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心灵与脚步的感知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邻世界自然遗产石林的弥勒县处于昆明与红河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围绕着休闲旅游城市的定位,以康体休闲、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为重点,弥勒县正逐步做强做大弥勒旅游品牌。2008年8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到弥勒县调研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弥勒县旅游产业建设步伐,把弥勒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锦屏山上的弥勒大佛笑口相迎,敞怀接纳四海宾朋;湖泉生态园碧水微波,诠释从古至今人们以水为尚的传承;云南红酒庄将天地之精华,浓缩成那醉人的一抹红。在吉祥之地——可邑,细细解读阿细文化,接受来自彝家的祝福,带走喜气和吉祥,领略弥勒独特的风采,不留一丝遗憾……
  
  闻弥勒传经
  
  弥勒城北有座锦屏山,山虽然并不高,但山形独特,钟灵毓秀,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像是一道巨大的屏风,呵护着美丽富饶的弥勒坝子,走近细看,则像一尊神工造化的弥勒大佛,结跏趺坐,护佑众生,在这与佛同名的弥勒县,俨然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弥勒佛山”。更巧的是,锦屏山上的弥勒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来为弥勒名胜之首。巍巍锦屏,悠悠古寺,县名、寺名与佛名均为弥勒,这世间惟一的奇妙异境集于一地,实属稀罕。其间的因果,也许是自然力与天意的使然吧。按佛法所云,诸事因缘而生,弥勒县之名源于弥勒部,弥勒寺之名本于弥勒佛,寺与县与佛同名之结合,因弥勒而弥勒,正应了一个“缘”字。
  


  缘起弥勒,漫步锦屏山,绿荫环抱,幽静宜人,1999级绵长的台阶从山门通向山顶,这条仰望通天的大道便是象征智慧的菩提大道,两旁种满了菩提树,这可是当初释迦牟尼成佛的见证,一万个人走在这条路上会有一万种感悟,我慢慢向上,感觉这如同一条人生长路,要到达一个目标,必须经历漫长过程,其间苦乐只有自己才能真切体会,台阶两旁层层的稻田不知已经历了多少个春种秋收,目送过多少人拾级而上走进弥勒寺。寺内有清悠的木鱼声和淡淡的檀香味,从听觉和嗅觉来感受青山古寺的幽静。寺后的钟楼和鼓楼巍然而立,在暮鼓晨钟声里悟出真谛的不只是游人,还有放生池中五色的小鱼,和菩提林中互打禅机的小鸟。大雄宝殿内诵经声悠悠,仿佛在讲述两侧壁画上佛国净土中的故事……脚下的台阶却还没有走完,高处的高处还藏有什么玄机?
  玄机在走上1999级天阶后解开,19.99米高的金色大佛笑容满面地坐在山巅,笑纳众生,从任何一个角度仰望弥勒大佛,都能感到那笑意深远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微笑,在莲座下站立片刻,如同闻弥勒传经而游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无须拈花,也可会心微笑了。霎时间,头顶的高天流云,四围的延绵青山都似乎融入胸中,成为一体;心中的贪嗔痴也如一道清风散在这锦屏山巅,莲花座畔。
  游目四顾,山下是城,城外又是远山,远山之后也许又是另一个城,另一片山……人生的繁复、尘世的喧嚣,在此时都显得如此淡远,在锦屏山巅,我得到的是冰心一片。
  在弥勒,忘却烦恼,会心微笑,只需登上一座山!
  
