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白蒺藜皂苷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白蒺藜皂苷(gross saponins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GSTT)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对2012年6~12月在深圳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应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6只眼).实验组按照注射剂量分为3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低剂量(1 mg/kg) GSTT,B组玻璃体腔注射中剂量(3 mg/kg) GSTT,C组玻璃体腔注射高剂量(5 mg/kg) GSTT.对照组(D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BS0.1 ml.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部B超活体观察兔眼眼前节和眼底变化情况,于用药后4周处死兔,取视网膜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对照组和实验组兔眼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2)对照组和实验组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的(1、3和5 mg/kg)白蒺藜皂苷,对兔视网膜无明显毒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兔眼模型,对比研究硅油填充和长效气体填充后对前房水蛋白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进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通过冷凝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玻璃体腔内填充硅油(硅油组)或长效气体(C3F8组)和平衡盐溶液(对照组),每组各10只眼.术后14天和28天抽取前房水Elisa方法检测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结果 术后14天,硅油组(11.24±1.36) mg/ml和气
目的 观察下斜肌后徙和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术后睑裂的变化,了解两种术式对睑裂的影响.方法 记录18只眼下斜肌后徙术和16只眼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患眼手术前后睑裂的情况,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用x+s表示.结果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18只眼,术后睑裂变小(0.77±0.43)mm,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6.19).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的16只眼,术后睑裂变小(1.3±0.
目的 通过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造影表现,进一步明确病灶位置.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MEWDS 10例患者纳入研究,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进行FFA、ICGA及视野检查,对比分析造影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男3例,女7例,平均28.4岁,随访4~28周.就诊时患眼最佳矫正
例1 女 62岁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一个月.一年前在外院曾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来我院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4,左眼0.5.眼前节检查无异常,瞳孔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检查:右眼视乳头边界清,有明显病理性凹陷,垂直径C/D=0.8,视盘盘沿色泽正常;左眼视乳头边界清,色泽正常,垂直径C/D=0.5。
期刊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的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65例患者中,有61例以复视就诊,4例以上睑下垂就诊,瞳孔均未受累.经治疗并随诊半年,42例治愈,治愈时间为55 ~97天;好转17例;6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该病起病急,动眼神经受累最常见,外展神经次之,多表现为复视及
目的 探讨广角视野系统辅助下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经裂隙灯前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行玻璃体手术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主要评估参数为手术后1,3,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
例1.男,36岁.因双眼反复畏光、流泪,疼痛半年,右眼再发一周入院.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双眼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病毒、抗生素滴眼液治疗,病情元明显缓解.入院后检查:生命体征无异常。
期刊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和梅州市梅江区西郊街道西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57例PDR(IV~VⅥ期)患者(59只眼)纳入研究,并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及病变程度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联合
目的 探讨小直径撕囊口对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3~4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100例(100只眼)病人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根据囊袋撕口直径,将病人分为正常组(5.5~6 mm) 84例(84只眼);小直径组(≤5 mm)16例(16只眼).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囊袋收缩、人工晶状体移位、悬韧带断裂和后发性白内障等情况.结果 小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于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38例38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进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观察术后角膜大泡消退、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结果 31只眼(81.58%)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大泡消失.26只眼(68.42%)术后1~3年无复发.12只眼(31.58%)于术后1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