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欣:进入美国“政策圈"智库的华人学者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敏欣(Minxin Pei),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1998年裴敏欣作为首位进入美国“政策圈”智库的华人学者,到卡内基主持中国项目。在加入卡内基基金会之前,1992年到1998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
  裴敏欣主持了包括针对中美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政治经济改革、公民社会的发展及法制建设等多项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出版了大量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发表在《外交政策》、《外交事务》、《国家利益》、《现代中国》、《中国季刊》和《民主杂志》等期刊上。他同时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亚洲华尔街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各大报刊撰写评论。
  裴敏欣认为,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快的30年。持续经济高速增长,基本没有大起大落,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他充分肯定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他认为,眼下世界上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国际社会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在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金融海啸所暴露出的全球金融严重的安全问题、世界防止核扩散问题、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和维持等问题中,中国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中美两国关系,裴敏欣认为中美的所有矛盾还不至于发展成全面对抗,同时中美之间的合作也不可能就使中美成为一种盟友的关系甚至于朋友的关系。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稳定,同时有所发展变化。在过去,中美摩擦大多是由于具体的事件。现在,中美之间很少有具体的导火线,相反,结构性矛盾凸现,即中国崛起与美国霸主心态之间的矛盾。中美目前的核心问题是战略互信的问题。他认为,关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3种原因:一种是中美确实有利益上的矛盾,比如世界石油、天燃气的供应毕竟是有限的,中国的石油需求增加;第二个原因是误解,就是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有一种误判;第三是敌意,部分美国人就是不希望中国好。比如美国国防部某些人或者一些极右派对中国抱有敌意。裴敏欣认为,对于第三个原因,没有办法解决。针对前两个原因,第一是进行利益上的调整,必要的话要相互之间进行妥协。另外一个是增信释疑,双方把话都讲通了,并不是有意跟对方过不去。这两个方面是可以做的。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未来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相互摩擦不能影响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两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保持不好不坏,非敌非友,使基本稳定的局面能够持续下去。
  中国政府持有美国2万亿美元国债,美元债券价格的下跌以及美元贬值所带来的账面损失很可能将至少达到数百亿美元,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沉默的态度。裴敏欣认为中国保持极度低调的态度是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如果中国警告美国可能债务违约并由此惊吓金融市场,中国受到的伤害将更大。对中国来说,找到摆脱2万亿美元困局的出路更有意义。他认为,让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显然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可能更好的办法就是给每名中国公民发1000美元美国国债(他称之为“和谐社会特别红利”)并让他们自行决定如何消费。这样将把金融风险从中国政府转移至中国人民,同时增加老百姓的财富和消费。
  展望未来中国的30年,裴敏欣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维持高增长最重要资源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5年最多10年之间消失。劳动成本的增加,医疗、失业等保险费用的增加,将给未来30年的改革开放增加巨大压力。
  (李勤)
其他文献
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R.Lardy)现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美国国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并兼任《中国季刊》、《亚洲商业杂志》、《中国评论》和《中国经济评论》的编委。拉迪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的研究和美中贸易关系的改善,作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董事和执委会委员,他经常参加美国国会就中美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举行的听证会,他的意见受到中美
期刊
在经济学家看来,转型是令人兴奋的研究课题。对外宣工作者来说,经济转型同样可以激发思考和记录的热情。当此全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进入转型阶段之际,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  记者:在当代世界经济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转型?  刘元春:目前来讲,世界大环境面临几个问题:第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传统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存在的一些致命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全球不平衡
期刊
对外经济信息报道在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外宣功能,能够及时有效地呈现真实的中国形象,是增强新时期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我近两年来为英文出版发行的国际著名风电杂志《风电月刊》(Wind PowerMonthly)供稿的感受。    进入窗口    中国特稿社的用户《风电月刊》于1985年创建于丹麦。伴随着风电产业的突飞猛进,该杂志已发展成为世界风电行业的顶尖新闻类月刊,以独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1年之夏充满了“喧嚣和骚动”,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令人目不暇接。从“郭美美事件”导致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到“卢美美事件”引发的网民对慈善事业的质疑,从黑龙江方正县日本开拓团的“墓碑门”到北京故宫接连不断的“十重门”,尤其是7·23动车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以及铁道部资深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离职,再度激起了学术界、媒体和公众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定位的反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新闻
期刊
中国,温州——在这个烟雾弥漫,极具创业精神的沿海都市,作为一名新贵的成功标志不再是拥有一辆奔驰,甚至宾利也还不够彰显身份,而是私人飞机。在温州的超级富豪中,大约十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人拥有直升机。  关宏升(音译)就拥有三架。然而,(飞与不飞)是谁说了算呢?  戴着金项链、爱玩游艇的关先生是做生意发财的。他说,“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就意味着每周80个小时。你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吗?就是快。庞大资产背后
期刊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和角色,同时可以深层次地比对我们所宣传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异同。通过《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我们了解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概括起来无非是“歪曲”、“偏见”、“误解”、“了解”等方面。而如何界定这些内容也至关重要,比如在哪些方面美国人是对中国真正地了解的?哪些方面美国人是对中国
期刊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对外经济报道主要靠英语,但从语言的使用范围、人口数量以及覆盖的经济区域来看,西班牙语的运用值得引起更大重视。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语,因殖民历史等原因,是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近4亿,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和美国的西部和南部。这些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日益紧密,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金融风暴、“拉美陷阱”等阵痛也值得中国警惕。此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金砖国家重要成
期刊
对于中国,一个崛起中的东方国度,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如何能留住读者目光并且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或深刻或浅淡的新印记是中外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学会讲述吸引人的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纽约时报近期刊载的《“黑飞族”:中国新富迈向私人飞机梦》讲述了中国新富阶层迈向“飞翔”梦想的故事,以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政策为背景,剖析全球私人飞机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写作上看,这篇文章有很多值
期刊
当欧美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家里而不是外出购物时,中国的出口商也开始准备迎接坏消息的到来。  中国7月的出口数据出乎意料地强劲,但数据公布一周后针对16家中国制造商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公司都预计未来数月的出口额将下降,纺织和电子行业的出口前景尤其黯淡。  “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人们赚得少了,就会省着点花,这会给我们的生意带来很大影响。”深圳设计中心公司经理温罗杰(音译)说。这家公司经营的是微波炉
期刊
2011年5月3日至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香港举办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贵州省委外宣办负责“活动周”宣传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贵州省在境外开展的一次最大规模,也是最有声势和实效的外宣活动。    从更高层次提升贵州形象    “活动周”期间,贵州省委外宣办共邀请到近40家国内外媒体出席活动。香港的媒体环境与内地有很大不同,使得“活动周”宣传难度远大于内地宣传,也使得“活动周”首项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