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观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观

来源 :健康体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动脉栓塞,是导致患者重复入院、住院时程延长及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半数住院患者正处于血栓发生的高危状态,尽管经过多年的预防和治疗,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针对院内血栓的预防可以提升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导学科,是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疾病病因、评价诊疗效果和解释疾病完整自然史的重要工具。临床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树立流行病学观念,可以更系统地解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 流行病学; 循证医学

静脉血栓栓塞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栓塞是指下肢或上肢深部引流静脉部分或全部被血栓栓塞,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肺栓塞即肺动脉栓塞,血栓形成于肺动脉或是静脉血栓脱落回心将其堵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困扰着我国5%-15%的住院患者,这个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产生了医疗负担、危险着患者生命。此疾病危险因素多样,由社会经济、个体行为、所处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所共同决定,单纯的医学研究倍受局限。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导学科,是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疾病病因、评价诊疗效果和解释疾病完整自然史的重要工具。临床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树立流行病学观念,可以更系统地解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的问题。

本文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一院内高发疾病,通过对其自然病程和研究思路进行初步试探性的归纳,以论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系统观和循证医学的实践逻辑。

一、自然病程观

自然病程是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疾病的研究需要从自然病程开始,疾病的诊疗需要树立自然病程观。

生物体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人体所有成分都处于新陈代谢中,机体通过对增殖与凋亡进行调控,形成一个稳态维持正常工作状态。为了维持这个状态,机体会采取反馈机制进行调节,这个反馈机制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并以负反馈为主。但是对于一个引发机体偏离稳态区间的病理机制来说,这个反馈无疑是一个减量,所以病理生理机制是病理机制在机体调节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病生机制=病理机制-生理机制。

疾病的本质是病理和生理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作用的一般规律被称为机制,所以病生机制被认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元素形式。

生理状态是机体调节下的结果,在病生机制的作用下,若是超出机体的调节缓冲范围,机体将进入病理状态。病理状态相比于生理状态,二者有机制上的差异,这个新生的差异,是病生机制。也就是说,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生机制和病理状态呈对立统一关系。

有如下两个对立阶段:病生机制-病理状态(起病环节),和病理状态-病生机制(发病环节)。

起病环节中,病生机制所引发的病理状态,是在生理运作规律的前提下产生的,具有生理的普遍性。发病环节中,病理状态所实现的病生机制,根据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病理的特殊性。

据此,在疾病起病环节中,若要人为对其进行干预,在病理状态形成之前,也就是在以预防为目的的干预措施中,具有生理的普遍性的病生机制处于健康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此起病环节中的预防措施要以病生机制为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生机制是凝血功能的高低,针对其的预防措施要注重凝血功能的量度。

同理,在疾病发病环节中,若要人为对其进行干预,在病生机制新生之前,也就是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干预措施中,具有病理的特殊性的病理状态处于健康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此发病环节中的治疗措施要以病理状态为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状态血栓的形成和游离,针对其的治疗措施要注重血栓栓子的存去。

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形式是:病生机制-病理状态-病生机制。机体在病生机制的作用下,进入病理状态,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差别产生新的病生机制。一个致病效应,导致病理状态,然后病理状态产生机体功能异常。整个过程的结果,是病生机制的变化,为疾病的起病环节作量的准备,故疾病发生发展的第一种形式:病生机制-病理状态-病生机制,就是疾病的储备形式。

疾病发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病理状态-病生机制-病理状态。在病理状态作用下,机体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病生机制,病生机制持续作用,导致机体进入新的病理状态。机体功能部门产生的异常产生代谢等功能紊乱,导致靶器官发生异常。整个过程导致病理状态的进展,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质的改变,故这一种形式:病生机制-病理状态-病生机制,就是疾病的增殖形式。

只有在病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病理增殖才会发生。二者共同组成疾病的发生发展,构成了疾病的自然病程。

二、医学循证法

评价医疗实践的效应,需要将其放到疾病的自然病程中考察。

醫疗效应的应用就是医疗本身,病理机制的减量和生理机制的增量可以造成病生机制的减量,临床实践等一切医疗卫生活动通过造成病生机制的减量而发挥作用。这个作用可以放在疾病起病环节,也就是引发疾病的初个病生机制上来统一考察:病生机制-医疗效应=病理机制-生理机制-医疗效应。

参与病理机制作用的医疗措施,造成病理机制的减量,参与生理调节机制作用的医疗措施,造成生理机制的增量。二者共同构成医疗实践中产生的病理生理效应,也是医疗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必要劳动。不直接作用于疾病自然病程的医疗效应为医疗非病生效应:病生机制-医疗效应=(病理机制-医疗病理效应)-(生理机制+医疗生理效应)-医疗非病生效应。

医疗病生效应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是医务工作者在疾病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为消减病生机制并消除病理状态所付出的劳动。这个必要劳动的量是由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的。相同疾病且相同病程中,医疗病理生理效应是一个常量。例如:一名健康成年男性患者,右手无名指被一锋利刀片划伤,出现一个1个细胞长1个细胞宽且1个细胞深的规则切口,不讨论单个诊疗环节,不考虑就诊中间出现的问题。那么,医嘱内容也就是医疗效应的发生就是清创术。清创的环节包括:清理去污、去除异物和生理盐水清洗,然后进行伤口处理,切除坏死组织后止血,最后缝合伤口。病理生理机制的发生是1个细胞的坏死然后1个细胞的增生。可见医疗病生效应至多是一个上皮细胞的增生的量,并且这个量由个体基因敲定。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我国居民健康和我国人口素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出生缺陷问题比较高发的大国之一,而出生缺陷的治疗和残疾问题无疑地会对我国社会、社区和家人造成很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当代影响中国公共健康的一大主要问题,也是全国人民都很关注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检测制度是是人类出生缺陷的三级防治体系之一,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保证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对其高度重视,做好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本文阐述了新生儿遗
期刊
会议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肾病,也可能一些朋友的家人或是自己已经得了肾病,但是很少人会了解肾病和补肾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只要有肾病就属于肾虚、就需要补肾。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非是有了肾病就一定要补肾,如果您盲目的补肾可能会因为错误治疗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那么,什么是肾病呢?什么是肾虚呢?到底肾病和补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以中医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可以有所帮助,避免因为错误应用补肾的药物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或是恶化。1 什么是肾病?肾病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属于非常广泛的概念,最为常见的就是急性、慢性肾炎或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期刊
期刊
学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