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的迷思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全球目睹了此起彼伏的抗议示威,让人有些应接不暇。年初,突尼斯、埃及、海湾地区爆发了排山倒海的抗议活动,余波尚未平息;年中,英国、以色列、德国、希腊也发生了骚乱和抗议。近一个月来,这样的疾呼与喧嚣又有了新焦点,“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在当今的美国渐成气候,历时月余而方兴未艾,国际媒体不禁感慨,纽约也快变成示威之都了。
  如果说,中东地区是发展中国家, 欧洲地区也只是有些二、三流大国,而美国则是当今世界首强,这里发生的演进与变化难免让人感到非同小可。经过观察、揣摩之后,各方人士纷纷对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原因进行探索,有人提到“经济衰退论”,有人指出“制度缺陷论”, 有人发现“中产阶级革命论”,还有人看到“信息社会影响论”。原因尽管重要,但运动的影响与走向更为牵动人心。在挖掘这场运动深度的过程中,有些迷思短期内可能找不到答案,但长期看格外发人深思。
  
  第一,“占领华尔街”运动及其意欲代表的99%民众的政治能量究竟有多大?
  《华尔街日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联合民意调查显示,美国绝大多数人支持占领华尔街运动,70%多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目前正在走向错误方向,看不到乐观的经济前景,反对当前的金融体制和社会不公。这场运动自发起以来,已蔓延到美国大中小城市,并得到其他国家的策应,俨然成为各方人士发表政见的机会,不同政治力量都盘算着如何为己所用。运动得到的呼应、聚拢的人气以及持续的时间证明了其蕴藏能量的潜力,但仅此还不足以成为一支明确的政治力量。目前运动本身松散随意,人员鱼龙混杂,诉求五花八门,其力量能否长期聚集,还需在今后的发展中看能否形成真正吸引99%民众的根本政治诉求,并建立组织良好的机制。
  
  第二,“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否凸显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主观地认为,其政治制度完善、观念先进、社会稳定是理所当然的事,大规模社会运动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专制国家。以前,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发达国家往往站在旁边“指点江山”,推动甚至胁迫其他国家走符合发达国家理念的道路。然而,最近西方社会抗议一经触发,四处蔓延,表明西方国家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其制度优势的神话正在破灭。
  经济上,西方国家也一直相信自身具有纠偏能力。20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国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试图克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经济制度做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始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修正了放任的市场经济,改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凯恩斯主义。第二次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经济 “滞胀”后采取了重视市场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应该说这些政策短期内确有收效。正当人们幻想着“大萧条”可能一去不返时,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老问题又以新面孔出现。这考量着世人,西方自身的调整和纠偏,是否能真正修补得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三,“占领华尔街”运动能否催生又一次社会改造运动?
  历史有时会重演。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抗议和运动或许并不新鲜,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许多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越战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等,当时欧洲和日本亦爆发各类社会运动,以至于社会运动在6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有学者认为,60年代的社会运动反映了西方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重要转型,即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变迁相伴而生的是新的社会怨恨、兴趣和价值观。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也认为,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之间是彼此关联的。回顾历史,“大萧条”时期,美国民众在窘迫的经济困境中纷纷走向街头,通过持续表达诉求,实际上整合了社会力量、统一了思想,最终实现全国对人权、民生的重视,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反观当今时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社会问题丛生,良治形象大打折扣。美国债务屡屡突破上限,信用评级近百年来首次遭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一些国家濒于破产;挪威因种族偏见发生枪击爆炸案,造成严重死伤;英国、法国、德国爆发大规模街头骚乱。这些乱象仿佛在揭示,西方很可能面临新一轮社会变迁。目前的形势与“大萧条”时期或有相似之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却暂时没有解决困难的良方,民众对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公极为不满。有鉴于此,许多美国人寄望这次运动最终能对社会不公有所触动,甚至改变。
  
