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代吉州窑的烧制技术及产品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234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创烧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烧时间约五百年。它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窯之大成,在宋元时期的窑场中,其产品釉色最为丰富,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青白釉、黄釉、黑釉,又烧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绿釉、褐釉。现将景德镇、七里镇、吉州窑采集或市场购买来的同一时代、相同或相似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加以比对,就吉州窑宋代时期的烧造技术及部分典型的、鲜见的产品,作一简要阐述。
  一、窑具及装烧工艺
  1.匣钵正烧
  宋代吉州窑的匣钵从形制上看有两类,直桶形和漏斗形。漏斗形的匣钵根据材质可分为泥质和瓷质两种(图1),一匣一器,器物的内底用环形垫圈或垫饼将其与匣钵分开,其大小厚薄各异(图2),从窑业垃圾的堆积来看,垫圈的数量明显多于垫饼。
  吉州窑北宋时期的垫饼较南宋时期的垫饼要高和厚,常置于白釉高足碗的圈足内;南宋时期黑釉碗、盘多数置于垫饼之上(图2);与景德镇进坑所采集的宋代垫饼相较,色泽呈黄褐色,而后者呈褐红色,由此可知吉州窑垫饼中的含铁量不及景德镇地区的高。
  泥质漏斗形匣钵与同一时期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窑的同一形制的匣钵有所不同,其底部刻划、模印或在匣钵口沿外侧刻有单个文字或符号。2006年永和镇茅安岭上发现了一座宋元时期专烧匣钵的龙窑,据此推断其目的是便于窑户区分和识别。吉州窑匣钵上常见的标记有下列几种类型(图3):
  a、阿拉伯数字 如:1、2、3
  b、 中文大写数字 如:一、二、三、四、
  c、天干、地支标识 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巳、午……
  d、中文标识 如:山、大、吉、利、东
  e、姓氏标识 如:朱、尹、郭、谢
  f、特殊符号
  2.叠烧
  叠烧可分:匣钵内叠烧、涩圈(饼)叠烧、砂堆叠烧(图4)
  匣钵内叠烧多见于黑釉及酱褐釉的小碟;砂堆叠烧多见南宋时期的白釉盘、碗。
  3.支圈覆烧
  支圈有泥质与瓷质之分(图5),支圈覆烧多见于吉州窑南宋时期的青白釉碗。
  二、白釉
  吉州窑白釉常见釉色为白中闪黄呈米白或牙白色,少数釉色泛青呈灰白色,釉质失透(图6)。北宋时期釉层稀薄,施釉不匀常有泪痕;南宋时期在生产粗瓷的同时出现了一类仿定窑风格的细瓷产品。
  1.碗类
  高足碗
  吉州窑北宋时期的产品,因高圈足而得名。有唇口和撇口之别,内外施釉,外壁釉不及底,高足不施釉呈素胎状,圈足外撇,足壁有一定的厚度,有垫饼、垫圈两种烧方式,圈足与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窑的同类器相较,后两者直且薄(图7)。
  刻莲瓣纹碗
  吉州窑北宋晚期的产品。敞口,斜腹,外壁刻重瓣仰莲纹一周,宽圈足,足底光素,涩胎。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灰,釉质失透,胎质较粗,胎色呈浅灰色。装饰手法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刻莲瓣碗颇为相似。
  敞口坦腹碗
  此类碗形见于南宋时期,有粗、细之分,均采用砂堆叠烧,碗内施全釉,外壁施半釉,浅圈足,底常伴有粘沙。粗者常在碗心内刻或褐彩绘有“吉”字(图8);精者在装饰上仿定窑风格模印印花,有些图案与定窑的同类产品如出一辙,有“凤穿牡丹”“凤穿荷花”等,但其装烧方式并未承袭定窑的覆烧,而是改用了砂堆叠烧,因此该类吉州窑白釉印花碗的碗内心常见粘沙一圈。
  2.碟
  敞口印花碟
  此碟为吉州南宋时期的产品。敞口,深腹,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覆烧,口沿无釉呈芒口状。碟内心模印折枝牡丹纹圆形适合纹样,构图及表现手法与定窑同一时期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图9)。
  三、青白釉
  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可知吉州窑五代时期已生产青白釉产品,此时的釉色白中闪黄,釉层稀薄,盘、碗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口沿处常见泪痕;宋代青白釉的釉色多为青灰色,釉质半失透状,盘碗内外壁施全釉,部分圈足外壁无釉。
  台盏托
  吉州南宋时期的台盏托造型整体要低平浅,广底涩胎,矮圈足。釉色白中闪青灰色,釉层稀薄,釉质偏乳浊;与景德镇南宋时期的青白釉台盏托相较,其承盘内的宽度要宽,而后者盏底为双层中空,底中心置一圆形排气孔,高圈足。釉色白中闪青,釉层稀薄,釉质透明,玻化感强(图10)。
  荷叶盖罐
  吉州窑南宋至元代皆有青白釉荷叶盖罐。器型尺寸较小,高度在10厘米左右。盖心为扁圆钮,盖身为二层,二层为饼状略有突起,一层与二层间呈弧形缓坡,盖沿捏塑作荷叶边状,一起一伏,盖内置子口,其高度平缓为鲤鱼背状。盖外壁施全釉,盖内涩胎无釉,釉色白中闪青灰色,釉质乳浊,玻化感较弱。胎泥淘洗较细,胎色呈米白色,有别于常见的南宋吉州窑胎体(图11)。
