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探索与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动作轻情感”等弊端。以辽南高跷秧歌舞教学为例,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既要吸收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发挥教师的特长,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深入生活、运用多媒体、教科研一体化等方式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辽南高跷秧歌;教学法;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 J722.2-4;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5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对各类艺术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在此情况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深化、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教学法的长处与缺陷
  在谈论任何教学法之前,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对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是缺乏历史观、发展观的表现。正视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延续下去;改进和修正其缺陷,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
  传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教学,一般是口传心授,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讲理论,学生在下面用心倾听。这种方式被很多人称为“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反对者说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这种教学法几乎被批得一无是处。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客观评价一下这种教学法,其也是有长处的。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那么在实践中,也很难用精准的舞蹈语言指导学生的舞蹈动作;反之,学生如果缺乏理论知识,那么其对所学舞蹈的理解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动作形式,而不能深刻理解舞蹈内涵,也就无法用肢体语言来展现舞蹈的精神特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也被很多教师所推崇的传统教学法——实践法,这一教学法过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是没错,但如果一切都只依靠实践,那么人类的知识就不需要积累和传承,只需要重复实践就可以了。有些教师也认为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过分强调技巧训练。结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对教师的动作一知半解,一旦让他们谈自己对舞蹈的见解,他们就不知所云了。
  因此,对待传统教学法,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过分强调理论或者实践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教学法的创新,需要我们既吸收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又要顺应时代发展,使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相长。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理论要通史与专史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既要有通史类的讲述,这样有利于学生梳理舞蹈的发展历史,把握中国舞蹈的整体特征;也要有专史的讲述,这能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深入的认识,进而深入挖掘探索自己所学习和喜爱的民族民间舞蹈。
  以东北秧歌中的高跷秧歌舞教学为例,我们要让学生了解高跷秧歌的发展历史,了解其源流与演变,还要了解其基本特征。高跷秧歌属于汉族民间歌舞之一,一说由地秧歌(徒步在地上歌舞)发展演变而来,源于古代百戏中的技艺性表演。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出现于传统庙会活动,或年节、节庆、农闲消遣等民间民俗活动中。唐朝以前称为长跷伎,宋代称为踩跷,清朝以后称作高跷。高跷秧歌是相对于地秧歌而言的,需双腿绑缚木跷,双足踏于木跷上起舞。根据表演角色要求,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这是秧歌的通史。
  我们再看辽南秧歌的专史。清后期,秧歌开始在辽南地区盛行。高跷秧歌在河北、山东的小鼓高跷、地秧歌的基础上,借鉴传统戏曲的某些因素,逐渐形成歌、舞、戏、杂技相结合的成熟的辽南高跷形态。其主要特征是辽南高跷的扭突出了腰的主导作用,踩跷形成抬短落长的风格技法,具有“稳中浪、浪中美、美中跷,俏中哏”的审美特色。逗哏是辽南高跷艺术的核心。相是辽南高跷的精髓。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场、小场等。
  有了高跷的基本理论为起点,我们再理解或者把握辽南秧歌的历史与特征也就不是很难了,而且通过比较,对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问题不是出现在教学内容上,而是出现在教学方式上,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要“共性”与“个性”共存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过分强调某种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结果厚此薄彼,误导了学生。其实,无論是何种艺术样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舞蹈也是如此,在其产生之后,它也在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改变,从而在各民族、各地域之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每个民族的舞蹈在定型后,也不是完全排斥其他的舞蹈内容及形式的,而是在保留自己的核心与独有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舞蹈的精髓,从而使自己的舞蹈样式与内容更加丰富。
  我们以辽南高跷为例。复州高跷属汉族民间舞蹈秧歌,因以复州城为活动中心而得名。复州高跷在保持辽南高跷特点的基础上,柔中有刚,展现出独特的“稳中浪”;基本扭法是走拖步、趟地式;风格特色主要表现有“稳、浪、俏、逗、唱、高、拖、戏扮妆”;场面火暴、舞蹈热烈、表演细腻、扮相丰富。流传于长海县小长山、广鹿等地的戏出子秧歌特点是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用舞唱把人物迎上送下,用唱把秧歌推向高潮;有时舞唱结合,以唱为主,艺谚“扭是带子,唱是腰,捆条带子好看又‘苗条’”,可概括其特点。[1]这些都说明辽南高跷在具备自己的地方特色之外,与其他地区的高跷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要“情感”与“动作”兼顾
  每一種艺术样式的核心都是“情感”,舞蹈动作是情感的载体与外化手段,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也不例外。《毛诗序·诗经·关雎》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以辽南高跷为例,复州高跷深受鲁、冀、豫等地民俗民风影响,鲜明反映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大连地区的人文风貌,以及当地老百姓朴实豁达、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这种性格决定了复州高跷秧歌舞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拖、摆、晃,一闪动、一步一屈像松挺,动如风,立如钟。跷高可达一尺七八”。根据所扮人物特点,分别有“抖扇架”、“舞水袖”、“整冠”、“甩髯口”、“舞大刀花”、“亮相”、“下武场”、“脚柱”、“前后翻滚”等动作,场面火暴、舞蹈热烈、表演细腻、扮相丰富。[3]因此,舞蹈教师不仅要注重舞蹈的动作规范和多变舞姿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去抒发舞蹈的“情”,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精神融会贯通,将自己对舞蹈的理解与体验通过身体动作完美体现出来,从而使舞蹈动作更优美,更富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更能打动人心。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一)走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所属的民族生活
