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公司》,民以保食为天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白云下,一头健硕的奶牛站在平坦开阔的绿草地上,侧面对着观众,扭头看着你。远处地平线上,一个风车立在一栋田园风格的房子旁边。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除了那头奶牛身上印着的大大的条形码。这就是纪录片《食品公司(Food inc.)》DVD的封面。
  导演的出发点很简单,找到超市中林林总总的食品的源头。影片就此为我们展开了一个丑陋的、真实的食品公司的世界。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背后不过是屈指可数的几家超级食品公司而已,食品生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而是工业化的生产线生产。农民不再能决定自己种些什么,食品公司的工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有的鸡都是用七周的时间养大,终生不见阳光。牛吃的是转基因玉米而不是草,它们无法排出体内积聚的病菌,而有人正是因为食用了这些受污染的肉而死去。在这背后的是几家背景深厚的超级公司,它们控制了几乎所有的食品工业。
  这是一个有关食品安全的纪录片,揭示了很多一直存在却被忽视的丑陋事实。导演历数了食品公司的种种罪恶:
  
  1隐瞒公众
  
  公司竭力向公众掩盖食品生产的方式。公众无法知道他们在超市买到的食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甚至当出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时,他们还是对公众进行隐瞒。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Oprah只说了一句,再也不吃汉堡了,就惹得官司缠身;你可能会因为批评当地生产的碎牛肉而被送去坐牢。有数个农业发达的州都把刊登工业化食品生产过程,或者禽畜饲养场的照片列为违法行为;这些州还通过了所谓的吉士汉堡法案,让控告食品公司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给予监督部门更大监管权的凯文法案也受到了阻挠。食品公司有成批的律师,他们即使明知无法取胜,还是会对你提起诉讼,只是为了警告你。
  
  2压迫工人和农民
  
  食品公司雇佣廉价的甚至非法的劳工为他们工作。因为使用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工人们只是重复一些简单基本的动作,被当作生产线的一部分来使用。由于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所以他们很容易被取代。当政府对非法劳工的检查趋紧时,遭殃的只是那些弱势的非法劳工,而大公司却毫发无损。
  大公司还通过和农场主及农民签订契约,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或专利种子,逐步打压传统的养殖和种植。农场主与大公司签订合同之后,就在技术升级的负债经营中越陷越深。而自从美国立法通过关于生物体拥有专利权的法案之后,农民们再也不能保留种子,只能从孟山都这样的大公司购买,除此以外别无选择。大公司拥有大量的金钱,雇佣出色的律师,随时准备放倒小小的反抗者。一个花了40万美元打官司,最后却不得不屈服的农民这样说:“在我看来,这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就是公正女神手持天平,然后你往秤盘上堆钱,最后获胜的就是堆钱最多,请得起最多专家,还有愿意为此撒弥天大谎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司法系统运作的方式。试问一个普通农民怎么能扳得倒孟山都这样的跨国公司呢?
  
