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变异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局解教学中发现的大隐静脉变异情况,查阅文献并总结在股外侧浅静脉汇合端造成的大隐静脉变异。应用1980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关于股外侧浅静脉变异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大隐静脉及属支变异较为常见,本文就大隐静脉变异及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国内研究进展做一阐述。关键词:大隐静脉;静脉瓣;变异;进展
  ABSTRAAAbstract:
  本文是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发现有1具成年男性标本存在下肢大隐静脉的变异,由此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有研究者报道过许多大隐静脉变异的情况,结合临床常见的大隐静脉剥脱术为本文研究进展的撰写提供参考。
  1  大隐静脉概述
  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为起点,由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2],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为隐股点。其有5条属支,分别为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这些属支最后汇入大隐静脉。临床手术中,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避免它的再次复发。9-10对静脉瓣分布在大隐静脉的长腔中,两张瓣膜相对排列,呈袋状,其形态保证了血液回流。但是由于一些患者有深静脉回流受阻的症状,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深静脉血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
  2  大隐静脉瓣膜
  静脉瓣多分布于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内部,并靠近静脉主要分支的远心侧,它的正常工作保证了人体血液的回流。同时下肢静脉瓣的数量和位置是因人而异的,但相似的是,瓣膜多存在于在静脉分支汇合处的远心端。最恒定的瓣膜位于股深和股浅静脉在会合前,各有一对瓣膜;股浅静脉的第二对瓣膜多位于第一对瓣膜下方约10cm处;股总静脉内多为一对,位于股总静脉的近心端;腘静脉内多有2对瓣膜[4]。 其他静脉瓣膜就各有所不同。静脉瓣膜是由静脉内膜的皱襞形成,每个瓣叶有游离缘和附着缘,双瓣型的瓣膜通常是对称分布。在双瓣型中,两个瓣的交汇处就是游离缘和附着缘的交界处。研究者通过体外力学测试,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最强,可承受350~420mmHg逆向压力。在浅静脉系统中,以隐股静脉瓣膜(大隐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前的一对瓣膜)最强,但仅为180~250mmHg,其下方的瓣膜较弱。瓣膜依附于静脉壁上,在正常工作时血液回流向心,静脉血流通顺畅。当站立或行走时导致静脉压力升高,冲击逆向流动地血液,两瓣叶就会张开,游离缘迅速收拢,阻止血液逆向流动,这时的静脉窦发生竹节样改变。不同于心脏瓣膜的单一流向,下肢静脉的活动有多种方式。大隐静脉瓣膜的单向开放,可以阻止小腿肌肉在舒张时的血液倒流,保障人体在直立状态下的血液回流。
  2.1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
  臨床上使用大隐静脉功能试验来检测其功能是否正常的方法。单向开放的特点是其功能检测的原理,若静脉瓣功能不全时,采用静脉排空后站立,此时的静脉会快速充盈,静脉会迅速充盈。这是由于静脉瓣失去阻止倒流的作用,重力情况下引起的静脉曲张。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疾病特征,也说明了此瓣膜在保证静脉血液正常回流中的作用。
  3  大隐静脉临床变异
  3.1  大隐静脉解剖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称中,解剖对象是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在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中,发现旋髂浅静脉绕过股动脉后方汇入股静脉的变异,即大隐静脉在此标本中只有4条属支,依次为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以髂前上棘为起始点,从腹股沟韧带由下方向内穿过,越过隐静脉裂孔经股动脉后方,在股静脉的斜向后方注入为0.4 cm,距腹股沟韧带3.5cm。
  还有研究者在解剖中发现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汇入大隐静脉的形式有所不同,比如分支数目和位置的变异。
  3.2  大隐静脉瓣解剖
  大隐静脉曲张( great saphenous vein varicosity,GSVV)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常见方式。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造成的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或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静脉瓣不全的其他表现包括下肢表皮瘙痒抓痕、湿疹等。如果术前医生对患者静脉的解剖变异位置不清楚,则容易造成因大隐静脉变异引发的属支残留,术后效果不佳。
  4  展望
  本文希望在临床研究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下肢静脉解剖变异,其对确诊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下肢静脉检查一般采用超声,临床医生应多层面、多范围地向大隐静脉节段筛查,减少疾病因解剖变异造成的病灶遗漏。
  由于本文在查阅文献时只用到中国知网数据资料,存在一定局限性,下一步将对大隐静脉的变异类型和特征进行整理归纳。
  参考文献:
  [1]郑威楠,李山泉,姚建勇.大隐静脉变异1例[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09,1.