  中国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间,有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艺术风格,反映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如要想掌握辽南秧歌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辽南大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门艺术”的氛围。如辽南高跷的形成和发展和辽南地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年节、庙会时不论城乡,大家都集资出会,既为求神保佑故土新居两地平安,也为聚集在一起共同娱乐,增进团结。于是辽南高跷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脱颖而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消化理解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更为轻松,而且很可能会激发出许多新的想法,进而对未来研究和创造舞蹈有极大的帮助。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教师在讲到某一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文字背后更多的内容,小到一个舞蹈动作的剖析,知道动作形态源于何处,从何而来;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把握动作的情感依据和脉络,了解这个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可以产学研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也呈现出只有与市场接轨才能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必须积极将教学成果融入市场,形成民族民间舞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师不仅要着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艺术人才,还要重视舞蹈的研究与创编,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研究和发掘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民间舞的教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简明大连辞典》编委会编.简明大连辞典[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5.
  [2] 张少康,卢永璘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秦岭主编.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导致大学生挫折感的根源有两部分:客观方面指个体因素以外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阻碍和干扰,致使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即挫折事件;主观方面指由于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沮丧、失意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反应,即心理挫折。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抗挫能力较弱的现象,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对挫折心理的认识,分析挫折心理的来源、
期刊
[摘 要]环境过程模拟是应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环境系统的理论或实体模型,开展环境评价、预测和预警,制定环境规划和污染控制方案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结合环境工程行业现行的执业资格制度,在环境工程师和环评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引入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工程素质与评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执业资格 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 环境过程模拟 工程素质  [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党员代表着学生群体的先进力量,具有较强的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党员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为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带来正能量。但大学生党员对自身作为一名党员的自我意识较弱,在入党动机上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服务意识不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党员的综合评价高于学生自身评价。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
期刊
[摘 要]如何使新生对学科导论课程感兴趣,同时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新生的特点,采用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遴选教学效果好同时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主讲教授,让新生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与专业,增加专业兴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了解大学的精神、大学任务、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掌握机械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思维方式和
期刊
[摘 要]工科院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根据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的实施运行,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校企联合,注重工程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重基础、懂行业、重实践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环境工程 试点专业 培养模式 工程实践 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简述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现状及需求,同时阐述了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并从数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体会和做法,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数控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技能 数控技术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46-02  一、当前
期刊
[摘 要]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工作的特点,对集散控制系统组态与应用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和实践,这些措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期刊
[摘 要]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放式、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不动产学院产业专业特色,探索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5-3437
期刊
[摘 要]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对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课、公共素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对所学课程的实用性、深广度以及实践教学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课、地方特色课等课程设置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为此,提出了从优化专业课程设
期刊
[摘 要]“人文关怀”现今已经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但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四个缺陷”。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尚有较为脆弱和不成熟的一面,而传统的系科管理缺乏人文关怀,通过在具体管理环节中对“四关”和“自管”的践行,佐证了“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管理策略的可信与可行。  [关键词]人文关怀 四关 自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