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历的岁时节气,是从几千年中国的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来的,已经融入广大农民耕耘劳作的日常经济生活之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立法决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民间仍然习惯过旧历新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在保留公历新年的同时,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全国例行放假。后国民政府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
为确保法令实施,国民政府命各报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传达贯彻外,还通过各省市社会局、教育局和公安局采取各种行政措施,如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邮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发贺年片、贺年电;工厂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者支付双薪等等。
但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民众心理和风俗习惯无法轻易扭转。于是一方面是政府严令,政府所属机关、学校团体对旧历新年有意冷漠,另一方面,民间过旧历新年之习俗及热闹场景,却丝毫没有因政府一纸禁令而减弱。
当年北京《晨报》对此曾有生动描述:“一般人民于阳历新年异常冷淡,对于阴历新年,则特别高兴。就北京一城而论,在阳历新年的时候,除各公共机关门口结几块彩牌,与停止办公几天外,社会上绝无甚么表示为新年点缀的,而在阴历新年时候,无论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趋于行乐一途,燃放爆竹彻宵不绝,比之阳历新年实在热闹百倍。”
《民国日报》于1931年2月18曰,即旧历之正月初二,刊发社论《昨天》,在历数了上海街头“锣鼓声、爆竹声,又到处显露着度岁的色彩了”。“一些私立学校依然放假数天”,“内地的学校更视国府明文为废纸”等事实后,明确指出:“废历系社会实际生活所形成……,想用命令和宣传力量,去革除废历,实系违背事实之奢望,决无立即实现之理。”这种“用命令的力量”革除旧历,“实系最大的错误”。1933年起,民间庆贺年节又复萌。到后来,除报纸不附印旧历和春节期间不停刊外,一切如故。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民愉快过年。
然而在1967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春节不再放假。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从此春节革命化十几年。直至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有针对性的群众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到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春节休假制度。
为确保法令实施,国民政府命各报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传达贯彻外,还通过各省市社会局、教育局和公安局采取各种行政措施,如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邮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发贺年片、贺年电;工厂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者支付双薪等等。
但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民众心理和风俗习惯无法轻易扭转。于是一方面是政府严令,政府所属机关、学校团体对旧历新年有意冷漠,另一方面,民间过旧历新年之习俗及热闹场景,却丝毫没有因政府一纸禁令而减弱。
当年北京《晨报》对此曾有生动描述:“一般人民于阳历新年异常冷淡,对于阴历新年,则特别高兴。就北京一城而论,在阳历新年的时候,除各公共机关门口结几块彩牌,与停止办公几天外,社会上绝无甚么表示为新年点缀的,而在阴历新年时候,无论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趋于行乐一途,燃放爆竹彻宵不绝,比之阳历新年实在热闹百倍。”
《民国日报》于1931年2月18曰,即旧历之正月初二,刊发社论《昨天》,在历数了上海街头“锣鼓声、爆竹声,又到处显露着度岁的色彩了”。“一些私立学校依然放假数天”,“内地的学校更视国府明文为废纸”等事实后,明确指出:“废历系社会实际生活所形成……,想用命令和宣传力量,去革除废历,实系违背事实之奢望,决无立即实现之理。”这种“用命令的力量”革除旧历,“实系最大的错误”。1933年起,民间庆贺年节又复萌。到后来,除报纸不附印旧历和春节期间不停刊外,一切如故。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民愉快过年。
然而在1967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春节不再放假。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从此春节革命化十几年。直至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有针对性的群众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到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春节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