  3残酷的对待动物
  
  动物对他们来说只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丝毫没有被当作是生灵来对待。“如果你只要七周的时间来养大一只鸡,为什么要花更长的时间?”这些鸡在高科技的生产条件下,终生不见阳光。由于骨骼生长赶不上肌肉的生长,很多鸡走上几步就会跌到;生病的牛同样会被驱赶着站立起来运往屠宰场。健康并不重要,它们终归是要被送到流水线上加工。
  为什么美国的体制会产生这样的公司昵?在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的体制问题。那些在资本逐利的过程中吞并对手而变得强大的超级公司,对人、动物和自然毫无尊重。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变得更大,挣更多的钱。而他们可以继续通过其巨大的影响力向总统施压。促成有利于他们的法案,阻挠不利于他们的法案。
  导演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揭示、打破这种不健康、不道德的食品生产制度,而是提出了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方案。这个方案鼓励每一个人参与进去,用自己的日常行动来改变这个不健康、不道德的食品生产制度。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呢?在片尾可能略显煽情的音乐中,影片毫不隐晦地给出了建议:你可以通过一日三餐投票改变这个制度。购买那些尊重工人、尊重动物、尊重环境的公司的食品。去超市的时候,选择当季的食品;购买有机食品:读~读标签,搞清楚你的食物中有些什么:购买那些当地生产的食品;在农贸市场逛逛;在园子里种点东西(哪怕是很小的园子);自己做饭和家人一起吃。
  每个人都有权力得到健康的食品。要求你们的学校管委会提供健康的学校午餐;告诉议员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介绍凯文法案。FDA和USD会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支持。如果你餐前祷告感恩的话,请求赐予那些保持我们健康以及保持地球健康的食物。每—次咀嚼,你都能够改变世界。
  尽管了解美国体制的种种问题,但是影片还是相信政治制度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经过各方的努力,国会通过了约束食品公司的凯文法案,同时敦促政策的制定者让胡萝卜比薯条便宜。影片坚信,根本的改变来自每个人的态度和行动。它预言一旦公众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反应,这些不可一世的食品公司难逃当年烟草巨头被遗弃的命运。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美国的食品安全和社会体系。虽然影片讨论的范围限于美国,但食品和健康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已经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中国在食品生产的各个流程上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和美国的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是更糟的话,显然这些快餐店是不会专门为中国人制作比本国公民更健康的食品的)。电视媒体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它们极具诱惑力的广告,家长总是带着儿童在那里玩耍或过生日,年轻人经常在那里约会。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们很少想到这些食品的源头。
  中国的种植业也受到孟山都这样的超级食品公司的冲击。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地,东北的农民和美国一样种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传统的自然大豆已经被彻底挤出市场。而这些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食用油早就占据了食用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事实上,一些耳熟能详的食用油公司都是外资参与的。如今这样的蚕食趋势并没有减慢:另一个粮食生产基地广西已经大面积的种植了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转基因玉米就会成为中国主要的动物饲料来源。中国政府刚刚批准许可了几种转基因水稻的生产,作为主粮的水稻也难以避免这样的命运。导演对食品源头的追踪,对于我们来说是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拷问。
  一些文化方面的原因使中国人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显得尤为脆弱。正如安东尼奥利的纪录片《中国》中描述的“中国人有一个美德,贪吃”。一个中国人在看到一种新的动植物的时候,表现出好奇的第—反应常常是“这个能吃吗?”。当接触到一种食物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个好不好吃?”。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店家们无不以味道打出招牌。食客们只要求食 物好吃,什么“脏不脏”、“臭不臭”、“毒不毒”都不是问题。在超市购买食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看包装上面的说明,关心使用了什么样的配料,只要好吃就足够了。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处于遵循自然法则的农耕文明中,而现在正向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现代工业化文明急速转变,过去的“好吃的美德”显得更加危险了。
  中国人的另—项美德就是“简朴”,19世纪末美国人写的《中国人的习性》一书中就讲到了这一点。据作者观察,中国人极其简朴。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他发现一个老太婆艰难地扶着墙挪动,于是就问她,病成这样是要去什么地方。老太太告诉他,她快要死了,现在是去离祖坟近一些的亲人家里,好省下抬尸体的钱。节俭已经成了国人的习惯。与纪录片中美国穷人买不起蔬菜水果只能选择吃快餐不一样,国人即使可以选择往往也会贪图便宜。这个消费习惯导致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更为廉价的食品逐渐占领市场。如果一份宫爆鸡丁很便宜,又有多少人会在乎是用什么油做出来的,那就更不用提转基因食品了。
  对于片尾提出的建议,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部分也是适用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一日三餐投票,淘汰不尊重工人、动物和自然界的公司,包括那些跨国公司。国人有讲求时令的传统,吃当然也不例外。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毫无季节性可言,但胜在价格低廉。搞清楚食品当中有些什么,也不符合国人的习惯。因此,这个传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廉价工业化食品的冲击。至于有机食品的消费,国人相比美国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美国在工业化食品生产出现问题后,才提出有机食品的概念,而中国工业化的食品生产还没有发展到美国的水平。中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可以买到很多自然食品。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自己买菜做饭(即使不是种菜做饭的话)。农贸市场为国人购买当地食品提供了便利,农贸市场的蔬菜也比超市便宜很多。至于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那就很难保证了。学校食堂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学生基本上处于绝对的弱势,很难对食堂的伙食提出过多要求,基本停留在便宜好吃上。中国没有类似FDA和USDA这样的机构来帮助我们,但还是可以通过舆论和网络社区的方式得到相互的支持。向人大代表或通过新闻媒体提出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是一种途径。中国人很少像美国人那样做饭前祷告,但中国人只要继承敬畏自然的传统,并时时铭记,那么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其他文献
高清视频会议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已经被广大用户接受,从2008年起国内很多用户都开始建设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高清会议中图像格式有1280x720p、1920xl080i、1920x188gp,用户可以充分享受高清视频会议所带来的视觉体验,让与会者看到对方更清晰的图像,所有与会人员如同在一个会议室中开会。  国内市场上以公安系统为代表的高端客户对视频会议应用比较深入,同时也有更高的使用需求。客户希望
期刊
  
