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昌之死(二)

来源 :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山阳(今淮安市)遭受严重水灾,黄水横溢,饿殍遮道,古楚地沦为泽国。朝廷赈灾粮款,被污吏贪墨。饥民卖儿鬻女,几至易子相食。进士李毓昌奉命赴山阳查赈,不意一月余,这位钦命查赈大员竟在住所自缢身亡。案情相当复杂,官场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整整经过了半年之久,死者家属无数次上诉和抗辩,嘉庆皇帝也下了若干谕旨,几经审理,才终于得真相大白,冤案昭雪。凶手凌迟处死,与李毓昌之死有牵连的官员,都得到应有的惩处。此为清代十大奇案之一。
  上次讲到,正当李太清准备吩咐家人移棺厅堂,闭门开验。一家人来报,有位远道而来的壮年男子在灵柩前焚纸祭奠时晕倒在地。
  李太清甚为惊讶,急至灵棚观看。
  远道而来的壮年男子该是谁呢?
  
  他是陈玉兴。在山阳,他知李大人棺柩要运往故里,原打算在山阳道上拦车祭奠,与恩人最后一别。不想灵车连夜赶路,两条腿赶不上四个轮子。一路赶来,晚到旬日。在灵棚祭奠时,只为沿途劳累和悲痛过度,竟一时气绝。此时已苏醒过来。他双膝跪地,烧化纸钱,朝李毓昌灵棺不住地磕头。磕完头,又悲声如裂地呼唤道:“恩人呀,我没能在你活着的时候报答恩情,现在只能送来几张纸钱,以慰忠魂,愿你善良灵魂早得安宁……”
  李太清呆呆地立在一旁,瞧着这个陌生人突如其来地举动和言语,又是伤心,又是疑惑不解。便问道:“你是什么人?”陈玉兴哽咽着说:“我叫陈玉兴,是山阳县陈家庄人。李大人是我一家的救命大恩人。他在我们那儿查赈,抚慰村民,百姓无不说我们那儿来了青天大老爷,谁知道竟会……真是好人不长命啊!”
  李太清悲痛地对陈玉兴说:“难得你一片诚心,我李太清,是毓昌的家叔。出了这样的事,别说你想不到,也是我们李家都没有想到的事啊!”
  陈玉兴一听眼前立的这位老者就是李毓昌叔父,纳头便拜。
  李太清连忙向前扶住道:“毓昌侄儿生前忠心为民,令我欣慰。可他为何要自寻短见?”
  陈玉兴说:“就是啊,李大人在我们那儿查赈精神很好。他不辞辛苦,走门串户,一心为饥民解难,并没有什么烦心的事。事出突然,真叫人痛惜!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说李大人死得有些蹊跷。”
  “死得有些蹊跷”,陈玉兴这句话,又一次撞击着李太清的心头。他心中的疑团像天上的乱云,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翻滚……马夹上的血迹,一张揉碎的纸片,又在眼前晃动……他极力控制住自己。陈玉兴的到来,使他更加坚定了决心:把侄儿的死弄个水落石出!忙说道:“此地不是说话之处,请壮士到舍下一叙。”说罢,挽起陈玉兴向家中走去。
  主客两人进大门、过廊,到了厅堂。太清向家人一一作了介绍。大家都过来见礼。
  陈玉兴眼见李毓昌夫人林静娴全身缟素,手抚灵牌,精神凄惨,不由无语凝噎,上前跪倒在地,不知如何安慰。
  过了好大一会,陈玉兴才勉强稳住悲痛情绪,向李夫人叙说了他和李大人路遇官道,江枫桥救女,陈庄查赈,以及彼此交谈的情景。特别提到曾在善缘庵仔细查看过李大人的尸身,发现李大人嘴角带有血迹,众人闻之大惊。此刻,开棺相验已是李家族人的一致要求了。
  于是,李太清即令家人移棺厅堂。
  棺柩在众人的簇拥下,复被抬进厅堂,一值更老汉急关闭了大门。
  众人围拢在灵棺四周,屏息而待。静娴的手颤抖着,像也停止了呼吸。在这个时候,谁也顾不上这个可怜人了。
  棺木被打开了,在几道明亮的烛光下,只见李毓昌面涂石灰,辨不清脸色。掀开寿衣一看,全身青黑色。鼻孔和嘴里,还有凝固的血迹。李家族人全部都认定这是中毒而死的迹象,绝不是什么自缢身亡。
  静娴一看到李毓昌的尸身,再听听族人的议论,倍加伤心,止不住放声大哭。
  族人看到李毓昌死得不明不白,无不悲伤落泪。
  李太清顿时道:“若果真有人暗害,你看破了又能怎样!”
  陈玉兴接过话头:“敢于暗害查赈大员,怕是来头不小,绝不会等闲之辈。您老人家还幸亏在那儿没看破,若是看破闹起来,怕是您老性命难保。”
  众人一听,陈玉兴说得很有道理。
  这时,静娴也停止了啼哭,说道:“如今,就凭血衣、残稿这两件,就可以告到衙门里去。”
  “可是,到哪里去告啊?李大人是死在山阳的,告到山阳县衙,那姓王的县官,还会管吗?到淮安府去告,只怕真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他们可就会串通一起,给加一个诬告之罪。”
  “这么说,人就这样白白死了不成!”
  陈玉兴忙说:“夫人啊,我不是那个意思。这状,一定要告;官司,一定要打。只是要想周全才是。”
  众人齐说:“这倒也是啊!”
  “叔父,”静娴斩钉截铁地对李太清说道,“你就顶起来打官司吧,就是倾家荡产,侄媳在所不惜。”
  “静娴,莫说此话。还有我们李氏家族呢。”众人又齐对李太清说,“打官司告状的银子,我们各家分摊!”
  李太清对静娴大声说道:“侄媳妇,你放心,打官司告状,有我这把老骨头撑着呢!”
  “夫人,我愿随同老人家行走于州县府衙,做个见证人。为李大人讨个清白!”
  “李毓昌冤屈不报,我们绝不罢休!”合族人誓言铮铮。
  李太清忙道:“不过,眼下毓昌受害而死一节,万万不可声扬出去,一旦走漏风声,案子就更难办了。”
  众人点头称是。
  李太清同陈玉兴择日离开山东即墨,直奔江苏淮安而去,走上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告状之路……
  