  四、白地褐彩
  盆
  白地褐彩鱼纹盆
  吉州窑南宋时期产品,侈口、弧壁、深腹、广底、浅圈足。构图为盆内底一尾鲤鱼,侧壁一组二尾青鱼一前一后相互追逐。装饰技法为,鱼纹图案先在半干的泥胎上用竹刀刻绘后,盆子再通体施以白釉,其后在刻好的鱼纹上又填罩褐彩,入窑一次烧成。
  白釉与吉州窑的传统白釉相一致,白中闪黄呈牙白色或米黄色。褐彩釉厚处显褐色,釉薄处呈紫红色。此种装饰手法与元青花器物中一类先刻后填绘的装饰技法上一脉相承,如:安徽蚌埠博物馆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铺兽盖罐、镇江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图12)。
  五、黑地彩绘
  盏
  黑地彩绘卷草纹盏
  吉州窑南宋至元代时期的产品,所绘纹饰为仿宋元时期雕漆工艺“剔犀”,又因雕漆以线条简练、流畅的卷草、云纹为主,又称“云雕”。
  吉州窑仿剔犀工艺的彩绘碗从造型上分,有三种:斗笠形、束口形、深腹形。碗的外壁装饰也有两种,一种为鹧鸪斑釉,另一种为三分之二施黑釉,余下三分之一,施紫红色护胎釉。(图13)   六、绿釉
  吉州绿釉器以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泥胎上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另一种是先高温素烧胎体,再在素烧完成后的胎上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方形枕
  吉州窑绿釉八方枕属陶瓷成型工艺中镶器的做法,用瓷板块镶围而成,以方形器、扁形器、棱角器为多。先于厚薄适中的方形泥片上刻绘或模印纹饰,再用泥条或更细腻的泥浆黏结成器,器物内壁面与面相衔接处常见条状的接胎泥及手指按压的痕迹或渗出的泥浆痕。
  此类吉州窑瓷枕采用高温素烧,后挂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枕底为涩胎,侧壁常见垫渣,据此可知,二次烧成采用侧立正烧的方式,以节约窑位空间。(图14)
  枕面常饰以剔花蕉叶、荷花,折枝花卉,四围八面常见模印缠枝花卉、锦地纹、水波纹为饰。
  筒式薰笼
  吉州窑筒式薰笼当属北宋时期的产品,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為盖,呈中空圆柱状,以盖面中心位置为基准,透镂雕卍字,盖的末端置子口呈圆锥状。筒形盖的外壁通体施绿釉,釉色绿中闪黄呈菜绿色,釉面多见蝉翼状开片,侧视釉面泛荧光,内壁及子口素胎,胎质较为粗松呈颗粒状,胎色呈粉红色,盖与底为分开烧制。
  此类瓷质造型的薰笼较为鲜见,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中出土的2件北宋卍字纹石薰炉颇为相似(图15)。
  菊瓣纹碟
  吉州窑此造型的绿釉碟,应为北宋未年至南宋时期的产品,最早见德兴县博物馆藏,北宋熙宁八年枢密副使王韶妻子杨氏墓所出的绿釉碟残片。为仿金银器造型,与福建邵武故县银器窖藏出土一件南宋银鎏金菊花盘极为形似,宋代景德镇、耀州等诸多窑口均有此类产品(图16)。
  此类吉州窑绿釉碟直径在10厘米左右,口作菱花形,碟腹呈重瓣菊瓣状,碟心模印圆形适合纹样的折枝花卉,通体施绿釉,绿中闪黄,积釉处见极厚釉层,呈墨绿色,侧视泛荧光,釉面见蝉翼状开片。卧足,素胎无釉,修足较浅。采用模印制作成型,高温素烧,烧成后胎色呈黄色,素烧胎外壁常见布纹印痕;再在素烧后的胎上施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部分器物从断面上看胎色呈瓦灰色。
  素胎模印缠枝牡丹纹碗
  撇口,弧腹,小圜底,浅圈足。外壁光素,于口沿下3厘米处刻凸弦纹一道,碗内壁模印缠枝牡丹纹,其印花纹饰及构图形式都明显地与定窑印花一脉相承,构图布局华丽繁缛,印花纹饰精细严谨(图17)。
  以上器物为研究吉州窑宋代时期的装烧技术、典型产品、装饰特色提供了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中国共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与陆上邻国共有12条边界,或未划定,或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存在争议。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中国逐步、稳妥地解决边界问题。截止到2014年,中国已通过友好协商与12个邻国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  中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
期刊
镈、钟、甬钟 、钮钟,还有比较早的铙、铃,都是青铜乐器的名称。已著录的考古资料表明,在陕西宝鸡地区发现的周代青铜乐器数量可观,精品较多,为我们研究上古钟类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数据。如宝鸡鱼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铙,扶风出土的兴钟和柞钟、五祀“”钟、师承钟,眉县出土的西周甬钟和镈,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镈、钟等,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这些青铜乐器一直备受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古代音乐考古方面的关
期刊