  第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否让西方开始不适应?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这样的忠告以往都是说给发展中国家听的,西方往往认为自己能引领全球化,是受益者。然而,全球化带来的资本全球流动,推动财富全球流动,进而带来产业和劳动的再分工,导致西方产业“空心化”,将泡沫更多的经济部门如金融业留在本土,造成社会过度消费、寅吃卯粮等畸形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分化而缺乏正义、就业不足等,使得穷人生活困顿;因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原来庞大的中产阶级利益受损,其规模缩小,财富缩水。因而自中产阶级及其以下对社会、政府极为不满。在这样的社会情绪下,中东民众的抗议模式,对欧洲、美国民众产生示范效应,这也正是信息和观念全球化的体现。难怪有人提出,西方是否意识到,引发“阿拉伯之春”的社会、经济问题,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
其他文献
8月3日和15日,在被临时改造成法庭的开罗国家警察学院礼堂内,83岁的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两次以被告身份笼中受审。庭审一再引起挺穆倒穆两派激烈争执,庭内庭外的混乱迫使法庭不得不一再宣布审判延期。虽然穆巴拉克在短短18天被赶下政治舞台,但是他的命运依然影响着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未来。    功过   1981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后,副总统穆巴拉克临危受命成为埃及总统。当选当
方 明  经济学博士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受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和美国参议员舒默的委托,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与纽约城市经济发展公司(NYCEDC)联合提交了《维持纽约和美国全球金融服务领先地位》的报告该报告指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纽约和美国是全球金融中心,但是,由于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恰当的监管措施,伦敦正在逐渐对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形成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迪拜香港和东京也逐渐
西方政要以及媒体对于缅甸与朝鲜之间的军事合作尤其是核合作的报道和评论绝大多数是主观臆断,没有事实根据的。这样炒作的目的就是要敲打缅甸和朝鲜,挤压其生存空间,以便使两国的局势朝西方国家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缅甸与朝鲜这两个国家,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近期,两国的军事合作与核合作成为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和媒体爆炒的热点,两国也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建交、断交与复交
收到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馆学家、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的《邃谷师友》已经一年多了。就像来老送过我多种著作一样,这本书也是老爷子出版后第一时间挂号寄来的。书的扉页上有来老秀丽的硬笔书法:“玉圣吾友雅藏来新夏2007年9月”。  在这部集子中,老人以深厚的感情、飞扬的文采,刻画了他心目中的老师、同辈和晚辈的道德文章与学问人生。来老所写的师辈中,有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重的史界泰斗陈垣老校长、著名书画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异国人的面孔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美国人出现在平壤却不常见。朝鲜是少数几个没有与美国建交的国家之一,能够获准进入这个“隐士之国”的美国人更是少而又少。至于有意无意想“踩红线”闯入的美国人,往往就有囹圄之灾。不过,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事,仅8月一个月,一老一小两个美国人几乎是前后脚地让平壤敞开了大门,还获得了热烈欢迎。    梦开始的地方    8月19
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中日双方各有主张。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首相就钓鱼岛问题“留待以后解决”达成共识。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就钓鱼岛问题“搁置争议,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默契。邓小平先生当时说得很清楚:“实现邦交正常化时,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我们双方也不涉及。我们认为,谈不拢,避开比较明智。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这个问题谈不拢
由于一直关注东北亚,结合对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的理解,我对这一地区周边外交有一些体会和感想。  第一,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周边。我认为,中国的体量变大了,但我们还没有实力在全球发挥主导型作用。 即使在参与相对较深的亚太,中国在软实力、硬实力方面还都相差很远,美国对亚太的主导影响还会持续很久。而在周边的东北亚板块,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从地缘上讲,这是我们的“家门口”。从现实来看,我们确确实实面临很多不能回避
石油资源丰厚,水土资源匮乏;北方的阿拉伯文明与南方的黑非洲文明,因利益相冲突;周边国家的角力,西方大国的插手——    1993年,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前往北非的苏丹采访,是年一场大饥荒正在苏丹肆虐。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令卡特倍感凄凉和无奈,很快,他看到了更震撼人心的一幕:灌木丛边,一个瘦骨嶙峋的苏丹小女孩正趴在贫瘠苍凉的大地上,艰难地向一公里外的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此时,一只硕大的秃鹫落在小女孩身
这场选举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的第一次重大选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入,使得台湾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新情况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陌生的,传统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    1月14日晚,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马英九、吴敦义组合得票689万多,得票率52.6%;民进党蔡英文、苏嘉全组合得票609万多,得票率45.6%;亲民党宋楚瑜、林瑞雄组合得票约37万,得票率2.8%。在“立委”席次
主题:有外交和澳门元素  “今年12月20日,澳门,这颗中国东南沿海璀璨的明珠,回归祖国怀抱即将12年了。12年来,澳门特区紧随祖国飞速发展的步伐,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面貌日新月异。  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她在创造着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记录文明的艺术本身——书法。  在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对外开放日期间,我们特地举办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