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刀似雪雪伴春净 一生如玉玉随香归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2月15日凌晨3时39分,武术名家刘玉华永远离开了她奋斗五十余载的武术舞台,享年92岁。刘玉华的一生正如追悼会上那副挽联:“双刀似雪雪伴春净,一生如玉玉随香归。”刘玉华终其一生为武术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在武术界播撒希望之种,培养了众多武林奇才。虽然武术生涯一波三折、坎坎坷坷,但是刘玉华从没有放弃对武术的热爱。她说:“不管怎样,我是离不开武术的。”刘玉华已经去世一年了,今本刊特以此文纪念刘玉华大师。
  
  弱不禁风顶风勤学苦练
  
  1916年刘玉华出生在开封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刘玉华从小体弱多病,父母又没有足够的钱给女儿看病,只好带着她找民间武术大师,想让孩子从习武中得到锻炼,从而能够强身健体。刘玉华开始了她的武术生涯。
  刘玉华白天上学读书,晚上练拳习武,习武之地就在开封东蔡河湾街泰山庙里的大同武术社,那里聚集了男女学生四五十人。在当时,一个女孩子大大咧咧地和一群男孩子在一起习武,而且不裹脚,不免引来众多的闲言碎语,亲友、邻居们的闲话就像初春的风沙一样刮进刘玉华的耳朵里:闺女家连脚都不裹,男男女女混在一起,蹦蹦跳跳真不像话,难道想让闺女当武状元吗?面对亲友们的闲言碎语,刘玉华没有动摇习武的念头。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身体,仍坚持鼓励孩子继续习武。
  开封古城文化底蕴丰厚,长期以来民间皆有习武之风,民间大师辈出。大同武术社的教练有开封颇有名气的大刀何福同,又称“何大刀”,还有大枪孟广泰,又称“孟大枪”。两位教练在教授学生武术时不分年龄性别,谁做得不标准就会用手中的小木棍儿赏他一棍儿。刘玉华年龄小,加上身体素质不好,力量差,所以是武术社里挨棍子最多的人。但是坚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刘玉华依然坚持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两位老师对学生不仅在武术技巧方面严格把关,而且在武术道德培养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他们常常教导刘玉华要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诚实待人,还说“武人不武,武了出事故”,这些话对刘玉华的影响很大,也让她爱上了武术运动并下决心为武术事业而奋斗。和她一起练武术的女孩子刚开始时有四五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坚持下来的就只剩下她一个了。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刘玉华便出早操舞枪弄棒,把熟记在心的套路再演练一次,找出其中的瑕疵。晚上经过两位大师指点之后,刘玉华又苦练至深夜,改正自身的每一处不协调之处。经过常年的武术锻炼,她进步飞速,以前那弱不禁风的模样一去无踪影。从1929年起,她连续参加了河南省的历届武术运动会,河南省考,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第五、六届全国运动会以及国术国考等,每次都取得好成绩。1936年,刘玉华通过河南省和全国的选拔,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也就是在奥运会全国性的选拔赛上,刘玉华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著名武术家温敬铭。
  