  湖泉 涤净心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中国古人认为水是高尚品格的象征,诸多古典建筑也以水为要素,用以再现自然。水的品格及特征,使古代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追求,所以有了弥勒湖泉生态园的诞生。
  整个湖泉,犹如一座建在水上的现代休闲园林,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水的灵秀之气。脱了鞋随意走在细沙上,让微风轻抚素面,让湖水轻抚脚面,都是人与大自然母亲最初的亲昵回忆。沿着湖边漫步,左边绿草如茵,碧树青青,花香阵阵袭来,右边湖水似镜、鹭鸶轻飞、远处一排排椰树随风摇曳。田野里嫩绿色的秧苗映衬着村庄里错落有致的农舍,炊烟徐徐,好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水托起了云水间饮食区和住宿区,吃住时仿佛就置身水域,美酒佳肴在前,依着古朴的木栏,望着四面映绿的水面——远眺,远山空濛,荷叶青青,绿树葱茏,炊烟袅袅,千姿万态的石山,随风飘舞的芦苇丛近看,潭水清澈纯净,微波荡漾,应着条条木纹,透出些许禅机,也许就在朵颐间悟出了点什么…若是要与水融为一体,于是SPA便适时地开始了,让温热的水流遍周身,舒展身心,任思绪轻舞飞扬;松弛经络,让百骸随波逐流。让水与心灵相融,若喜动,坐在飞瀑池中感知溪流的脉络,抓住每一滴飞溅的水花,将每一圈涟漪收进心怀;若喜静,卧在绿树环绕的半山池,仰望白云飞在枝叶的间隙,静听鸟儿在林中的呢喃……身体泡在水中,涤净的却是心灵,动与静中,纯净的水净化了身心。
  入夜,凭水露台边一把藤椅,一壶清茶,坐看气象万千——远空碎星点点,四围轻风徐徐,花香阵阵远处的城市在夜幕下灯火璀璨,红尘滚滚;眼前的这一片水依旧利万物而无所争,清澈纯净,如明镜般照亮每个游人的心。也正因这一片净水,湖泉让居之者忘老,让寓之者忘归,让游之者忘倦这一片净水,让我们得以媲美先贤,在现代园林中卧石听泉声,寄情于山水。
  在弥勒,远离纷扰红尘,涤净疲累心绪,只需依偎一片水!
  
  与酒神的刹那邂逅
  
  大地与水馈赠人类的另一个礼物便是酒,葡萄酒的出现可能远远早于我们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大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黑海与里海间的外高加索区,人们就已经开始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制。当然,实际的起源年代也许更古远,古时人类采摘的野生葡萄就有可能被意外地酿成葡萄酒。如今,人类已告别洪荒年代,葡萄酒的香味也飘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弥勒拥有全世界离太阳最近的葡萄山谷和最早熟的葡萄园,云南红酒庄将把所有人从这片神所钟爱的土地上带到人间天堂。红酒女神就在酒庄的门口指引着人们寻找红色醇香,一个个高大的发酵罐群像是古罗马的士兵在列队欢迎,走进云南红酒文化馆,各个年份的一系列珍品红酒陈列眼前,这些都是山下那片葡萄园中多年来吸取天地灵气后的精华。依着栏杆,青山绿水在空气中散发这大自然的香味,手里抬着一杯原汁原味的葡萄汁,一种与鲜亮葡萄执手相连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与葡萄更亲密接触前的序曲。
  


  走进深藏地下数米的酒窖,如同进入了中世纪欧洲的城堡中,巨石守护的不只是二千多只身价不菲的橡木酒桶,还有无数晶莹葡萄酿制而成的快乐之源、生命之水。酒窑的酒吧带有法国式的浪漫,弥漫着的是香,摄魂的香,渲染着的是红,醉人的红,当开启橡木酒塞的瞬间,也许被密封了千年的香魔便已四溢而出,天地经年的精华等待着你去观色、闻香和尝味——举杯齐眉,朦胧灯光下享受酒红带来的视觉冲击,潜入视线的一抹红色,萃集了神灵万载的恩宠,逾越一切阻隔在心里留下永恒的记忆。轻摇酒杯,让醇香慢慢散发,回味绵长,当视觉与嗅觉接受过洗礼之后,与葡萄酒最最亲密的接触已水到渠成,清凉入口,慢慢“咀嚼”,口鼻间清晰地感觉到那一份守候千年的醇香,包含鲜活的生命原汁,延绵着悠悠的风情,这一刹那间,我与酒神邂逅!
  神只留下了浮光掠影,从前我愿一切美好永存,而此刻顿悟,瞬间的拥有才最难求,一 杯红酒后已是扁舟飘过万重山,了无遗憾。缓缓闭上双眼,静心聆听来自天籁的回音,空气中弥漫着香气,流动着喜悦,原来巴克斯的狂欢从罗马时代便没有停歇过,微醺的醉态,游离在暖红的灯光下,在时光里漫步,此步还在尘世,彼步已踏入伊甸园……在弥勒红酒庄,从远古到中世纪,从罗马到法国,我与酒神刹那邂逅,心醉神逸
  在弥勒,切换时空,将瞬间永恒铭记,只需品一杯红酒!
  