  谭新萌.小隐静脉主干注入大隐静脉根部一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4,23-25.
  [3]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左大隐静脉5条属支都发生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6):707-708.
  [4]张世斌; 刘展.无属支大隐静脉变异1例[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5.11.13-16.
  [5]杨飏,舒庆,李仙仙等.双侧大隐静脉变异一例报告[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2,02,32-3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约束背心衣在监护室综合征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以2018 年 1~12月在我院ICU住院并发监护室综合征究对象,且满足住院患者身体约束使用指征的16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约束背心进行约束,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观察组使用约束胸肩部的约束带或约束单,对两组研究对象约束的有效性及约束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约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在PICC置管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的具体效果和实际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行PICC置管术患者63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贵要静脉穿刺。分析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PICC置管术中具体效果。 结果:对63例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PICC置管术,所有研究对象全部置管成功,平均穿刺成功置管时间(15.29±6.37)min。1次成功
期刊
摘要:目的 对软式内镜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方法 以2018年1月为界限,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还未实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收集胃镜45件、肠镜41件。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已经实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收集胃镜41件、肠镜45件。对比了上述二个时间段的消毒灭菌效果。结果 实施技术规范前消化内镜消毒灭菌不合格数量较多,实施技术规范后消化内镜消毒
期刊
摘要:太赫兹波检测技术是位于现代科学前沿的新技术,因其电磁波频率位于红外和微波中段,该频段包含了很多生物大分子的振动和信息应答的波段,所以太赫兹拥有区别与其他电磁波的独特性质,例如低能性、瞬态性、相干性、宽带性等,这些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到军事、通讯、生物医疗等领域。在生物学领域,太赫兹波通过对分子构造重新排列其结晶结构,来促使生物体发生变性,所以又将太赫兹波称为“物质变性光线”或“生命光线”。研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现阶段我国药店在开展中药饮片制剂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状和改进对策。方法:针对药店日常经营过程中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展开梳理分析,并制定和运用针对性的工作改进对策。结果:药店中药饮片制剂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展示在采购验收问题、储存管理问题,以及炮制调剂问题三个具体方面。结论:药店中药饮片制剂质量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复杂多样的具体问题,需要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检测血糖过程中分别采用便携式血糖仪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的结果差异。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分别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便携式血糖仪开展血糖检测。结果 血糖仪以及生化仪两种检测方式对血糖值的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开展检测过程中,运用便携式血糖仪能够获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中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应用价值及体会。方法: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9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检出率最高82.57%(379/459),其次为胃息肉12.20%(56/459),十二指肠球炎10.24%(47/459)。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最高31.81%(146/459),其次为慢性结直肠炎19.83%(91
期刊
摘要: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上臂植入式输液港与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是对上臂植入式输液港与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的置港时间、维护时间及患者舒适度进行记录和研究。结果显示,上臂植入式输液港在置港时间和维护时间上均较短,而患者体验的舒适度也更高。得到的结论是,采用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患者感受,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上臂植入式;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8年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加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 -12月院内收集的13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0例ADR,46-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42例,32.31%);静脉注射ADR发生率最高(81例,56.25%);抗菌药与中成药比重最大,分别占24.03%和16.23%;发生ADR涉及的系统中皮肤及附件占比最大(60例,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3月—2017年6月来该院口腔保健门诊预防龋齿的儿童1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实行口腔综合保健,对照组予以常规龋齿预防方式,比对2组龋齿预防情况。结果:经口腔保健后,研究组在每日刷牙次数、正确刷牙比例、牙齿保健知识掌握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龋齿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在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