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可靠性研究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CA)应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可靠性。

方法

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临界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QCA组(43例)与IVUS组(47例)。QCA组给予QCA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IVUS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最小管腔面积、直径狭窄率、参考血管直径以及最小管腔直径等一系列参数指标,并分析两者相关性;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之后随访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3、6、9、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

结果

QCA组的直径狭窄率与IVUS组的管腔面积狭窄率无相关性(P=0.351),IVUS组的最小管腔面积为(4.6±0.68)mm2。IVUS组患者分别予以IVUS与QCA分析,两者与血管直径呈正相关,分别为(3.16±0.22)mm比(3.29±0.18)mm(r=0.627,P=0.031);最小管腔直径亦呈正相关,分别为(2.01±0.16)mm比(2.03±0.19)mm(r=0.782,P=0.019)。随访1年时,QC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00%,IVUS组为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33)。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示:与QCA组相比,IVUS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Log-rank χ2=4.979,P=0.026)。

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选择性应用IVUS可以对病变特性予以更加全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患者肩部疼痛发病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12.55±2.05)h比(6
期刊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RDS合并VAP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行对症抗感染处理,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的肺通气功能指标、病原菌清除率、脱机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频率、急性生理与慢性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四肢创伤骨折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不同护理后,术后3 d观察组术后骨折部位0级疼痛发生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观察组Ⅰ级疼痛(10.00%)、Ⅱ级疼痛(1.43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