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及临床分析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1616例,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比较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A组)与单灶组(B组)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内不同亚组相关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由2002年的8.33%(4/48)逐渐上升至2011年的30.38%(96/316).A组与B组相比有更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5.09% vs25.02%;P =0.000)和腺体外浸润率(20.95%vs 9.04%;P =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P<0.001),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4.05% vs 8.98%;P=0.000).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单灶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浸润;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无差别;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疾病的复发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发生于单侧,少数可累及对侧.我科采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但约20%~30%的患者无效和约35%的患者复发.其中部分患者行重复疗程治疗仍可取得疗效.本文就初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行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的治疗体会.方法 总结2007年8月-2011年3月施行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214例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成功率及远期通畅率.结果 214例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取鼻烟窝处头静脉—桡动脉侧侧吻合168例,腕关节近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46例,成功203例(94.8%),失败11例(5.2%),患肢
为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在甲亢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RIA法检测86例甲亢患者血清中β2-MG含量.结果发现86例甲亢者β2-MG含量增高,与正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
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部分MDS患者表现有明显的自身免疫现象.现就MDS中出现的免疫紊乱及其对MDS进展的影响以及自身免疫现象的发生机制作
目的 采用COX风险模型对154例胰腺癌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4月-2008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54例患者生存期为1~ 10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其中6、12、18、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8
伊马替尼通过选择性竞争结合abl酪氨酸蛋白激酶的ATP结合位点而有效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其他药物相比,伊马替尼能够使CML患者获得更高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和持久的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