因素。(18)
这些其他的早期佛教石窟,而且是处在中国文化中心地区的佛教石窟,更早或基本上同时也出现了天人合一式佛教石窟。有此铺垫和相互影响,中原北方地区早期佛教石窟,较为普遍地流行自然因素的洞窟,也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参考基本同时或之后的南朝中心地区佛教,也基本上可得出同样顺理成章的结论。南朝中心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其地域中的佛教石窟较少,且其洞窟形制,正巧也多是自然因素较多的山龛型(图13)。(19)我们知道,南朝是当时最代表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地域,一般来说是当时中国正统文化所在地,其山龛型的佛窟形制正说明,多具自然因素的佛教洞窟形制,正合中国主流思想传统。
因此,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洞窟,其多具自然因素的洞窟形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的结果,是西来佛窟经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是佛教石窟进一步中国化或中原化或汉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从洞窟多种现象变化的比较看,在佛教石窟中原化或汉化的进程中,洞窟形制应是首先变化的部分,其他的方面,诸如造像面型、造像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则不及洞窟形制方面的变化早或幅度大。
虽然在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洞窟之后的历史阶段中,佛教洞窟形制总体有所规整化,但个别洞窟形制的多具自然因素的例子仍然存在,较为自然一些的山龛形式在某些地点仍然出现。如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中北周大坐佛所在的自然悬崖浅龛(图14)、及其千佛洞等处的北周至隋时期造像的自然悬崖龛、甘肃西和县八峰崖石窟中宋代造像的自然山龛、四川乐山大佛龛(图15)、四川安岳石窟卧佛龛(图16)等。这些佛窟形制,以其自然的形态,点缀着自然山川,形成宗教与山水的一种和谐艺术,不断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
六、结语
综上所述,窟型作为佛教石窟的重要载体,其面貌的变化是石窟大体方面的变化,是最大最重要的变化。5世纪,佛教主要从西域传入内地,西域佛教洞窟形制主要是较规整的中心柱窟,但5世纪上半叶传到中原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以东地区的第一批佛教洞窟,或黄河流域以东四大石窟群(炳灵、麦积、云冈、龙门)中的早期佛教洞窟,却普遍地未曾采用这种中心柱窟形制,而采用了多具自然因素的佛殿窟形制。结合黄河流域以东其他东土地区中较早、基本同期、较晚石窟中均有存在这种情况看,说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应有所介入和选择。 佛教石窟艺术的中国化(或东方化、中原化、东土化、本土化)进程,在5世纪迈出了明显的步伐。在洞窟形制上,对自然因素的借重,应该说是此步伐的开端,其滥觞时期,最早似可上溯到东汉。
[注 释]
①此窟中残存最早纪年题记为“建弘元年”(420),据此可认为此窟作为佛窟在此前不久,且无证据表明此窟作为佛窟能早过5世纪,故可认为它作为佛窟的历史开端,当在5世纪初。
②在5世纪之前,印度的阿坍陀石窟已是人工雕凿的精美石窟,主要设佛塔在石窟中间,是中心柱窟原型。在5世纪之前和5世纪初,西域石窟均出现了较为人工规整的佛殿窟和中心柱窟。我国甘肃河西地区的莫高窟在5世纪之前,高僧乐僔和法良也开凿了人工因素较多的佛殿窟或佛殿式禅窟(分别是第268窟和第272窟,详细考证见《麦积对莫高早期洞窟断代问题的启示——麦积莫高均存在北魏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情况》,载于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且从当时莫高窟以西总的情况看,中心柱窟的数量和规模较大,占主要方面。
③(12)夏朗云:《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麦积山、炳灵寺早期大龛是昙曜五窟开创理念和形制的主要借鉴》,载于《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具体见有关云冈石窟第20窟的注释。
④此种纵向狭长式洞窟,出现在龙门石窟的初期,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形制与此略同,后者受前者影响,莫高窟第275窟据考是北魏洞窟,具体考证参见夏朗云《麦积对莫高早期洞窟断代问题的启示——麦积莫高均存在北魏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情况》,载于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⑤《水经注》卷2《河水》:“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
⑥5世纪初之前。参见本文前言部分的有关注释。