  扬威柏林伉俪携手并进
  
  提起和刘玉华的初次相识,温敬铭已经没有印象,后来刘玉华考入中央国术馆,他们才有机会相互对对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1936年经过柏林奥运会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转化为爱情,决定携手走向明天。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国民政府决定组织一支国术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目的是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这一消息传出去之后得到武林豪杰的广泛响应,“当时报名参加预选赛的就有100人之多”,后来刘玉华回忆时说。经过十几天紧张的预选赛,刘玉华、温敬铭等9人凭借高超的武术实力获准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武术就这样第一次与奥运会进行了亲密接触。
  经过艰苦的水上奔波,中国代表团终于在7月底到达水城威尼斯,后转火车到达柏林。踏上异乡的土地,刘玉华等人被这个国家的热情感染,同时也深深感到他们对中国的无知。围观的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男人留着大辫子,女人的脚是三寸金莲像竹笋那样尖,中国人在他们眼目中应该是“东亚病夫”的形象。但是刘玉华等人的出现,用实力彻底颠覆了他们心中中国人的形象。
  柏林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开幕后,虽然中国代表团所参加的20余个竞技项目成绩不佳,但中国国术队却让世界见识了中华武术的魅力。温敬铭和张文广呼啸上阵,表演了空手夺枪:九尺银蛇在张文广手中上突下刺,左挑右点,步步攻心,枪枪锁喉;温敬铭则赤手空拳,在舞枪如风、落枪如雨的对手前翻滚跳跃,闪展腾挪,每每让银枪擦身而过。接着,20岁的中国姑娘刘玉华飞步上台,从背上刷地抽出双刀,那一趟抡劈大舞浑似钱塘秋潮,汹涌向前,那一阵缠头裹脑直如旋风陡起,卷地而来……一双双蓝色、灰色、褐色的眼睛瞪圆了,惊呆了;一张张深目巨鼻、傲慢冷漠的脸孔动容了。各种惊喜的表情都是在下意识中出现的,掌声和欢呼都是在不自主的反射中爆发的,观摩表演大会骤然间被推向了最高潮。这是第一次,多么可贵的第一次,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是这几位英姿勃勃的儿女——温敬铭、刘玉华和身怀绝技的同伴们,第一次在国际体坛上显示了中华武术的赫赫声威。
  “奇迹!简直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了不起的体育价值、艺术价值、国防价值!”
  异邦的观众在大开眼界后纷纷失声惊叹,试图对中国武术作出全面评价。
  表演一结束,观众群情沸腾,刘玉华、温敬铭等人谢幕十几次后才退场。
  然而回到国内,刘玉华却深深地意识到国民政府对武术运动的不重视。国民政府把武术称做“土体育”、“开倒车”,把武术运动员、武术工作者看成是“跑江湖的流浪者”。这一切和武术在国外受到的热烈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给刘玉华的武术生涯带来了不少困难,甚至让刘玉华想到了放下这项从事已久的运动而萌生退意。
  1942年,温敬铭和刘玉华在患难中结合了。没有鲜花,没有盛筵,像两条历尽曲折坎坷的溪流汇在一起,又艰难地流向曲折坎坷。刘玉华结了婚,有了孩子,工作负担重,家务事也多,然而武术是她在儿童时代就热爱的事业,为了它,她流过多少汗水,吃过多少苦头,老师为她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又受到了多少冷言冷语,一想到这些,她依然坚持着武术锻炼。
  
