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笔记·西方名画中的“诡异”谋杀案(上)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马拉:人民之友 佚名

  1793年,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义愤填膺地完成了一件作品——他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场谋杀搬到了画布之上,这就是现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的《马拉之死》。
  西方古典绘画题材以宗教事迹、神话以及文学故事为主,很少有画家在意现实生活中的一起凶杀案。而达维特不同,他是雅各宾派的忠实拥护者——1790年,达维特加入雅各宾派,并在雅各宾派当权时期担任多个政府职务。因此,当达维特得知雅各宾派革命领袖马拉被暗杀时,最早赶到了凶案现场。
  画中的马拉全身赤裸泡在浴缸中,他左手拿着一张小便笺,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特·柯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箱上的纸条写着:“请将这份钱转交给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已为革命牺牲了。”马拉右手无力地下垂,但依然紧握着笔。马拉在革命初期为躲避贵族的逮捕而长期躲在地下室工作,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每天需要花几个小时进行药浴。马拉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保皇党人夏洛特·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马拉家中,将其杀死在浴缸里。达维特很巧妙地将血腥的凶案现场演变出一种崇高之美,马拉苍白的尸体如纪念碑一样,控诉着凶手的残暴。
  画家采用了竖幅构图,画面主体的马拉处于视平线中心以下的位置,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达维特弱化了谋杀细节,以极简的绘画语言控訴着保皇党的残酷,号召人们“拿起笔为我们的朋友复仇!为马拉复仇!让战败的敌人重新看到他已变得面容而失色吧”。同时期产生了许多纪念马拉的绘画作品,但大多数画家都会将对马拉的怀念与对凶手的痛斥并置,达维特则巧妙地将谋杀现场变成悼念领袖的灵堂,将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马拉变成一座革命的“纪念碑”。
马拉之死 雅克·路易·达维特
马拉之死 爱德华·蒙克
病孩,爱德华·蒙克

  一百年后,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完成了《马拉之死》,向达维特的同名作品致敬。蒙克1863年出生于挪威,5岁时母亲因患肺结核去世,13岁的时候他深爱的姐姐也因肺病离世,而父亲却一直向孩子们灌输地狱的恐怖。蒙克本人也体弱多病,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童年的阴影,并始终饱受压抑、焦虑的困扰——这也深深影响了蒙克的绘画创作。最初,蒙克同那个时代的年轻美术爱好者一样,深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他的早期作品《病孩》就显示出印象派的影响。《病孩》的主角是他去世的姐姐索菲娅,他用这幅画表达了对姐姐的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但蒙克很快就与印象主义者们分道扬镳——追求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印象派艺术已无法满足蒙克自我表现的欲望,他很快在具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传统的北欧文学中找到了创作源泉,他也喜欢凡·高和罗特列克的艺术。因此,蒙克也被视为象征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呐喊》被普遍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象征主义作品。
  《呐喊》完成于1893年,画面表现了一个人站在大桥上惊声尖叫的样子,人的五官被简化,看起来好像一个骷髅。他的双手捂住耳朵,远处的风景仿佛融化在尖叫声中,画面的上方填满了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整个画面给人以焦虑不安的感觉。这是蒙克看到的真实情景:“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觉得极度疲倦,无精打采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火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
青春期 爱德华·蒙克
呐喊 爱德华·蒙克