⑦杜甫《秦州杂诗》第十九首、第二十首连续记载了有关炳灵寺石窟的内容。第十九首:“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第二十首:“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按:《水经注》卷2《河水》载:“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凤林关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与今炳灵寺石窟夹黄河向望,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重要的边地关口。杜甫在描写秦地的两首诗中,连续提到今炳灵寺石窟的有关形胜。
⑧夏朗云、王纪月:《炳灵寺第1窟对麦积山西崖大佛断代的启示》,载于《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下层焚烧痕迹的考察——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夏朗云:《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麦积山、炳灵寺早期大龛是昙曜五窟开创理念和形制的主要借鉴》,载于《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⑨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的下层焚烧痕迹考察——麦积山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⑩《魏书·释老志》记载,文成帝复法后,昙曜建议为太祖以下五帝造五窟,事在北魏和平初年(460)。
(11)题材内容要求可如此。另外还可能受到某些造像布局,如西域某些大神变造像图式的影响。
(13)“就近”是指不是舍近求远,直接受更西方的石窟形制因素影响。在自然因素方面,与近处的更早期石窟更有联系。因自然因素在这些洞窟形制中占主要方面,因此联系或影响也是主要的。
(14)已有学者曾提出,如张宝玺:《建弘题记及其有关问题的考释》,《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学术界公认,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龙门石窟古阳洞,为当时当地最高统治者和皇亲国戚贵族所造。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亦主要为后秦最高统治者和皇亲国戚贵族所造,学术界已有相当的认同,另见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的下层焚烧痕迹考察——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也与西秦王室有关,因题记中有国师题名,有国姓女贵族题名,此残存题名提示此窟与王室有关。
(16)毛惠明(毛惠民):《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前的文字及其书法艺术》(载于《书法》1990年第4期)中认为,秦简书法艺术铺排自然,体现了书法逐渐草化的追求自然生动的方向。
(17)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内地最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形式主要为依自然山崖兴造的浅龛、浮雕。
(18)《广弘明集》卷15,慧远和谢灵运分别所著《佛影铭》。
(19)如江苏南京摄山栖霞寺南朝千佛岩佛龛,浙江新昌剡溪石城山宝相寺南朝佛龛。
[关键词]黄河流域;佛教石窟;洞窟形制;自然因素;佛殿窟;天人合一;中原化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30-08
在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向东,即进入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以东的东土地区,古代佛教石窟在传播过程中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洞窟形制方面。进入黄河流域的第一大佛教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其早期洞窟形制,相对同时期西域石窟的较大变化,首先引起了我们对同时期不同类型(洞窟形制)突变方面的注意。
炳灵寺石窟最早的佛教洞窟第169窟,其原型为一较大的自然洞窟,其作为大型佛殿窟的开始时间,学术界公认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公元420年之前不久?譹?訛)。这时佛教主要从西域传到中原。