  一波三折辛酸武术生涯
  
  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当全国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刘玉华和她的爱人却经受了一次不小的打击。他们所在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以刘玉华怀了第二个孩子为借口解聘了她及她的爱人。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希望探望久别的家园,和离散了多年的父母团聚之时,他们却失了业。失业了,3岁的大儿嗷嗷待哺,刚出生的女儿呱呱在抱,可怜夫妻国手、伉俪英雄,一时几乎陷于绝境。刀卖了,枪卖了,刘玉华对天赌咒,终生决不再染指武术,子子孙孙也永世不许沾武术的边。
  然而,重庆的解放又重新燃起了刘玉华心中那团热火,新中国的成立给武术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契机。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在天津举办,身为裁判长的温敬铭整天忙碌着组织安排这次比赛,繁重的家务活落在了刘玉华的身上。这时的她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有着紧张的工作,也已经和武术分手整整7年。但是曾经叱咤武坛的刘玉华放不下这个曾经的事业与爱好,偷偷地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夜深了,左邻右舍都已入睡,刘玉华悄悄走到院里摆开架式。她不敢白天练。三十多岁的人,3个孩子的母亲了,还学人家武枪弄棒,人家不笑话吗?月光熹微,一双大刀寒光闪闪,虽然丢了整整7年,刘玉华舞起来居然并不生疏,真多亏了从小练就的基本功。于是又一连几天夤夜起舞,刘玉华更觉得手疾脚健,身手不逊当年了。通过选拔,她以中南地区代表的资格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大会,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而且又作为赴京汇报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了汇报表演。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华武术空前发展,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1950年中华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国的体育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但是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慢慢地刘玉华和温敬铭感觉到武术再一次受到冷落,武术界的争论开始了。这个时侯刘玉华退出了比赛,这个曾经叱咤武林多年的女侠执起了教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武术教学、训练和研究中。
  磨难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完全被压垮,激情磨灭;还有一种,那就是涅槃,将所经历的苦难一点一点转化为智慧和坚持。
  经受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刘玉华不愿意再提那不堪回首的十年,在那十年里他们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太多的非人待遇、太多的折磨。正是在那个时期,丈夫温敬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孩子们也受到牵连,刘玉华也患了严重的子宫肌瘤。患病的刘玉华四处求医,但是一个医院不收,两个医院不留,“为牛鬼蛇神治病,阶级感情哪里去了?”最后刘玉华总算住进了湖医二院。病房里秽气熏天,标语满墙。是时,热兵器已取代了冷兵器,武斗的枪弹在破碎的玻璃窗外嗖嗖横飞。子宫摘除了,输卵管、卵巢也摘除了,这是妇科最大的手术。然而刚出了院,伤口还未愈合,低烧仍未退去,刘玉华便又开始了白天被批斗、晚上写交代的日子,身体很快便垮下来了。
  十年的坚持,十年的磨难终于结束了,他们的苦难生活也结束了。十年之后,刘玉华对武术的感情更加深刻了。“无论怎样,我是离不开武术的。”刘玉华这样说。
  