  《呐喊》好像来自画家的一场梦魇,表现了世纪末的焦虑,也是19世纪人们孤独的写照。19世纪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经院哲学被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代替,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欧洲人与过去隔绝,也无法预见未来,世纪末的焦虑加重了这种孤独与压抑。1910年左右,蒙克作品中的梦魇逐渐退去,《马拉之死》成为他此时的代表作品。蒙克赋予了历史题材作品另类的解读:达维特以见证者的姿态强调马拉之死的纪念意义,画中的马拉如同古典雕塑一般庄重;蒙克却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他是与事件无关的目击证人——马拉赤身躺在床上,白色的床单被鲜血染红,女刺客并未逃走,也是赤裸着身体,面向观众而立。
  如果说古典主义画家擅长表现人性的美与崇高,那么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则从不吝啬揭示人性的丑陋,他们也对人类的痛苦、贫困以及焦虑有着深深的同情。蒙克的《青春期》创作于1895年,画中的少女好像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她睁大双眼,显得惶恐不安,少女身后的影子像个怪兽一样威胁着她。
其他文献
摘要:拟南芥HD-ZIP家族转录因子GLABRA2(GL2)是控制植物表皮毛、根毛分化和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深入研究GL2调控植物表皮细胞分化发育的分子机制,对GL2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其保守性较低的C端区域(597~776 aa)作为抗原区,构建了pET28a/GL2原核表达系统。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获得了融合蛋白rGL2597~776,分子量约为196 ku。利用
近年来全世界兴起了一股书“奢”风潮,图书馆、书店不再地处偏僻幽静的山头或小巷,作为唯文艺青年马首是瞻的藏书阁塔或是私家住宅的囊中之物,而是大刀阔斧地搬入城市商业中心,与奢侈品牌并列,成为城市中又一奢华的时尚地标。    亚洲最时尚的城市首尔也不例外,关注全球时尚资讯的读者应该都会知道,首尔有三家高颜值的别样图书馆—现代信用卡设计图书馆、现代信用卡音乐图书馆与现代信用卡旅行图书馆。或许你会惊讶,这三
9 月 20 日 周五 天气:晴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六(4)班 李彧卿  数学家族的一切快乐而安宁。小数点在数字间跳来跳去,百分号踏踏实实地跟着一串数字,分号看似肩上扛着分子,很累,实际上,分母还在扛着它和分子……数字们也各干各的,正数忙着找﹢号,负数看着跑得飞快的﹣号,只有一个数字在忙碌之中显得闷闷不乐,那就是0。  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不用慌慌张张地找 号,更不用气喘吁吁地追-号
2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开学倒计时,收心迫在眉睫。为了收心,我为自己制作了一份科目计划。  语文——我坚持做妈妈为我买的阅读理解题,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我的弱项就是阅读理解题。也要多读书,因为读书能使人明智。最后就是对背诵的古诗词学会巧妙运用。  数学——我坚持做单元测试卷,改掉粗心的毛病。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开学了,这个毛病改不掉,是要吃大亏的。
摘要:为探究特殊天气(降雪)情况下树干液流的变化规律,在半干旱的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于2011年在华北落叶松生长季中后期,监测提前到来的雨雪天气对树干液流的影响。在样地内采用热扩散探针监测4棵样树的液流速率,结果表明,晴天液流规律同降雪当日有明显差异,降雪带来的低温和低太阳辐射抑制了华北落叶松的蒸腾作用,降雪当日树干液流没有明显的高峰,在4棵样树中晴天液流日峰值(9月15日)是降雪当天日峰值4
鸿蒙初辟,天地始分,人们在安如磐石的大地之上休养生息,在高山峻岭之中筑巢而居,也拣用散落的石块打制琢磨成各种石钺、石斧、石刀、石杵等谋生工具,善莫大焉。石不能言,而无情物往往有大爱,甚至传说中女娲还拿五色石去补了缺漏的苍穹,使天地圆满如初。  山石厚重而不迁,人们一开始对其怀有崇敬之心,甚至将山水神格化。但随着物资的富足,见识的发扬,人们渐渐从静观自得的从容生活态度中体会到了山水的美感。《诗经》即
小千鸟  小千鸟找了一天的食物,连半只虫子也没找到。这时,它看见一只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裸露的牙缝里有很多小虫子,它想:如果我钻进鳄鱼的嘴里一定会被吃掉!但是好饿……小千鸟心一横,决定尝试一下!于是它慢慢地、轻轻地钻进鳄鱼嘴巴里……后来,小千鸟成了“鳄鱼饭店”的常客。  桃子秤砣  春风轻轻吹来,桃树浑身痒痒。桃花钻出来看,痒得笑红了脸。好心的蚂蚁排着队,给桃树抓痒,可越挠越痒,桃叶也忍不住钻出
一、案例教学概述    1.案例教学的渊源。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弟子的交谈。这种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过问题和提出问题。20世纪2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在美国
厨房里的“火山噴发”
异乡人:回乡的可能  可以说,1956年前后的越南与法国的殖民对话是个很出彩却少有人敢碰的题材,上一次这个话题获得巨大成功要追溯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在卡洛琳·古伊拉·阮的《西贡》中,可以读出某种与杜拉斯《情人》相呼应的镜像关系。  不同于杜拉斯,身为越南移民的女儿,古伊拉·阮创作的这部戏可以被归为“第二代剧作”,它本身并没有太着重于对殖民化的控诉,而是去检视尘封的往事,以及与流亡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