笔者注意到,在此之前的西域,国内外佛教石窟的窟形已经较为成熟,如在国外的印度、中亚地区的石窟中,国内的新疆、敦煌地区的石窟中,在5世纪以前及5世纪初,已出现了人工建造的较为规整的中心柱窟、佛殿窟、僧房窟等其他类型的洞窟,且以中心柱窟为主。?譺?訛其绝大部分洞窟在做工方面的特点较规整。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这种完全利用自然洞窟作为其佛殿洞窟的大轮廓,在总体窟形方面较少人为加工的、好像“自然大龛”的、多自然因素类型的洞窟,显然以其自然因素有别于人工因素,有别于西方地区大量出现的早期石窟的形制。这种洞窟的出现,与上述已成风气的西方人工因素洞窟相比较,显得较为突兀,显然并没有接受西域传来的佛教石窟形制的规整传统。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最具自然因素。在黄河流域以东,还有一批在时间和地域上紧密联系的具有自然因素的佛教石窟洞窟。笔者认为,石窟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凸现,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很有代表性,值得探讨。
一、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阶段普遍存在着较多自然因素的洞窟
中原北方地区(这里不包括河西走廊地区),是传统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主导区域,存在着无论是时代上和规模上都较早和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即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四个较大石窟的早期洞窟形制,普遍着重采用了自然因素。它们主要是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的“姚秦五龛”(第90窟、第165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和第98窟、第57窟,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第20窟),龙门石窟的古阳洞(第1443窟)。
(一)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169窟基本为自然洞窟的轮廓,人工修造较少,其平面为较为横扁的马蹄形,顶为穹隆形,口稍微收,但因为整个窟龛较大,故整体感觉是自然敞口大龛。(图1)
(二)麦积山石窟
“姚秦五龛”即麦积山石窟第90窟、第165窟、第74窟、第78窟(图2)、第51窟,均为人工开凿的敞口大龛,且如同较为敞口的自然洞窟状。其转角处均较为浑圆,不是较规整状,大致横长方形的底平面近似横扁平马蹄状,大致横长方形的顶部近似低平的穹隆顶,洞窟整体为人工开凿,主要追求一种自然的淳朴效果。第165窟顶部的仿天宫盝顶也仅仅用没有任何装饰感的阴刻线表示了一下。
第98窟为摩崖窟,在自然崖壁横凸岩之下,人工依崖势浅浅开凿为龛。
第57窟为自然洞窟,正壁上方渗水,口微收,整体为敞口大龛状。
(三)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均作平面马蹄形,穹窿顶,虽大多有前壁,非敞口(20窟推测原无前壁,为敞口状?譻?訛),但窟内各壁大多浑朴状,为明显仿自然洞的作派,有“天似穹庐”之态(图3)。
(四)龙门石窟
古阳洞是天然溶洞经人工改造的洞窟,只是比起上述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诸早期洞窟,在纵深方面较显著,乃纵向狭长式敞口洞窟,?譼?訛初为山体内泉水长期溶蚀所形成的管状纵向敞口石洞,后被工匠在顶部和三壁上因势修整开凿龛像(图4)。
上述各大石窟的早期洞窟,反映了一种共性或共同的取向,即在开始开窟时,对洞窟形制的自然因素有所偏好,在洞窟设计理念上,自然因素是一种着意的选择。
二、四处石窟早期洞窟闻名于世的先后次第
(一)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第169窟的原型是较大型自然洞窟,因此,仅从自然大洞窟的角度,当闻名得最早,有可能作为最早的名胜而为世人所知,尤其为方士和宗教界人士所知,且被他们最早利用。有些零星的文字也廓定了些许情况:
《水经注》引《秦州记》,记载积石山(今炳灵寺石窟所在地)这段黄河岸边高崖上有“唐述窟”、“时亮窟”,并且时亮窟曾藏古书五笥。?譽?訛这里并未记载佛教内容,说明这种大型天然洞窟成为大型佛窟?譾?訛之前,已被人们广为传说了。
炳灵寺石窟正位于传说中上古大禹导河的积石山上,山下即是黄河,黄河之上层岩中神秘的石穴,应当被古人所注意到,所以围绕神秘的天然石洞,比《秦州记》所处时代更早,就可能有“禹穴”的传说。唐杜甫诗中所谓“藏书闻禹穴,读书忆仇池”?譿?訛的诗句,当是上述古代传说的追记。
总之,炳灵寺第169窟开始闻名于世的时间,当在人们将它利用为佛窟(5世纪初)之前。因为作为一个传说,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段不会太短。作为著名洞窟,炳灵寺第169窟为世人所熟知,或传说为宗教界所利用的时间,早于5世纪是没有问题的。
(二)麦积山石窟
“姚秦五龛”及第98窟,开凿在5世纪初的412~417年,?讀?訛其闻名也在412年之后。 还有一个自然洞窟第57窟,被人们利用为宗教服务的时间要稍早于“姚秦五龛”及第98窟,是三泉圣水中最大的一股圣水洞,?讁?訛当在412年之前的后秦十六国时期就闻名,但未见更早内容的记载或传说,所以其闻名于世的程度比不上炳灵寺石窟第169窟。
(三)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的开凿,晚至北魏时的5世纪中期,?輥?輮?訛亦闻名在这时之后。
(四)龙门石窟
古阳洞,未见其早于5世纪晚期就有所闻名的记载。
所以,四处石窟早期具有自然因素的洞窟,其闻名于世的先后次序是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三、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程度比较
