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客民会馆与地域认同

来源 :历史教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大量客民涌入贵州,为联络乡情和生存竞争所需,纷纷建立会馆,以加强“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客民的“土著化”,客民后裔没有祖辈强烈的乡土观念,会馆最初的功能渐趋失去,公馆开始走向地方,其与地方社会的联动更为密切.到了晚清民初,会馆逐渐转变为地方性机构.会馆的演变结果反映了客民从移民到定居的身份转变,再至新的地域认同的完成,可以说客民的土著化过程正是会馆逐渐式微的过程.
其他文献
近年出土墓志为认识党项拓跋(李)氏势力形成提供了珍贵资料.墓志显示唐朝边疆蕃政从羁縻府州向押蕃落使体制转型过程中,拓跋氏成员一方面进入节度使系统任职,另一方面由嗣子绍袭部落权力,形成双轨发展策略.担任定难军节度后,拓跋(李)氏调试自身政治传统和方镇政治运作实际,通过辟署、奏授等行政程序逐步掌握官员选任、迁转权,在使府、属州人事层面嵌入基于部落宗族的亲属网络.这种集权建设使忠于府主成为定难军地区的政治观念,形成以拓跋(李)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