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语文课外阅读在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掌握一些课外阅读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作用 方法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老师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影响成绩,所以明令禁止。不少学生觉得看课外书纯属是另一种形式的休闲,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补充作用。事实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力配合。我国许多文豪,如苏轼、韩愈、鲁迅、郭沫若等,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培养了许多才能,为他们后来的学业事业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如果只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不去接触课外读物,那么他们的知识面将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一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明白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究其原因,除了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较缺乏之外,知识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
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学生平时多去阅读课外书籍,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培养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同样,学生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人文素养。
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语文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课外阅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比老师在课堂上干瘪空洞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
二
当然,读书的能力不是几次阅读实践就能培养起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如何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乐读书的习惯呢?
(一)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兴趣。
在不少学生看来,读课外书即为看闲书,只是为了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以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仅此而已。这就需要老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看“闲书”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如武侠小说中对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言情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侦探小说中如何设置悬念,等等。连这些尚且不提倡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中都有这么多东西可学,更何况那些名著之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了。所以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读课外书也是在学习语文。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言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吸取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课外”二字之上。因此,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内教学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头。问题在于:中学语言都是应该高度重视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当务之急是指导学生会精读与泛读。
1.精读。“打基础必须学会精读”。所谓精读称“细读”,是一种理解性或充分解性的阅读,是其他所有阅读方式方法之基础;学会精读,掌握阅读本领才成为可能。
指导学生学习精读,一要指导他们自我培养细读精思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对读物的敏锐语感。二要指导他们把精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紧密结合起来。“阅读就是思维”,抓住思维品质,阅读与深究才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三要指导他们尽可能从读物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语言营养。四要指导他们在精读过程中学会圈、划、评、记等阅读本领,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学问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2.泛读。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对中学生来说,泛读也是一种最基础性的总结本领,只有具备这种本领,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才智。日本专家主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要想不落后于形势,就需要读更多的书。前苏联教育家研究发现:“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也少,那就会影响大脑的发展。”英国教育界强调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具备泛读能力的人,才可以说明有真正的阅读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进步,人才成长,有其内在规律,那就是:泛读、精读出智慧,文理渗透出人才,通才取胜。阅读领域过窄,易形成某种思维定势,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总之,泛读对于青少年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能等闲视之。
教师指导学生泛读,一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更要注意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读书。如果泛读指导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立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指出:“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也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也就越活跃。”“要提高难教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靠没完没了的反复抠教科书,做名目繁多的作业。而是靠教师组织他们认真地,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才能做到的。”因此广泛地阅读益智读物,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要教师示范、身教。要让学生觉察他们的教师就是“泛读的行家”。教师有泛读经验心得,才能讲在点子上,增加指导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三要坚持让学生从独立泛读实践中学会泛读。泛读跟精读一样,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智性和实践性活动,离开学生自身的泛读实践,其能是无从获得的。教师要指导,但不要让指导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泛读,绝不是漫不经心地“泛泛而读”。它是一种以广泛涉猎、吸收知识营养为目的的阅读方法或手段。泛读时,要求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善于抓重点、抓目的。如果思想不集中,随手翻翻,读后无所获得,这就不是泛读了。
指导泛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各式各样的文章、期刊、报纸、伟人或名家著作,不失时机地看新作品。这对学习非常有益。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泛读应有计划,并持之以恒,逐步积累,有得必录,并尽可能地把心得运用于实际。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新的思想。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需要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丰富自己各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语文生命才会有新鲜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研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作用 方法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老师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影响成绩,所以明令禁止。不少学生觉得看课外书纯属是另一种形式的休闲,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补充作用。事实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力配合。我国许多文豪,如苏轼、韩愈、鲁迅、郭沫若等,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培养了许多才能,为他们后来的学业事业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如果只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不去接触课外读物,那么他们的知识面将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一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明白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究其原因,除了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较缺乏之外,知识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
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学生平时多去阅读课外书籍,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培养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同样,学生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人文素养。
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语文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课外阅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比老师在课堂上干瘪空洞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
二
当然,读书的能力不是几次阅读实践就能培养起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如何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乐读书的习惯呢?
(一)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兴趣。
在不少学生看来,读课外书即为看闲书,只是为了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以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仅此而已。这就需要老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看“闲书”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如武侠小说中对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言情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侦探小说中如何设置悬念,等等。连这些尚且不提倡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中都有这么多东西可学,更何况那些名著之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了。所以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读课外书也是在学习语文。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言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吸取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课外”二字之上。因此,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内教学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头。问题在于:中学语言都是应该高度重视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当务之急是指导学生会精读与泛读。
1.精读。“打基础必须学会精读”。所谓精读称“细读”,是一种理解性或充分解性的阅读,是其他所有阅读方式方法之基础;学会精读,掌握阅读本领才成为可能。
指导学生学习精读,一要指导他们自我培养细读精思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对读物的敏锐语感。二要指导他们把精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紧密结合起来。“阅读就是思维”,抓住思维品质,阅读与深究才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三要指导他们尽可能从读物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语言营养。四要指导他们在精读过程中学会圈、划、评、记等阅读本领,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学问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2.泛读。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对中学生来说,泛读也是一种最基础性的总结本领,只有具备这种本领,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才智。日本专家主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要想不落后于形势,就需要读更多的书。前苏联教育家研究发现:“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也少,那就会影响大脑的发展。”英国教育界强调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具备泛读能力的人,才可以说明有真正的阅读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进步,人才成长,有其内在规律,那就是:泛读、精读出智慧,文理渗透出人才,通才取胜。阅读领域过窄,易形成某种思维定势,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总之,泛读对于青少年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能等闲视之。
教师指导学生泛读,一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更要注意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读书。如果泛读指导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立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指出:“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也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也就越活跃。”“要提高难教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靠没完没了的反复抠教科书,做名目繁多的作业。而是靠教师组织他们认真地,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才能做到的。”因此广泛地阅读益智读物,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要教师示范、身教。要让学生觉察他们的教师就是“泛读的行家”。教师有泛读经验心得,才能讲在点子上,增加指导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三要坚持让学生从独立泛读实践中学会泛读。泛读跟精读一样,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智性和实践性活动,离开学生自身的泛读实践,其能是无从获得的。教师要指导,但不要让指导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泛读,绝不是漫不经心地“泛泛而读”。它是一种以广泛涉猎、吸收知识营养为目的的阅读方法或手段。泛读时,要求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善于抓重点、抓目的。如果思想不集中,随手翻翻,读后无所获得,这就不是泛读了。
指导泛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各式各样的文章、期刊、报纸、伟人或名家著作,不失时机地看新作品。这对学习非常有益。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泛读应有计划,并持之以恒,逐步积累,有得必录,并尽可能地把心得运用于实际。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新的思想。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需要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丰富自己各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语文生命才会有新鲜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