上述四处石窟早期洞窟中,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最多,窟中人工修造成分相对很小。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虽大多系人工开凿,但均无前壁,顶稍穹隆,较多地保持着自然山龛的意象。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均系人工开凿,虽内部大多追求浑朴的自然结构,但多数洞窟存在着规整的前壁和明窗。
龙门石窟早期洞窟虽也是利用天然原始洞窟,但对原始洞窟进行了规整化的开凿,雕凿上显得更为精细,洞窟形制也较为精致,除了敞开的窟口及少许顶部保留着自然因素外,其余部分自然成分相对较少。
因此,从自然因素程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看,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第一,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第二,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第三,龙门石窟早期洞窟第四。
四、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的关系
上述四处石窟早期洞窟闻名于世的先后次序,以及洞窟形制自然因素的递减变化,提示我们这四处石窟早期洞窟形制在自然因素方面的关系。
(一)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形制的缘起
由于炳灵寺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第57窟这种自然洞窟较早出现并闻名,麦积山石窟早期一批人工开凿的自然因素较浓的洞窟,不能排除受炳灵寺第169窟、麦积山石窟第57窟等自然洞窟的影响。
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除敞口、底平面圆角横长方形和低穹隆顶外,有的窟(如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还存在正、左、右三壁前的“凹”字形坛基(图5),并且有的窟(如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在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小龛。(图6)这种窟形较为特别,在此之前并未见有如此洞窟的样板。
由于“凹”字形坛基上正、左、右三壁前塑造三世佛形象,且在正壁左、右上方三壁面交角处的两小龛内,分别造思惟菩萨和交脚菩萨,故此坛基和两小龛的布局设计不排除受内容题材要求的影响。但题材的要求,并不能决定这种洞窟设计的全部,其他洞窟形制也可以表现这种内容题材,如中心柱窟也可。所以上述这种特殊的窟形似乎还应有其他的特殊诱因。
笔者注意到,炳灵寺第169窟底平面中间下部为缺外部的漏斗状,但在窟内正、左、右壁前,有较为突出的三处较宽的底圈部分(图7),围成了一个类似“凹”字形的坛基。这是缺外部漏斗的口沿部分,这种漏斗口沿3/4部分的凸沿,可作为一种借鉴。即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所存在的“凹”字形坛基的设计,似受到炳灵寺第169窟那样的自然敞口山龛“漏斗状底平面”漏斗口沿形制的影响。
无独有偶,麦积山石窟第57窟也是漏斗状敞口山龛,也同样存在着似凹字形坛基的漏斗3/4口沿(图8)。在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90窟、第74窟、第78窟、第51窟所存在的凹字形坛基的设计,亦可能就近直接受到了麦积山石窟第57窟的影响。
至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第74窟、第78窟、第51窟,在其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小龛的设计,除了别的原因(11)外,在设计位置上,很可能也受到自然洞窟的影响。
因为笔者注意到,炳灵寺石窟第172窟亦为自然洞窟,其位置在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左侧同一水平面上,相距不远。结合这两个窟统一观察,会有所启发。在巨大的崖面上,在包括这两个窟和这两个窟之间朝下处的很大一个面积上,有一处自然的凹陷,虽进深相对较浅,但整体也不失如同一个巨大的山龛。这样形成一种格局,即在此巨大的山龛正壁左、右上方的两个三壁面交角处,正好是炳灵寺石窟第172窟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在总体观感上,亦形成一个在正壁左、右上方,在三壁面交角处有两个小龛的敞口大龛形象(图9)。这种宏观的自然洞窟形象,也可诱导这种形式的人工模拟。
麦积山石窟第57窟,同样在其正壁左、右上方的两个三壁面转角处,也各有一天然的小龛(右小龛已自然风化模糊)(图10)。因为此两处渗水,形成了两个小龛。两小龛的形成,与炳灵寺石窟第172窟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形成是同样的原理,且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果,应当在麦积山石窟开创时期的十六国后秦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于是,这样的自然面貌,就更有可能就近直接启发麦积山石窟早期,人工开凿的注重自然因素的大龛,在其正壁左、右上方三壁面交角处,做出两小龛的设计。