  同阿细一起舞动吉祥
  
  离开繁华,走近深山,去寻找一些原汁原味的风情,弹石路光滑得发亮,两旁站满了核桃树,站得更高的是小山上的烽火台,每天,可邑人都用这个沿袭已久的方式向不远处的村子传递信息,“朋友未了有好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号鼓声响彻山谷后,我们成为了这里的朋友,在石头砌成的寨门前,跨过火塘,让火的光明带走我身上的鬼怪,喝下祝福酒,接受主人的真挚热情,这里便是吉祥之地——可邑。这里是彝族阿细支系的世居之地,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至今都保留着原生态的阿细文化传统,是民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和彝族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泛的地方。
  


  剥着核桃,随意走在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路,领略可邑悠久的民族文化,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画有讲述彝族文化的图画,简单的笔画和色调,讲述着阿细人的历史、传说和习俗,透露着生活在墙后面人们的深厚文化底蕴。远处一个十字架吸引了我的眼球,这竟是个天主教教堂,外观看上去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寺庙,听老人讲讲从前的传教故事,感触一下阿细人最宽广的心怀,教堂前面新建的舞台和斗牛场,每到节日,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每年农历四月初的密枝节是这里一个隆重的节日,可邑的阿细人都要参与神圣的祭龙,并在节日中尽情地狂欢、跳月。
  跳月,便是跳响世界各地的阿细跳月,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自在世上活”等谚语。酒饭后,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已经燃起,身着盛装的姑娘小伙纷纷起舞,的确,在感染力如此之强的舞蹈带动下,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与彝家汉子对饮的包谷酒也在我胸中燃起一把火,纵身跳到人群中一同舞动,随着铮铮作响的大三弦与阿细朋友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快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从一开始的手脚不听使唤,到三圈后的逐渐踏上节奏,最后终于能在舞蹈中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我想谁也看不出我在人群中有什么不搭调了。正想询问“跳月”之意,不经意抬头,明月在天,当下释然。
  在吉祥之地,伴着朗朗明月和熊熊篝火,随着醇香的苞谷酒和盛装的彝家少男少女,加入简单易学、豪迈欢快的阿细跳月,舞动起久已失去的激情,在跳动间收获轻松和喜悦,得到祝福和吉祥!
  在弥勒,解读风情、重获激情,只需跳一支舞!
其他文献
六十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二战不仅检验了越野车令人信服的性能,而且也赋予了越野车巨大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播下了“越野车崇拜”的文化火种。尽管二战结束后,越野车开始分成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继续为军用,另一种则发展为民用。但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越野车的本质特色并没有因战争结束而丢弃,那就是越野车的通过能力和征服险恶环境的能力。岁月流逝,日新月异,越野在新的时代以它不变的特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
期刊
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石林,撒尼人以勤劳、勇敢、热情著称,两千多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与石林共生共息,创造出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阿诗玛”不仅代表石林的形象,也代表了云南省旅游的形象。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据此改编成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享誉海内外;撒
期刊
