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的“童趣”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比利时拉纳雕塑公园的“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中,湖北青年雕塑家李鹏程获得最高奖项。本次展览,中国有62位雕塑家123件雕塑作品,比利时85位雕塑家237件雕塑作品,共计360件入选参展,由比利时评委会评出了唯一一等奖——李鹏程的雕塑作品《横·竖·横》。展览受到媒体关注,受到比利时民众的欢迎,开启了两国文化的艺术窗口,架起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李鹏程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当我听到李鹏程获奖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李鹏程在我的眼中属敏感型雕塑家,是他们同龄人中的怪才。李鹏程出生在贫瘠的安徽乡村,由于家境贫寒,在他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悟了许多许多。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艺术梦想,他在美术院校打工求生求学。大学读书五年,学费和生活费要靠自己挣,时不时还要给家里一些补贴。大概没人知道,大学五年,他一直以教室为家,以模特台为床,与黄泥和各种废旧材料为伴。艺术的渴望、勤奋的铺垫,使他在求学期间练就了良好的绘画写实功底,1994年他入校第一年的自画像《当爱已成为往事》就使他小有名气。
  当你在环视李鹏程近几年的同类《横·竖·横》、《红领巾》、《蚂蚁童年》、《少年时代》和《寻找家园》等雕塑作品时,你可以感到李鹏程创作的雕塑作品虽怪异但能接受,他能抓住动态的瞬间,用模糊结构概念的表达方式凝聚心底流露的情感。这是一种心象,是创作者主观构织的一种非现实的形象。我丝毫也不怀疑它所产生的土壤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然而作者不是对生活简单地模拟或直观地表现,而是有意地把现实材料加以咀嚼、消化以至融入在脑中,然后以他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再造出来。当然,在物象表达与心象表达之间,还有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带,有许多艺术家正在这个区间耕耘。李鹏程的这些雕塑作品表明,他正试图跨出这个地带,并一步一步向心象表达的领域迈进。
  怀着开放的心灵去感受和接纳这个世界,是李鹏程的人生和艺术态度。品评《横竖横》作品,其间如丝如缕的悠长意味,是那么生动自然地由雕塑中表露出来,令人油然生起一种会心的亲切感和被人洞察的诧异感。《横竖横》创作之前,李鹏程前往贵州最贫困山区的一所小学,每天坐在教室后排,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比划。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的贫困,再现了他自己的童年,一种无言的冲击使他窒息、困惑,一种创作激情涌出,清晰的造型构图显现。稚嫩小脸在期盼希望,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小手在挥动,三个机械式摆动的造型,虽说是自然形态的小学生造型,但从美学意义上给人以中国式教育的心酸。李鹏程很了解这样的生活,经过科班训练后的他,又更有一种洞察力,以致其创作时总能保持一种临界的心理状态,就如同他生命中流动的血液与质料的对话,凸凹、起伏只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
  形式因素意蕴化的增进,根本地取决于雕塑家对质料特征和性能的把握,并最终使这一切与操作主体的生命状态有机契合。《横竖横》作品就外形来看,是我们最常见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它们只是它们自己。西方雕塑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后,雕塑语言有了大幅度拓展。随着抽象语言的运用,现代雕塑已经不限于使用诸如石膏、金属、大理石等材料,而是进入各种具有可造型性的材料,包括综合材料。在现代雕塑的创作中,材料本身的属性已成为构成作品造型、肌理乃至整体效果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趋向也就成为对雕塑充分发挥自身材质特征潜能的刺激和挑战。因为打通了材料性、工艺性的通道,细敏的生命情趣和微妙的感觉意象才能如此流畅地进入李鹏程的雕塑形式语言之中。在李鹏程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破碎而又完整、显露而又含蓄、具有神秘的新奇而又略带几分淡淡的忧伤中,有很大成分是出于雕塑材质本身以及特定技术处理所产生的魅力。
  形式意趣的民族化,是雕塑艺术全球化的生命活力所在。李鹏程雕塑作品的另一突出特色是磨灭不了的人生痕迹,儿时的田野飞奔、教室朗朗读书声、弱势群体的无助……如果说他在探索造型艺术意向的话,那么可以说,他今天的创作不仅加强了它,而且在作品上富有成效地体现着。历史与现实割舍不掉的联系,以及切入肌肤的当代文化体验,不断加强人们对文脉的关注和探索。在李鹏程的作品上,形式意趣的民族化不是在题材内容上因袭俗套,也不是在形式上做一般的矫饰文章,而是本着材料和工艺的规定性,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笔墨”、“飞白”等创造性地转换为雕塑自身的语言。就形式意趣民族化的探索而言,《横竖横》系列作品显示了雕塑家秉承乡土情趣、取向民间艺术的角度。在此,李鹏程同样实现了创造性的语言转换。他巧妙利用铜料的钢性和延展性,并借用综合材料飘逸衣质的柔软性和可塑性,最大程度地使用了民间雕塑的随意性和夸张感,合乎物性逻辑地开发出雕塑语言的表现潜能。由形式意趣上流露的民间艺术般的亲近和可爱,使《横竖横》系列雕塑作品看上去颖异而又亲切、陌生却又熟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李鹏程的雕塑作品,显示了纯化雕塑语言的多种维度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成果。李鹏程雕塑创作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感染力,使其艺术追求可能进入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境界。进一步说,李鹏程雕塑作品所展现的探索意向和角度,也为有志于现代雕塑探索和创造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
  
  《横·竖·横》欣赏
  文/朱尚熹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地获悉湖北美术学院李鹏程的《横·竖·横》在“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比利时里赫塔特市拉纳(Lana)雕塑公园 )荣获一等奖。通过对作品的认真观察和品赏,作品《横·竖·横》能得大奖应该在情理之中。我想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触及了正在深刻变化中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即“希望工程”。作品明显的当代性,让西方人了解和理解了正在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教育和儿童生活。作品传播和赞誉了“希望工程”的成就和影响力。
  二是作者的创作情感的真切。通过作品你会明显地感到作者那溢于言表的塑造和艺术刻画,将一个伟大的主题融进了一种阳光下的儿歌式的艺术意境之中,必然给国外的观众以刻骨铭心的感染力。
  三是作者对雕塑语言具备较强的驾驭能力。为了以情动人地描述中国农村儿童学习及生活,进而渲染其背后的伟大时代,作者为作品设计的雕塑语汇是极其贴切的:卡通式的造型,律动的人物姿态,综合材质的使用及对比,以及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刻画。





作品:横·竖·横

作品:横·竖·横





作品:横·竖·横

《红领巾》





《蚂蚁童年》局部

《蚂蚁童年》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进入新世纪之后,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也几乎成了所有文艺创作的主题,这就不得不回到中国的哲学范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汉司马迁讲“天人之际”,董仲舒说“天人相类”,宋张载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性的统一,但也承认“天与人有交胜之理”,不排斥天人分别的观点。千百年来,这个命题在不断地发展
期刊
It may be accidental for me to know Xu Hongfei. I just had a look in his studio for 20 minutes. In such a short tim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this artist going to business never forgets his dreams and
期刊
对于现代雕塑来讲,最重要的是关于雕塑的“自在性”(object)的认识。自从1870年开始,首先是诗歌和绘画,然后是雕塑、音乐和建筑,开始了艺术的“自在性”的觉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对艺术的这种属性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艺术作品已经成了能够自我完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以自己特有的秩序和法则、材料的自然属性,独立于它的作者和它的观众,甚至独立于我们的世界之外。  雕塑艺术的理念发生了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