麦积山石窟第98窟的形制,只是对自然崖面的稍加改造,弱化了窟室的人工开掘效果,强化了露天自然效果。这明显也是受到自然浅山龛的影响。
(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洞窟形制的缘起
从四处石窟早期洞窟自然因素渐变的时间次序看,“昙曜五窟”的自然因素是通过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综合传达的。
“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基本有两种,由窟内主尊造像的姿势而形成区别。第16窟、第18窟、第19窟为立佛窟,第17窟为高座修长的菩萨窟,第20窟为坐佛窟。因此,第20窟为较敦实型的窟,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为较瘦高型的窟。
第20窟为敞口的低栱龛,其自然平缓隆起之顶的样式,更接近于麦积山“姚秦五龛”。这种样式可体现出大佛于敞口大龛中直接面对众生的宽宏气魄,似受到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多为坐佛主尊)形制的影响。 瘦高型窟的第16窟、第17窟、第18窟、第19窟,虽然在人工建造自然效果的方法上,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一致,但其高穹隆顶更接近于炳灵寺第169窟,有可能受到炳灵寺第169窟自然高穹隆顶的影响。在建造中取高穹窿顶,有加固窟室的作用。因先造的敞口第20窟推测当时就有所坍塌,(12)影响了其余几个洞窟的设计,于是起瘦高形窟,并留出前壁进一步加固。
另外,“昙曜五窟”洞窟形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规模”,也受到麦积山石窟早期大型自然效果龛群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这种大型自然龛室的影响。
麦积山石窟早期大龛群中,虽某些单个龛并不太巨大,但龛群在山崖上的整体规模较大。第98窟高约14米,其立佛高约13米。这种规模都是“昙曜五窟”所要具体参照的。
“昙曜五窟”在开凿之始,因当时北魏政权已统一北方,必然要考虑到在整体规模和同类单窟规模上要超过麦积山石窟。在上下规模无条件层层加高的情况下,于是在水平排列上下功夫,基本上超过了麦积山石窟当时的整体规模。同时,在同类单窟规模上均超过了麦积山石窟,而且其窟中的立佛、坐佛、菩萨主尊高度也均超过了麦积山石窟当时的同种造像。
炳灵寺第169窟的窟内自然高度大约为15米,窟内是立佛主尊。于是“昙曜五窟”的立佛、立菩萨窟高度要超过之,其高度在15~17米之间。“昙曜五窟”窟内的宽、深度,也基本上与炳灵寺第169窟的自然宽深度大体相仿或超越之。“昙曜五窟”更具有整体规模的超越优势。这些均应是在借鉴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早期洞窟所建造的优势。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正壁中间部分明显凸出,这在云冈“昙曜五窟”中的第16窟、17窟、第18窟、第19窟中相同位置处,同样表现明显。云冈“昙曜五窟”形制的这种作式,虽然有附着正壁前造像的目的,但这样的设计,明显借鉴了炳灵寺第169窟自然构造的特点和顺势附着造像的创意。从形制整体看,如此作为,洞窟结构也更趋稳固。
云冈“昙曜五窟”均有敞口情结。上文已述,推测第20窟推测原即敞口。其余窟虽有前壁,但其前壁与左、右壁交汇的转折却较为明显,大大区别于其正、左、右壁转折处较浑朴、较具自然因素的状态,实际上表现了其正、左、右壁组合成的原始敞口状态。这明显地受到自然敞口大龛形象的影响,那么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麦积山石窟早期敞口大龛的影响就不能排除。如果说自然敞口洞窟的口部,有的还存在些许自然收口的情况,麦积山“姚秦五龛”却是追求较敞口的典型。那么,“昙曜五窟”这种敞口情结,似乎与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有较大的关联。
总之,今山西省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有可能主要“就近”(13)受到更早出现的麦积山石窟早期大龛和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是自然因素。
(三)龙门石窟古阳洞洞窟形制的缘起
古阳洞佛窟的初期建造,大约在5世纪末到6世纪初,此时的佛教洞窟形制已经较多样,但龙门石窟的最初洞窟却选择了自然因素的窟型,不能不让我们认为,它还是延续了某种传统,即继承了从炳灵寺石窟,到麦积山石窟,到云冈石窟,其早期洞窟形制均多自然因素的传统。
五、炳灵寺第169窟与东方人时亮的关系
《水经注》卷2《河水》载:“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
从《秦州记》的记载看,时亮为南安人。南安即今陇西地区,在炳灵寺石窟的东部,属于中原北方文化区,而炳灵寺石窟以西,则属于与西域文化交汇的区域。时亮窟藏书,则说明时亮乃文化人。