从墨江出发,越过北回归线,驾车沿着昆曼大通道在崇山峻岭飞驰,前面就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宁洱古城,它像一卷蔼然清馨的古书在森林深处等候我去阅读。更远的前方,还有掩映在绿海中的天然大氧吧普洱市,鸟语花香蝴蝶翩跹,大地上,人们在春光里采摘春茶,一山一水,村村寨寨,都散发着迷人的春天的气息。我心中去采春茶、喝新茶的愿望变得非常强烈。  进入宁洱境内不久,从山上望下去,下面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马古
期刊
云南旅游名镇系列报道之一      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段路程,每一片丛林,都是那样地充满了浓丽的热带风光,都足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妙风景画面。    说起勐罕,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但说起橄榄坝,几十年前就已经名扬中外,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张名片。有一句话说:“谁要是没有到过橄榄坝,谁就等于没有看到真正的西双版纳。”而另一句话说:“不到西双版纳就不算到过云南。”是的,人在云之南,橄榄坝便是我们梦中向
期刊
苍翠的芒玉峡谷在县城的西北方,属于那座被金庸赋予了侠气和神秘的无量山系,把汽车留在路边,不让金属和废气进入到这片洁净的领域,我们决定用双脚走回到久违的自然中。远处的小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上方飘渺的白烟分不清是雾气还是炊烟,不时有鸡妈妈鸭爸爸带着子女在路旁草丛中出没,放心地寻找食物。芒玉峡谷如一个“V”字,欲览其全貌,须得由一边下到谷底再爬上来,我们选择了上爬路段相对较短的路线开始进入峡谷。走到山
期刊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这种颜色是大地用亿万年的时间,历史用千百年的时间,人们用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染成的。紫禁城的金色代表了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而青瓦白墙绿水讲述着江南水乡的淡定,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总喜欢去寻找这座城市的颜色,五彩斑斓的背后就是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一座没有颜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因为她没有历史,没有创造,也没有灵性。    蒙自,这座曾经的边陲小城,这座正在崛起的红河州新州府,
期刊
来自各国的双胞胎云集到双胞之家,展示双胞胎的魅力。上千对双胞胎们集体亮相,来自世界各国、肤色各异的双胞胎们共同走在北回归线上,彰显着墨江人口中阴阳线的神秘;在广场与欢乐的民众一同抹黑脸庞——加入哈尼族人永远的祝福“摸你黑”狂欢活动。    太阳是生命的摇篮,它孕育出了地球生命的奇迹,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宇宙的神秘与生命的神奇在延续……  北回归线把墨江县分为南北两半,让它成为北回归线上最美的绿洲,在
期刊
北回归线上的蒙自四季长绿,在绿色中寻觅希望的田野,满山满坡的是甜石榴、大枇杷、小红枣和茶园,在绿色中漫步,在绿色中休闲,在绿色中品尝美食,在绿色中发现人们充满希望的笑脸。      石榴熟了    “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晋人潘岳在《安石榴赋》中写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石榴原产伊朗,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引种回国,700多年前,又传入蒙自种植。蒙自被
期刊
云南旅游名镇系列报道之二  许多年以前,还没有昆明的时候就有了官漉许多年以后,昆明在岁月中变换了几番模样,但官渡却依旧保持着千百年来的矜持。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沧海桑田后我们寻找着变迁的痕迹,于是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我们发现了官渡古镇,在巫家坝机场飞机的轰鸣中我们找到了宝象河堤岸上奔跑的小马车,从130米高的世纪城观景塔上凝望着那片被城市聚集群包围的古老建筑,4000多年的时光流逝在眼前,改变了吗?
期刊
越野,又见勇者    日子如书般一页页翻过,快得连博尔特都追不上,记忆中2008年的景谷雨林越野赛仿佛就在昨天才发生,转眼间却又驶上了前往景谷的昆曼大通道,这条南北大动脉已全然是一条国际大通道!一队队跨国车队熙来攘往,有从四川成都前往泰国曼谷的自驾游车队,也有贴着看不懂的文字向昆明方向疾驰的清一色丰田车队。我们也是南来北往的一份子。从宁洱离开昆曼通道主干线,曾经辉煌的茶马古道就在公路不远处的山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