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别无目的”,卢梭这句说于250年前的话被很多人说起过,但很少有人深究生长的主体是谁,怎样才能更好地生长,所以,教育的路走过了250年,却依然徘徊在教育之外。
100多年之后的蒙台梭利,立足于尊重儿童的内在精神胚胎,深入探究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区别之后,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环形的图。正是这个圆环套圆环的图给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让儿童成为生长的主人,如何更好地生长的问题。在蒙氏环形图的最里层是红色圆心,表示完善完美的东西,是人成长趋向的理想图景。环绕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平衡的人。儿童按照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导正常发展,他自然而然就是蓝圈中的人,不用任何人来教育,别人就是打他、骂他、不让他追求完美,也是不可能,他就是要追求完美。而在蓝色区域外面的是白色区域。处于白色区域的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很麻木,他的生命和精力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庸的人。第二种人则倾向于滑向外圈,这些人容易受到引诱,除非他们不断地进行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品质低劣的人,他们需要道德约束来使自己免受诱惑。这是大多数成人所处的区域。相对于蓝色区域的人的品格相对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趋向于红色区域来说,白色区域的人更容易趋向于外在。而这个外在就是白色区域的外层——深红色区域,这个区域的人大多是正常人之外的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也就是说,承认趋向于“坏”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儿童。但教育的現实是,白色区域的成人在教育着蓝色区域的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的很多荒谬,造成用成人的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的现实。
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好准备,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成人所期望的“成人”本身是不是就有问题。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孩童打完架之后不久他们又可以很快地玩在一起,而成人呢?往往却记恨很久,甚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在孩童面前,成人是应该感到惭愧的,所以才会有华兹华斯所说的“儿童是成人的父亲”。所以“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以上是从孩童内在精神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从作为成人的教师现实出发,教师真的可以“为人师表”吗?
“为人师表”流传了很久,它成了教师的标签。姑且不说上文提到的成人和儿童的区别,一个教师真的可以完成教育的使命吗?真的可以做这个“表”成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吗?
首先从教育的视野来看。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立足当下并指向未来的人,它需要具有宽阔的视界和广阔的思维视野的人。而教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从校门走进校门的群体,教师的阅历、眼界和思维自然也是最狭窄的群体。记得一天我带孩子乘火车,孩子闹着要买玩具,我却坚持不给她买。结果对面的一对夫妇异口同声地问我:“你是当老师的吧?”我很奇怪,反问了他们一句为什么。答案让我真是无地自容:“只有当老师的才会这样对待孩子!”不是吗?做教师的,是有标签的。更不要说,一旦到了社会其他场合教师就有点傻乎乎了。用教师狭窄的视野,去培养未来的人,是不是感觉很可笑呢?
再者,教师引导孩子们去做的事情,或者教师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吗?在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就是高大的形象,就是高高在上对孩子的生长“指点江山”的人。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作为是否正确,是否自己的作为给孩子造成了伤害。“除了上帝,谁也没资格轻易地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郑杰),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就可能是真理和正确的化身呢?“所有对孩子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当教师自以为正确地去关爱学生的时候,是不是考虑过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呢?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正确,有时候不做就是最大的尊重。一个在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别人生长的人,他越敬业越尽心,其结果往往就越可怕。一个真正尊重儿童立场的人,他施加的不是爱心,而是敬畏生命。因为敬畏所以不敢轻易地做事,因为敬畏所以谨小慎微,因为敬畏所以会把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以一棵树的形象告诉别人像自己一样生长。
所以,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应该是教师放低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广阔的舞台,为孩子的成长创设尽可能自由的场景,让孩子在广阔的舞台上舒展自己的个性,在自由的场景中构建平衡和谐的灵魂。
如此,救救孩子吧,别让他们做“缩小的成人”,成为成人期望的“附庸”。还儿童成长的主人身份,教育的明天定阳光灿烂。
100多年之后的蒙台梭利,立足于尊重儿童的内在精神胚胎,深入探究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区别之后,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环形的图。正是这个圆环套圆环的图给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让儿童成为生长的主人,如何更好地生长的问题。在蒙氏环形图的最里层是红色圆心,表示完善完美的东西,是人成长趋向的理想图景。环绕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平衡的人。儿童按照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导正常发展,他自然而然就是蓝圈中的人,不用任何人来教育,别人就是打他、骂他、不让他追求完美,也是不可能,他就是要追求完美。而在蓝色区域外面的是白色区域。处于白色区域的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很麻木,他的生命和精力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庸的人。第二种人则倾向于滑向外圈,这些人容易受到引诱,除非他们不断地进行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品质低劣的人,他们需要道德约束来使自己免受诱惑。这是大多数成人所处的区域。相对于蓝色区域的人的品格相对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趋向于红色区域来说,白色区域的人更容易趋向于外在。而这个外在就是白色区域的外层——深红色区域,这个区域的人大多是正常人之外的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也就是说,承认趋向于“坏”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儿童。但教育的現实是,白色区域的成人在教育着蓝色区域的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的很多荒谬,造成用成人的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的现实。
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好准备,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成人所期望的“成人”本身是不是就有问题。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孩童打完架之后不久他们又可以很快地玩在一起,而成人呢?往往却记恨很久,甚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在孩童面前,成人是应该感到惭愧的,所以才会有华兹华斯所说的“儿童是成人的父亲”。所以“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以上是从孩童内在精神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从作为成人的教师现实出发,教师真的可以“为人师表”吗?
“为人师表”流传了很久,它成了教师的标签。姑且不说上文提到的成人和儿童的区别,一个教师真的可以完成教育的使命吗?真的可以做这个“表”成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吗?
首先从教育的视野来看。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立足当下并指向未来的人,它需要具有宽阔的视界和广阔的思维视野的人。而教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从校门走进校门的群体,教师的阅历、眼界和思维自然也是最狭窄的群体。记得一天我带孩子乘火车,孩子闹着要买玩具,我却坚持不给她买。结果对面的一对夫妇异口同声地问我:“你是当老师的吧?”我很奇怪,反问了他们一句为什么。答案让我真是无地自容:“只有当老师的才会这样对待孩子!”不是吗?做教师的,是有标签的。更不要说,一旦到了社会其他场合教师就有点傻乎乎了。用教师狭窄的视野,去培养未来的人,是不是感觉很可笑呢?
再者,教师引导孩子们去做的事情,或者教师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吗?在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就是高大的形象,就是高高在上对孩子的生长“指点江山”的人。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作为是否正确,是否自己的作为给孩子造成了伤害。“除了上帝,谁也没资格轻易地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郑杰),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就可能是真理和正确的化身呢?“所有对孩子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当教师自以为正确地去关爱学生的时候,是不是考虑过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呢?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正确,有时候不做就是最大的尊重。一个在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别人生长的人,他越敬业越尽心,其结果往往就越可怕。一个真正尊重儿童立场的人,他施加的不是爱心,而是敬畏生命。因为敬畏所以不敢轻易地做事,因为敬畏所以谨小慎微,因为敬畏所以会把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以一棵树的形象告诉别人像自己一样生长。
所以,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应该是教师放低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广阔的舞台,为孩子的成长创设尽可能自由的场景,让孩子在广阔的舞台上舒展自己的个性,在自由的场景中构建平衡和谐的灵魂。
如此,救救孩子吧,别让他们做“缩小的成人”,成为成人期望的“附庸”。还儿童成长的主人身份,教育的明天定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