又时亮窟的突出特点是区域中最高、最深、最大的洞窟。在炳灵寺石窟及其周边区域内的洞窟中,唯一能关联到这些特点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4)
自然溶洞,因水从山的内部渗透溶蚀而出,所以洞子能一直向山体内部延伸,其渗水的分支小穴在大洞穴的幽暗处有莫测之感。加之有漏斗自内向外、自高向低延伸而来,从下观之,进深似比洞口的面阔尺寸要长,因此才有洞深很是大于洞宽的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溶洞让人们感到幽深和玄妙,更有神仙洞府之感。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作为溶蚀风化洞窟,其顶部还遍布溶蚀风化后的石纹所形成的自然美丽的花纹(图11)。因此,时亮窟的特点,除了高、深、大外,还应该加上一个“玄”字。
来自“东方”的“读书人”时亮对此窟的青睐,也说明此窟符合“东方”中原文化的审美标准,所以有条件作为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洞府,而利用为佛窟,并进一步影响“东方”中原文化区域内佛窟形制的设计。
六、佛教洞窟形制东方化(中国化、中原化、东土化)问题
(一)自然因素乃贵族供养人的有意选择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龙门石窟古阳洞,乃最高统治者和亲贵所供养兴造的石窟。(15)显赫的帝王亲贵们本来有能力造作精美的大工程,但所造佛窟形制如此简陋,说明其简陋并非主要为了节省,决定因素是设计取向。
因此,上述洞窟应当是在洞窟开凿之初被有意识地开凿为较多自然因素的洞窟,使之与西域地区大多数较为规整的石窟区别开来,并带有东方地域特点。
(二)洞窟形制的主流从中心柱窟到佛殿窟发生了改变
在佛教洞窟形制中,西域中心柱窟主流,到了中原北方地区,突然改变。主要表现为,强调自然因素的佛殿窟的异军突起。这种在洞窟形制中强调自然因素的创新影响深远,以至于在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中就不再出现中心柱窟了。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中心柱窟亦不再成为主流。以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为主要标志,佛教洞窟形制的主流发生了变化,中心柱窟虽然还未出现,但在中原文化中心区域中,佛殿窟已形成了最重要的势头,在某些石窟中成为主流或唯一洞窟形制。 (三)石窟受东方或内地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东方化
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上述这些早期洞窟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中原北方地区有自己特色的初期洞窟,比之西域风格的洞窟,应该说明显地进一步中国化了。具体表现为由自然因素发展来的佛殿窟的出现。
虽然上述洞窟均处在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开创时期,难免会因技术不成熟而有简便为之的因素,但逐渐形成流派的做法提示我们,这可能隐隐受支配于中国中原的主流文化,是一种传统理念使然。
中国中原主流传统宗教修行窟室概念,是黄老道学的修行窟,均崇尚自然,大多如自然之洞穴,洞中应玄虚,具自然圆润之气。在这种传统因素的自然修行洞窟影响下的佛窟,一种情况是因地治宜地利用自然洞窟,一种情况是人工造出具有自然因素的洞府。如此,中国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从佛教石窟开始兴造时,其形制就以从自然洞府发展来的佛殿式洞窟作为开端。
自然有古朴的意境,也有超凡的意韵,故有着“初始”和“祖庭”的意义在内。这也似乎是中原北方地区初期佛教洞窟为什么总要追求一些自然因素的原因之一。如此,体现了其作为石窟群初期的地位。因为在宗教中,凡出家祖师,并非居住在华屋中,而是岩栖穴处,随遇而安,自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象。朴素的居处,更像其祖庭,也更衬托了其法力的强大,能胜天,能物我两忘。
于是,将佛安处在多自然因素的洞穴中,尤其是较自然的敞口龛中,也会更突出佛祖面对自然的从容,突出佛处在自然十方三世中的法力无边。相对而言,华丽的庙堂,则应是佛出山之后,或成道之后向世俗传道的发展居处。
所以,谈到佛窟的进一步东方化问题,从中原北方地区初期窟型中的自然因素看,明显受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16)、绘画实践均向这方面追求,佛或佛法也符合这种境界,于是也可将这种境界用在佛窟形制上。上述这些中原北方地区的初期佛教石窟的初期洞窟形制,不但可以说带有自然因素,也可以说带有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因素。
同时,对比早期洞窟以后的洞窟,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窟型发展的大体轨迹是,从开始时自然主义较浓,逐渐走向自然主义较减弱,然后走向此基础上的规整,并逐渐加上前壁,并进一步规整(如龙门石窟宾阳三洞等),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即世俗华丽的庙堂。这应是佛出山之后或成道之后,向世俗传道的合理发展。