期刊
BIRTV展會年年举办,你是否感受到她变革的脚步?  展會的主题是官方的说法,张扬在展馆内外的海报上,笔者不多赘言,这里只聊—下自己的感受。  2003年8月,《数码影像时代》(原名《DV@时代》)创刊,在这年的BIRTV展會上,笔者就观察到拉着行李箱参观展會的观众。2000年之前,BIRTV展會的观众都是各级影视制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影视制作部门的用户,开展前两个月,组委會就會帮助观众联系酒店食
期刊
为展现新中国建国60年、改开放30年成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计划拍摄制作一部以中国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变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  此次18集大型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的拍摄由海峡两岸民间影视公司共同合作,邀请了两岸知名主持人赛博、APPLE(台湾)、小小天(台湾)、SARA(台湾)共同主持。本片以中国大运河为线,以运河沿线18座城市为点,横跨五大水系,行经七省及百余个
期刊
随着摄录一体机数字化、无带化时代的到来,不管是新闻采集,还是个人制作,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下,希望手中的机器更灵活,更简便,这就使得手持型的摄录一体机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庞大。本文针对panasonic P2HD系列中的手持型高清摄录一体机AG—HPX173,向读者介绍其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实用功能,以便于更好地发挥机器的性能。    机身上的用户自定义按键    在AG-HPXl73的机身侧面,可以找
期刊
在此之前,非洲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无论心理还是地理上,都很遥远的概念。但是不久以前的一次聚会,让这个遥远的非洲近在眼前了。在重庆长江边上的一个咖啡厅里,我见到了一个叫星巴的奇怪名字的人,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到了他的职业——野生动物保护,确切地说是狮子、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保护,他是目前第一个在国外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人。他邀请我参加他的野保项目的纪录片的拍摄,并详细讲解了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目前的状况,
期刊
作为一个从去年开始接触DV摄影的爱好者兼初学者,在对一些家用小DV机进行多次实际拍摄后,已经渐渐不满足小DV机提供的有限功能,开始渴望能接触到大的高清摄像机,渴望得到专业的摄影体验。今年五月底,我意外地得到这样—次珍贵的机会。在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数字新媒体音乐研究中心钱锋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他主持的《中国高校校训专题系列片》的专项拍摄活动,并得到了一台梦寐以求的索尼高清摄像机HDR—AX20
期刊
强化系统解决方案    Panasonic在今年的BlRTV展台呈现种全新的展示方式一现场直播的演播室系统展示。整个“演播室系统”展台包括:娱乐新闻报道区、体育比赛现场报道区、影视作品拍摄区、3D拍摄和制作区、高清演播室区、演播室导控区以及152英寸等离子监视器。  据数实治先生介绍,他原来是在横滨的系统事业部工作,2011年2月履新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广播电视系统营销公司总经理。今年4月份大
期刊
两年前,刚把“无敌兔”买回来就不断有圈内的朋友游说我,说我应该买个单反套件,说实话我一直对这种东西没有兴趣。多年前有个朋友送了我一套用在摄像机上的套件,英国产的,导轨、遮光罩和跟焦器都有,不过最终只用了一次,摆摆样子就拿回来放仓库了。我始终认为在实际使用时这东西除了摆样子,更多的是累赘,有的时候拍群众场面,现场很紧急,换镜头等工作要非常迅速。一旦摄影师这边出了问题,耽搁了时间就会影响群众演员的情绪
期刊
专业视频硬件是总部位于自口拿大蒙特利尔的Matrox(迈创)公司的重要产品线。从上个世纪90年代涉足研发制造基于计算机平台的专业字幕卡和非编卡以来,Matrox视频硬件板卡已然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标准之一。而基于Matrox DigSuite系列视频板卡的字幕机、非编单机和非编网络,至今依然占据国内各大中型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半壁江山。  1999年,Matrox推出面向终端用户市场的高性价比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