刘未林,即刘凤起(1867—1933),是民国时期江西籍著名诗人、书画家。又字未霖,号真庐居士、未道人、威禅居士、金楼峰樵等。他生于南城,天资聪慧,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二甲,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旋赴日本留学法政。回国后辞归江西故里,被巡抚冯汝暌奏留南昌,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西民政长。民国十一年(1922)夏寓居上海后,他以鬻书画为生,为人所重。
期刊
江西是全国发现发掘明代藩王世系墓葬最多的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发现了近50座明代藩王世系家族墓,特别是在南昌的“宁王”和抚州南城地区的“益王”世系家族墓葬中,共出土各类首饰400余件(套),彰显着浓厚的宫廷气氛和贵族时尚审美情趣。  明代金玉珠宝饰品除了直接穿戴外,还广泛应用于上层贵族妇女的服饰之上,衬托华贵典雅的同时,更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礼仪制度,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根据使用的不同
期刊
古人论砚,以有铭为贵。铭文蕴含着史学、文学、文字学、美学、篆刻学等多方面信息,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如是名人识铭署款,则更加珍贵。因为名人的生平业绩多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通过他们的活动轨迹和铭文相对应,不但可以提升砚台的文化艺术含量,而且也是划定年代的重要依据。但在古人留下的大量旧砚中,有铭文,尤其有名人镌铭的并不多见,实属凤毛麟角,也多在各级博物馆或收藏家手中,可遇不可求。我
期刊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我国使用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可知,我国古代的先民至少在距今1万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而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陶瓷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可以说,陶瓷的发明与使用,在我
期刊
玉田剪纸一般以大红纸和粉红纸等为材料,用剪子直接剪纸而成。现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的五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用折叠的方法剪出来的。如对猴剪纸折成16层;对马剪纸折成12层。这些传统剪纸制作以放射与重复之美构成团花。可见,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剪纸艺术就已达到很高水平。  明清以后,在民间逢年过节,纸糊的窗格上都会贴满窗花,就连门楣和炕头上的灯窑及孩子们手提的
期刊
中国人使用陶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陶器生产基础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南方先民发明了原始瓷器,再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出现,瓷器渐渐比陶器更吸引人们注意。  但实际上,瓷器出现后,陶器也一直存在,是百姓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只不过大部分陶器太普通,少有鲜明的特色,很难像瓷器那样辨识窑口和年代,较少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当然也有例外,也有特色鲜明的陶器,比如江苏宜
期刊
唐宋时期四川陶瓷产业发达,其产品种类之多,釉色之丰富,十分引人瞩目。其中,瓷质碾磨器也是值得研究和品味的。  所谓碾磨器,顾名思义,就是将某种物资碾碎磨细的器具。  在古代,制作碾磨器的材料,主要有石头、金属(铜、铁等)、陶瓷等;形制大小样式,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例如,将制瓷的石类(如古代景德镇制瓷需用的“三宝蓬”)“用水碓舂之,令成粉末”,史料记载的“水碓”就是以流水为动力的大型碓窝(亦
期刊
汝窑烧造瓷是华夏北宋时期的主要代表瓷,为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其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作为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汝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故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的美誉。由于它烧造的瓷器具有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特点,所以其代表的“汝瓷文化”不仅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拥“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