因此,如果细分窟型,以敞口因素和自然因素为龛,以四壁紧密结合的华堂为窟的话,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石窟形制的发展轨迹是龛在前窟在后。
另外,在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的初期,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在洞窟形制上,在其洞窟中的其他方面也多有天人合一的因素,如雕、塑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较为贴壁如浮雕(塑)的“佛影”效果,雕、塑像和壁画中的形象均显得不是那么细谨工整,有朴茂之感,且穿插分布。这些自然朴拙的因素,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向规整化的。
追根溯源,印度原也有佛陀在山区出家悟道居止的天然修行窟,这应该是将佛像修造在自然洞窟,或人工开凿的自然因素洞窟的理论基础。于是,当佛教及佛窟开凿活动传到中国中原北方地区时,与中国中原流行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互动,使佛像处在自然环境中的多自然因素的洞窟中,即是自然而然的。较早的(约建造在东汉)今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石窟(17)就是如此,其凿出的简朴浅显的石佛像和佛龛,错落在高低起伏的自然山岩上,在中国佛教石窟或石刻形制中,在多自然因素方面,是更早的滥觞处之一(图12)。东晋时,慧远在庐山所造的佛影龛,依其龛铭的文意,背山临流,亦多具自然因素。(18)
这些其他的早期佛教石窟,而且是处在中国文化中心地区的佛教石窟,更早或基本上同时也出现了天人合一式佛教石窟。有此铺垫和相互影响,中原北方地区早期佛教石窟,较为普遍地流行自然因素的洞窟,也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参考基本同时或之后的南朝中心地区佛教,也基本上可得出同样顺理成章的结论。南朝中心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其地域中的佛教石窟较少,且其洞窟形制,正巧也多是自然因素较多的山龛型(图13)。(19)我们知道,南朝是当时最代表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地域,一般来说是当时中国正统文化所在地,其山龛型的佛窟形制正说明,多具自然因素的佛教洞窟形制,正合中国主流思想传统。
因此,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洞窟,其多具自然因素的洞窟形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的结果,是西来佛窟经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是佛教石窟进一步中国化或中原化或汉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从洞窟多种现象变化的比较看,在佛教石窟中原化或汉化的进程中,洞窟形制应是首先变化的部分,其他的方面,诸如造像面型、造像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则不及洞窟形制方面的变化早或幅度大。
虽然在中原北方地区四大石窟早期洞窟之后的历史阶段中,佛教洞窟形制总体有所规整化,但个别洞窟形制的多具自然因素的例子仍然存在,较为自然一些的山龛形式在某些地点仍然出现。如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中北周大坐佛所在的自然悬崖浅龛(图14)、及其千佛洞等处的北周至隋时期造像的自然悬崖龛、甘肃西和县八峰崖石窟中宋代造像的自然山龛、四川乐山大佛龛(图15)、四川安岳石窟卧佛龛(图16)等。这些佛窟形制,以其自然的形态,点缀着自然山川,形成宗教与山水的一种和谐艺术,不断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
六、结语
综上所述,窟型作为佛教石窟的重要载体,其面貌的变化是石窟大体方面的变化,是最大最重要的变化。5世纪,佛教主要从西域传入内地,西域佛教洞窟形制主要是较规整的中心柱窟,但5世纪上半叶传到中原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以东地区的第一批佛教洞窟,或黄河流域以东四大石窟群(炳灵、麦积、云冈、龙门)中的早期佛教洞窟,却普遍地未曾采用这种中心柱窟形制,而采用了多具自然因素的佛殿窟形制。结合黄河流域以东其他东土地区中较早、基本同期、较晚石窟中均有存在这种情况看,说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应有所介入和选择。 佛教石窟艺术的中国化(或东方化、中原化、东土化、本土化)进程,在5世纪迈出了明显的步伐。在洞窟形制上,对自然因素的借重,应该说是此步伐的开端,其滥觞时期,最早似可上溯到东汉。
[注 释]
①此窟中残存最早纪年题记为“建弘元年”(420),据此可认为此窟作为佛窟在此前不久,且无证据表明此窟作为佛窟能早过5世纪,故可认为它作为佛窟的历史开端,当在5世纪初。
