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效果。方法 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1例。参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情感功能评分分别为(85.23±6.53)、(86.24±4.32)、(87.24±3.91)、(84.28±1.41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重型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编码分为观察组(1~33号)与对照组(34~66号),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
目的探讨马来酸麦角新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三者联用预防高危妊娠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高危妊娠产妇,根据分娩时预防产后出血治疗的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联合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产后2、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下降值;产后1、2 d宫底高度,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用药前、用药后0.5 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产
目的观察动态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病理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72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使用螺旋CT增强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动态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符合率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计算两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以病理为金标准,以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组诊断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88例妊娠早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 185例TgAb阴性孕妇作为对照组, 103例TgAb阳性孕妇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孕妇的检查指标及不良妊娠结局,分析GDM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孕妇的体质量指数(BMI)(27.35±0.54)kg/m2、年龄(28.65±1.24)岁、腹围(83.56±5.21)cm、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5.98±0.78)mmol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行不同容量小水囊的预后效果,为产科引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80例足月妊娠但宫颈成熟度不足需引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30 ml小水囊促宫颈成熟,观察组给予80 ml小水囊促宫颈成熟。比较两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效果、阴道分娩率、引产到临产时间、第一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窒息、脐带脱垂、产后出血)。结果观察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97.5%、阴道分娩率92.5%均高于对照组的80.0%、6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超声在卵巢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疑似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术前完成超声、DCE-MRI和CT检查,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三种检查方式的卵巢癌临床分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理诊断恶性48例,良性32例。DCE-MRI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93.75%、特异度90.63%、准确率92.50%和CT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87.50%、特异度84.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椎间孔注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椎间孔注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椎间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事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两组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观察组NRS评分分别为(3.93±1.20)、(3.50±1.07)、(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疾病特点,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优势。方法 80例疑似肋骨骨折胸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及肋骨骨折数量检出情况。结果 X线平片、多层螺旋CT扫描、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25%、96.25%、98.75%;多层螺旋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
目的观察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后结果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2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方案以及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ICCO监测相关指标,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院后72 h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目的观察电热风FS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60例纤维肌痛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药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热风FS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皮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部、腋部皮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腰部皮温(33.91±1.54)℃、腋部皮温(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