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IS支架治疗后不完全栓塞颅内动脉瘤中期随访时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uan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LVIS支架栓塞术后即刻未能达到完全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访期间的动脉瘤的影像学变化,分析影响动脉瘤治愈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应用LVIS支架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61例(总计193个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行DSA检查,根据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对比患者术后8个月随访时及术后即刻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统计动脉瘤的治愈(Raymond分级1级)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最大似然比法)筛选影响不完全栓塞动脉瘤治愈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即刻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为Raymond分级1级78个、2级54个、3级61个,动脉瘤完全栓塞78个(40.41%)、动脉瘤不完全栓塞115个(59.59%)。随访结果显示193个动脉瘤中Raymond分级1级171个、2级10个、3级12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71个(88.60%),动脉瘤不完全栓塞22个(11.40%)。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的115个动脉瘤中随访时治愈94个,治愈率为81.74%(94/1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动脉瘤、夹层动脉瘤、体颈比及术后即刻栓塞程度是动脉瘤治愈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后循环动脉瘤(OR=7.551,95%CI:2.354~24.222)、糖尿病(OR=5.562,95%CI:1.446~21.393)为动脉瘤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说明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中等。

结论

LVIS支架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即使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的患者在中期随访时也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及合并糖尿病会影响动脉瘤的治愈。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nCoV)是指此前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常有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作为其储存宿主和中间宿主。目前报道的nCoV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方案的改进及推广,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慢性HBV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未能达到完全阻断。目前,HBV母婴阻断仍有一些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比如HBV母婴阻断失败的因素、宫内感染的因素、母乳喂养问题、隐匿性HBV感染问题等;另外,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HBV高流行区域育龄期女性HBV感染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引起广泛关注。时间过去不到1个月,专家组已经获得明确病原体,系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为有效防止新发传染病传播赢得了"黄金窗口期"。这次中国研究人员针对新发传染病的及时应对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这也反映了我国鉴定新发病原体的能力已有显著提升。但我国当前感染病学科的力量相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所面临的感染性疾病挑战而言,尚待进一步加强。面对
恶性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规范化的外科治疗是早中期恶性黑色素瘤获得治愈的关键,也有助于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学组专家根据中国国情,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国立癌症网络皮肤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澳洲和新西兰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以及相关国内
目的探讨TAGLN2基因在人低级别胶质瘤(LGG)中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Oncomine和TCGA数据库中TAGLN2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STRING数据库绘制TAGLN2相关蛋白-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并对网络中涉及的相互作用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功能富集。根据TAGLN2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分为高、低表达组,比较2组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疾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技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区与正常脑组织的鉴别价值以及其对患者病情评估、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并将120例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组至训练数据集(n=90)和测试数据集(n=30)。应用影像组学分析软件Mazda分别在训练数据集及测试数据集患者的最佳CT图像
目的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放射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胶质瘤U8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Ⅲ型突变体(EGFRvⅢ)细胞及其移植瘤的影响。方法(1)常规培养人脑胶质瘤U87-EGFRvⅢ细胞,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替莫唑胺对U87-EGFRvⅢ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替莫唑胺的半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6 Gy放射治疗组、12 Gy放射治疗组,分别以0、6、12 Gy边缘剂量照射后应用We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44例。根据患者术后CT或MR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继发脑损伤组(n=11)和未继发脑损伤组(n=33)。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胶质瘤尤其是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模式没有显著改变胶质瘤的生存期。浸润性生长、高度异质性以及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是肿瘤易复发的主要原因,此外,胶质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细胞和由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其激活状态等是影响胶质瘤进展和各种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白细胞介素(IL)-33是IL-1基因家族的成员,近年来研究证实部分脑胶质瘤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