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基于山西上党高地潞绸织造技艺的调查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化传承是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潞绸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实现活态传承的现实问题。从潞绸的传承实践来看,呈现出以山西上党高地为中心的原生地原生传承与原生地次生传承相互嵌套的模式,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潞绸产品的跌宕起伏演绎了一个地方性丝绸产品"发端—繁荣—低谷—振兴"的传承谱系,并且突破原生传承的地域和文化局限,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也培育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为上党高地潞绸的原生地次生传承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二是上党高地及周
其他文献
工时制度是劳动效率、劳动者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基于“适度性”的视角,对工作时间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劳资双方的博弈贯穿于工时制度演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一方,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新时代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劳动力市
期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双月刊)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设有“工会研究”“劳动关系研究”“职工队伍研究”“劳动法律研究”“专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
文化产业是对现代性的"好恶交织"。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与文化产业之间进行"逃离—回归"的往返循环,相应地产生"世俗—神圣—世俗"的转换体验。该过程可表示为文化产业的"神圣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苦难到辉煌的重要见证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也是中华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推进以及旅游开发的深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关的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旅游消费市场中。旅游产品作为现代化的衍生品,其商业化性质毋庸
关系主义范式的转向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新视角,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出发,侧重于对本质论、实在论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克服主体/客体、本质/现象简单二元划分以及静态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