  事必躬亲终成桃李天下
  
  走上讲台的刘玉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教学严谨,一丝不苟,视学生如同己出。作为一名武术老师,刘玉华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武术动作、良好的武术道德修养,更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动作、套路,她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示范给学生,学生流多少汗水,她也流多少汗水。
  正是因为刘玉华这种认真负责、事必躬亲的态度,加上全力以赴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学识渊博的她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十年中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武术人才,全国各地都有她的学生和再传弟子,有的在世界各地开办武术院校,有的成为高等学府的教授,有的是省级武术队伍中的高级教练,有的在各级体育机构任职,还有的是各级学校的校长或院长。
  曾于久,武汉体育学院院长,我国散打、跆拳道界的著名裁判。刘玉华是他的师娘。在曾于久眼中,师娘是一位武艺高超的宗师。他说:“刘老师挽联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双刀似雪雪伴春净’,那就是形容老师双刀舞得飞快反光强,像雪片翻飞似的。”
  肖小邦,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散打冠军,刘玉华之子温庄的弟子。在他的眼中,刘玉华视武术如生命:“刘老师耄耋之年时,还每年寒暑假都到训练场,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练习。”
  父母的武术观也深深影响了儿子们的生活,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大儿子温力成为第一届武术研究生,小儿子成了湖北省武术散手队总教练。刘玉华一家四口,共同演绎着中华武术的传奇故事。
  刘玉华还参加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武术》的编写,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专业人才。
  2008年2月15日,武术名家刘玉华走了。她的身后,留下了对武术事业的热爱,留下了一大批传承中华武术的后来人。2008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虽然武术没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中国武术人仍在为此努力着。刘玉华在天有灵,终会看在武术之花开遍世界各地的那一天。
其他文献
黏衣靠打十八翻是少林黏衣闪翻门入门必修拳法,其特点短小精悍、易学易练、攻防兼备、敏捷多变。    预备势    一、动作说明  1.由立正姿势起,两腿开立,两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伸直自然下垂,双手置于大腿两侧,手心向里,指尖向下,目视前方(图1)。    2.承上动,两手外翻,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齐,双肘略屈,掌心向上,指尖朝前,目视前方(图2)。  3.上动不停,腰略右转
期刊
“2009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研讨会”于8月12、13日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各省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会聚郑州,共襄盛会。这次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主办,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少林与太极杂志社、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会议以武术散打运动发展为主题,全面回顾、总结武术散打运动30年的变化与发展,揭
期刊
近来,翻开《中华武术》2009年第1期,看到在《本期话题》栏目内王二平教练的谈话。“谈话”充分肯定了继承传统的必要,强调要提高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攻防意识,并提出要大胆吸收其他体育形式的精华,以使太极拳不断创新发展。这些看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有一句“参照体操等其他比我们先进的项目,大胆借鉴吸收”,我觉得有必要商榷。  “谈话”是讲太极拳的,可见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我们所练的太极拳。“其他”
期刊
眼法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之一,是贯穿行拳始终的重要一环,是连通太极拳各种技法的灵魂。掌握太极拳的眼法对学习领会太极拳的其他技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眼法的习练将严重制约太极拳水平的提高。学好太极拳必须高度重视眼法,准确把握眼法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眼法在行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太极拳眼法的重要性    1 眼法是保持人体运动平衡、稳定的基本条件  眼有视觉功能,视觉功能是人体运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期刊
2009年2月7日,山西省文水县城乡太极拳爱好者9人,赴太原市山西大学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辅导站,切磋印证推手功夫,求取太极推手真经,受到山西大学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辅导站站长李荣春先生及太原太极拳推手爱好者的热情欢迎。双方进行了依次、逐对、广泛接触的推手摸劲、印证、体认功夫的切磋交流。  88岁的李荣春先生对太极拳理论深有研究,太极拳推手颇有造诣。他的太极拳推手功夫,使文水太极拳爱好者感
期刊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这是伴随着电影《少林寺》火起来的金曲《牧羊曲》的一段。缓缓的曲调响在耳边之时,脑海中会出现嵩山美丽的一幕幕。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处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嵩山的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
期刊
解脱擒敌法是指我先被敌擒拿然后进行有效解脱并反擒制敌的招法。常用的主要有衣领被抓、腰被抱、喉被锁等解脱擒敌法。  使用解脱擒敌法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稳住态势,沉着应战。被敌纠缠,我已处被动,应保持冷静,切不可慌中出错。既要保持自身重心的平稳,又要确保被控制的关节要害不受更重伤害。二要顺势而为,以巧破敌。在我处于绝对被动的情况下,应随机应变,利用身体可活动的部位,使用巧妙的技法,快速解脱。三要伺机破
期刊
学者,乃某一领域其学术有一定造诣者。南京的罗永平先生堪称是一位太极拳研究的学者。  罗永平,1953年出生,幼时拜南京查拳名家徐公伟为师学练查拳、器械,及通臂拳等传统拳种及散打,后机缘所至,入南京陈式太极拳名师徐忠琦门下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徐忠琦老师高足之一,并曾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代师授徒数年。1981年起,罗永平老师受南京市太极拳协会(筹)之托,在太平公园公开教授陈式太极拳,因其说理清晰、教授认真
期刊
常言道:“人老先老腿,树老先老根。”人的根基就是两条腿,经常锻炼我们的双腿对于全身的健康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腿部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步不稳则拳乱”。太极拳谚中也提到:“手进三分,腿进七分。”这些都充分说明,腿功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太极拳的基本腿功练习主要以站桩和走太极步为主。站桩主要是原地静止练习,而太极
期刊
年少时一只眼睛失明的他曾闭门修炼太极擒拿、散手近十年,颇得大师及各路名家真传。成年后为生活所迫忙于生计,从不将一身功夫示人,直至老年双目失明后,他才一朝出手惊世人,其三百多招擒拿、散手技法震惊拳坛,引得各地拳师惊叹之余纷纷拜在其门下。  半生修炼不出门,一朝出手惊天人。他,就是陈家沟昔日“摔跤王”,大半生隐于世的太极奇人贺国英。    历经艰辛 闭门十年得真传    贺国英1953年出生于太极拳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