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教学数学,我发现学生的计算很容易错,于是,近几年来,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发现: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计算时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枯燥无味——造成兴趣淡薄
  有些学生对计算题感到枯燥无味,没兴趣,因此在计算时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算法,题目未看清就动笔,做完不检查,从而造成了计算失误。特别是对概念、法则感到枯燥无味从而记忆不牢,而概念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造成记忆不牢,就常会产生计算错误。如学生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而学生往往把几个“0”忘写了。又如“退位减”,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这一位时又忘记已退“1”;同样,做加法又忘记了进位。
  二、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
  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遇到一些重要的考试,由于老师和家长以及自己给予的压力,他们也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紧张能造成错误,而粗心大意更能出错。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而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如“13.25”写成“13.52”、把“÷”看成“+”。
  三、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
  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计算中往往受其影响而形成心理障碍。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后练习3.27-1.25+1.7时,少数学生受其影响会这样算:3.27-1.25+1.7=3.27-(1.25+1.75)=3.27-3=0.27,这就造成了错误。在计算时注意力也很关键,一旦注意失调就会造成表象模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计算错误,就是由于学生注意分配不科学造成表象模糊而导致的。如计算7……÷7……时,由于学生只注意到“÷”号前后都是“7……”,这样就认为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因而忽略了运算顺序,出现了错误。
  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我们认为应该做到:
  1、千变万化——强化首次感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不受前面知识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又因为计算与算法理解有密切关系,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算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式题计算时,更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在这同时要按部就班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在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查:每算一题及时自觉检查一下,看一下计算方法是否合理、数据和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和小数点是否抄漏、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2、持之以恒——加强口算、熟记常用的数据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而且计算是环环相扣的,例如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口算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尤其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经常会遇到。如果学生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较差,就会影响到乘法的计算。因此,无论是哪个年级都必须按本年级的要求,经常严格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又对又快的程度。
  3、亡羊补牢——抓好错例分析
  错误是难免的,发现错误,应引导学生说出错误原因并辅以思想教育。教师应经常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容易出错的式题,应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总之,运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互相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使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
期刊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素养,拓宽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求知,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构建师生互动平台,精心设疑,引导有法,包涵意趣,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融洽师生情感    师生情感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认为,热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生动、直观,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对新事物的兴
期刊
语文科作为一门提高综合文学素养的学科,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借助情感因素,加强语文感染力,促使学生思想与情感同步发展,使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具体实施。因而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不容忽视。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呢?下面是本人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上课初,创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有赖于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从“情”入手,融情于教,学生才会移情而学。    一、联系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
期刊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传递的过程。因此,情感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中,只有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才有可能演绎精彩的课堂。   一、初读文本,储藏情感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数浸透着真情实感。教学时,教师要想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实感,自己就得先感悟到真情,因此,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内化文中的真情。这样在教学时才有可能把学生的真情
期刊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各科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政治教学尤其如此。科学表明,如果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80%以上;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
期刊
教学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在教育名著《设计教学法》里认为,设计教学法的教学进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目的;(2)制订到达目的的工作计划;(3)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儿童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4)检查其结果。这给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了课程总体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实际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
期刊
所谓导学案,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预习导学、课堂研讨、拓展延伸。接下来,我就个人经验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