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周朴园也是其中的一个,周朴园是个反面人物,关于他的性格特点,不少教科书和专家都总结为“冷酷伪善”,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生活在各种关系里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曹禺对周朴园是既写出了他的真实性,又写出了他的复杂性。
曹禺通过《雷雨》塑造了周朴园,通过这个说不尽的形象,揭示了那个社会时代深远的意义。周朴园的性格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些也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周朴园从来就不应该是个概念化的人,不应该是个被一概否定的人,而是集复杂、矛盾于一身真实可感的人,在他的身上既有资本家的残酷和虚伪,又有着人性的真情实感,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雷雨》一出现就赢得了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大半个世纪以来在舞台上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真理。勃罗留夫说:“我们认为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它的生活真理…… 如果能够判断作者的眼光在现象的本质里,究竟深入到何种程度,究竟宽阔到何种程度——那么他的才能究竟是否伟大,也可以得到解决了。”[1]周恩来也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作品以带封建性思想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为一方,以他的家属和其他社会人物为另一方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关系。周朴园虽然在全剧中话并不多,但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数量极为有限的语言刻画出了这个极富性格的主要人物。周扬说:“周朴园在家庭里是一个顽固专制的家长,在生产上又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口里衔着雪茄烟的资本家。”[2]周朴园虽受着资产阶级的教育,却同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话就表明了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一种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他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就是把她关起来。
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据他自己向侍萍表白,他三十年来一直没忘记她。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记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是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他还保留了侍萍的习惯、家具……这些,似乎都证明他三十年来一直记着她,而且还是朝夕怀念着她的。然而很奇怪,当他知道他所怀念的这个人没有死,而且就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忽然严厉地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这样极端矛盾的态度,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声气,实在令人吃惊。不过,只待我们稍稍一想,也就恍然大悟了。这“你来干什么?”的含义无比丰富,它虽没有把三十年来对侍萍的怀念一笔勾销,却也赋予了这些怀念以一种新的含义。
然而,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又不全是假的,他对侍萍还是有一点感情的。吝啬汉可以慷慨于一时,杀人不眨眼的人有时也会大发善心。周朴园是虚伪的,那是从整体来看他,但这并不等于完全否认周朴园具有任何真正的感情,也决不排斥他对侍萍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
作者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说是了解得相当深的,他洞察他的肺腑,在他笔下,这一人物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展示得非常清晰了。作者对他的评价是明确的,可谓是剧本中的反面主角:“我脑子里的周朴园,他的影子就是我家的一个常客,一个在德国留学的董事长,他自诩沾有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感,自命不凡极了。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在我所接触的人中,像这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一脑门子封建礼教的老头很多。他们老奸巨猾,诡计多端,但满口都是仁义道德,我恨透了这些人。”[3]当然,我也决不认为周朴园是个值得同情的好人,而是一个应该被批判、被否定的人物。但批判应该掌握一个什么分寸?否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值得思考。
历来评论家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纯属玩弄,没有真情实感,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从人性的角度讲,周朴园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抛弃侍萍陷入回忆和忏悔,既是因为他现在婚姻生活不幸福,对过往已逝美好感情的留恋,还可能有着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的苦衷,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要是能够看到这一点,起码对周朴园也算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曹禺.《雷雨》序[M].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3]曹禺.谈《雷雨》[J].中国戏剧,1979(03).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曹禺通过《雷雨》塑造了周朴园,通过这个说不尽的形象,揭示了那个社会时代深远的意义。周朴园的性格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些也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周朴园从来就不应该是个概念化的人,不应该是个被一概否定的人,而是集复杂、矛盾于一身真实可感的人,在他的身上既有资本家的残酷和虚伪,又有着人性的真情实感,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雷雨》一出现就赢得了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大半个世纪以来在舞台上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真理。勃罗留夫说:“我们认为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它的生活真理…… 如果能够判断作者的眼光在现象的本质里,究竟深入到何种程度,究竟宽阔到何种程度——那么他的才能究竟是否伟大,也可以得到解决了。”[1]周恩来也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作品以带封建性思想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为一方,以他的家属和其他社会人物为另一方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关系。周朴园虽然在全剧中话并不多,但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数量极为有限的语言刻画出了这个极富性格的主要人物。周扬说:“周朴园在家庭里是一个顽固专制的家长,在生产上又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口里衔着雪茄烟的资本家。”[2]周朴园虽受着资产阶级的教育,却同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话就表明了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一种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他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就是把她关起来。
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据他自己向侍萍表白,他三十年来一直没忘记她。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记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是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他还保留了侍萍的习惯、家具……这些,似乎都证明他三十年来一直记着她,而且还是朝夕怀念着她的。然而很奇怪,当他知道他所怀念的这个人没有死,而且就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忽然严厉地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这样极端矛盾的态度,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声气,实在令人吃惊。不过,只待我们稍稍一想,也就恍然大悟了。这“你来干什么?”的含义无比丰富,它虽没有把三十年来对侍萍的怀念一笔勾销,却也赋予了这些怀念以一种新的含义。
然而,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又不全是假的,他对侍萍还是有一点感情的。吝啬汉可以慷慨于一时,杀人不眨眼的人有时也会大发善心。周朴园是虚伪的,那是从整体来看他,但这并不等于完全否认周朴园具有任何真正的感情,也决不排斥他对侍萍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
作者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说是了解得相当深的,他洞察他的肺腑,在他笔下,这一人物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展示得非常清晰了。作者对他的评价是明确的,可谓是剧本中的反面主角:“我脑子里的周朴园,他的影子就是我家的一个常客,一个在德国留学的董事长,他自诩沾有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感,自命不凡极了。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在我所接触的人中,像这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一脑门子封建礼教的老头很多。他们老奸巨猾,诡计多端,但满口都是仁义道德,我恨透了这些人。”[3]当然,我也决不认为周朴园是个值得同情的好人,而是一个应该被批判、被否定的人物。但批判应该掌握一个什么分寸?否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值得思考。
历来评论家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纯属玩弄,没有真情实感,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从人性的角度讲,周朴园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抛弃侍萍陷入回忆和忏悔,既是因为他现在婚姻生活不幸福,对过往已逝美好感情的留恋,还可能有着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的苦衷,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要是能够看到这一点,起码对周朴园也算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曹禺.《雷雨》序[M].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3]曹禺.谈《雷雨》[J].中国戏剧,1979(03).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