②在5世纪之前,印度的阿坍陀石窟已是人工雕凿的精美石窟,主要设佛塔在石窟中间,是中心柱窟原型。在5世纪之前和5世纪初,西域石窟均出现了较为人工规整的佛殿窟和中心柱窟。我国甘肃河西地区的莫高窟在5世纪之前,高僧乐僔和法良也开凿了人工因素较多的佛殿窟或佛殿式禅窟(分别是第268窟和第272窟,详细考证见《麦积对莫高早期洞窟断代问题的启示——麦积莫高均存在北魏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情况》,载于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且从当时莫高窟以西总的情况看,中心柱窟的数量和规模较大,占主要方面。
③(12)夏朗云:《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麦积山、炳灵寺早期大龛是昙曜五窟开创理念和形制的主要借鉴》,载于《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具体见有关云冈石窟第20窟的注释。
④此种纵向狭长式洞窟,出现在龙门石窟的初期,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形制与此略同,后者受前者影响,莫高窟第275窟据考是北魏洞窟,具体考证参见夏朗云《麦积对莫高早期洞窟断代问题的启示——麦积莫高均存在北魏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情况》,载于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⑤《水经注》卷2《河水》:“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
⑥5世纪初之前。参见本文前言部分的有关注释。
⑦杜甫《秦州杂诗》第十九首、第二十首连续记载了有关炳灵寺石窟的内容。第十九首:“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第二十首:“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按:《水经注》卷2《河水》载:“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凤林关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与今炳灵寺石窟夹黄河向望,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重要的边地关口。杜甫在描写秦地的两首诗中,连续提到今炳灵寺石窟的有关形胜。
⑧夏朗云、王纪月:《炳灵寺第1窟对麦积山西崖大佛断代的启示》,载于《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下层焚烧痕迹的考察——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夏朗云:《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麦积山、炳灵寺早期大龛是昙曜五窟开创理念和形制的主要借鉴》,载于《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⑨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的下层焚烧痕迹考察——麦积山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⑩《魏书·释老志》记载,文成帝复法后,昙曜建议为太祖以下五帝造五窟,事在北魏和平初年(460)。
(11)题材内容要求可如此。另外还可能受到某些造像布局,如西域某些大神变造像图式的影响。
(13)“就近”是指不是舍近求远,直接受更西方的石窟形制因素影响。在自然因素方面,与近处的更早期石窟更有联系。因自然因素在这些洞窟形制中占主要方面,因此联系或影响也是主要的。
(14)已有学者曾提出,如张宝玺:《建弘题记及其有关问题的考释》,《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学术界公认,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龙门石窟古阳洞,为当时当地最高统治者和皇亲国戚贵族所造。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亦主要为后秦最高统治者和皇亲国戚贵族所造,学术界已有相当的认同,另见夏朗云:《麦积山早期大龛的下层焚烧痕迹考察——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新证》,《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也与西秦王室有关,因题记中有国师题名,有国姓女贵族题名,此残存题名提示此窟与王室有关。
(16)毛惠明(毛惠民):《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前的文字及其书法艺术》(载于《书法》1990年第4期)中认为,秦简书法艺术铺排自然,体现了书法逐渐草化的追求自然生动的方向。
(17)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内地最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形式主要为依自然山崖兴造的浅龛、浮雕。
(18)《广弘明集》卷15,慧远和谢灵运分别所著《佛影铭》。
(19)如江苏南京摄山栖霞寺南朝千佛岩佛龛,浙江新昌剡溪石城山宝相寺南朝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