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集管理与教学于一身,肩负着几十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和校领导、家长的期望。沉重的担子让班主任付出的不只是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办公室与教室之间每天数十趟走动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是八小时之外仍旧考虑班级管理工作,如何处理学生纷繁复杂事务,如何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学有所成所花的心思。所以,如何管理学生,协调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成为班主任头等大事。  【关键
期刊
面角是空间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空间图形的一个突出的量化指标,也是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以高频率的姿态出现在历届高考试题中。  高三同学在复习二面角时,往往对于二面角的平面角感到茫然,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是空间几何的难点之一,如何在变化多样的题型中抓住问题的实质呢?笔者将在教学中对二面角的思想方法总结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二面角可以看作一个半平面绕其边界(直线)旋转而成的图形,其大小是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唯有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积极主动,觉得学习充满趣味。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二英语;有效性  兴趣,作为引导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充分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兴趣教学法,达成愉快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成为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训练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有的学生甚至把它认为是自己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学困生把它看做难以逾越的鸿沟。经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有所见地,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 平时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泉源就是积累,就是素材。要想让学生“言中有物”重在日常的积累。  1、课内积累。身处农村的孩子,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转变。过去对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校园师生冲突不断,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在于,现在学生的特质:活泼过头、对知识不看重、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而一直被世人视为是“神”的教人读书及做人老师,不
期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在强调对三农进行财政的巨大支持之外,对于农机机构的补贴强度也在不断的增强。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是一条必经之路。农机与农业是独立存在,同时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这种关系也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得到了较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认识结构,尽可能使学生身心活动起来,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处于积极地接受新语言信息的状态中,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期刊
【摘要】习作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应巧用描写。在写人叙事的文章里,描写人物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入生,从而增强文章主题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性格特征来写,接受优秀作品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技巧用于自己的习作,学生由感悟到创新,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功效。  【关键词】塑造;人物;感悟;描写;创新  如何在习作中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应巧用描写。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与训练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科学。新颖的教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挖掘教材,不拘形式,激发兴趣  新改编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应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办手抄报”,手抄报内容丰富,学生在办手抄报时,可摘取名人名
期刊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学校免除了学杂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各所学校都有了电脑、电视等远程教育设备,部分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及实验器材。但是这些可喜的变化,远远不能掩饰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问题。  1、校点多而散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发展的难题。就拿我所在的金陵寺镇来讲,全镇完小和初小就共有二十余所,几乎村村都有小学,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农村人也只是一对夫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