  前面提到,陈玉兴在厅堂向李太清、林静娴叙说了他路遇李毓昌,江枫桥救女、陈庄查赈,以及他与李大人彼此交谈的情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且听笔者从头慢慢叙来。
  
  嘉庆十三年春天是大比之年,李毓昌稳步进入考场。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一举考中了进士。榜下以知县用,分发江宁县候补。他一上任就被委派去山阳查赈。因家书来报,静娴染病。他只好先回故里探妻,然后再从故里直抵山阳。
  当李毓昌昼夜兼程赶回家乡时,静娴的病却已痊愈了,全家人欣喜万分。
  李毓昌重任在身,挂念着淮扬的饥民,不几日就告别了亲人,昼行夜宿,直朝灾难深重、天昏地暗的古楚地而去。
  到了山阳,眼下大片洪水虽已消退,但堤颓田荒,一片白茫茫的空野,十分凄凉。路旁各种树上的叶子,早已被饥饿的人们撸光了,有的树皮也被人剥去吃了,露出白咧咧的树干。
  大路上,一群饥民背着芦席,携老带幼蹒跚地向南走去。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饥儿的啼哭声、老人的叹息声、妇女的呻吟声,不时地随风在耳畔回响。
  当李毓昌主仆走到进山阳必经之路——江枫桥附近,一个奇特的情景,引起了李毓昌的注意。沿河沿一边,有一个卖馒头的摊子,蒸笼上是热气腾腾,而站在一旁肩上搭着条素巾的摊贩,却冷若冰霜。他们似乎不像在卖馒头,而是看着一拨拨过去的饥民,在寻找着什么。
  奇怪的是,尽管也有饥民从摊旁走过,但没有一个人正眼看过这个卖馒头的摊子。
  忽然,逃难的灾民群中一阵骚乱,只见一个头发蓬乱的中年妇女倒了下去。一个壮年汉子欲向前扶住,无奈由于饥饿的折磨,他也已经无力支撑了。结果,两人一起倒了下去。
  “腊梅她娘,腊梅她娘……”汉子爬起来,双膝跪在地上,焦急地喊道。
  女人有气无力地睁开眼睛,轻轻地摆了摆手说:“腊梅爹,我不行了,你一定要安顿好闺女啊!”
  “娘……”
  那个叫腊梅的女孩,一下子扑到女人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她头上竟插着草标。
  “不,我不能丢下你不管……”逃荒的人们围拢了上来,可是,谁又有什么办法救这一家人呢?只能唉声叹气,表示同情。
  那两个卖馒头的摊贩见状,完全无动于衷。
  这时李毓昌急步走了上来,向跪在地上的汉子开口问道:“你是哪里人氏?叫什么名字?”
  “小人乃是山阳县,陈庄人氏。名叫陈玉兴。”
  “为什么来到这里?”
  “想给这孩子讨个生路,在这里整整三天了。眼下已经断了吃食,妻子饿倒路旁,这孩子也跟着饿坏了……”陈玉兴嗓音沙哑着说。
  李毓昌闻言,急向馒头摊走去。“买四个馒头。”
  “去!你当你的银子值钱,这馒头不卖。”摊贩用奇异的眼光打量着眼前身穿长袍马褂,举止静雅的中年男子。
  “却是为何?”李毓昌不解。
  “不卖就不卖,什么为何不为何!”
  李毓昌气愤地说:“难道你们是摆样子给人看的?”
  “这回你说对了,是摆样子给人看的!”
  李毓昌听这摊贩口气,知内中自有原因。遂缓了缓口气道:“看着女人和孩子都饿昏了,你就卖四只吧,不能见死不救啊。”
  “山阳县死人遍野,你一个外乡人救得了吗?”
  另一摊贩这时也插了进来:“你是山东商人吧?要发善心,就把这孩子买回去,将来做小姨太太。”
  “岂有此理!”李毓昌喝道。
  摊贩竟上前扯住李毓昌:“你敢顶撞!”
  随从李祥趋前一把甩开一摊贩:“大胆,休得无礼!”
  “,你还敢打人?”
  马连升道:“打你还算轻的,这是查赈大员李毓昌李大人!”
  两摊贩大惊,忙说:“小的该死,馒头你拿去。”
  “这银子你也拿去。”李毓昌又追问:“有馒头不卖是何道理?”
  一摊贩说道:“小的不是摊贩,而在县衙当差。”另一摊贩忙说:“上面赈粮放了几次,老百姓还是没粮食吃。县太爷说,如今又来查赈大员了,令我们在此装成卖馒头的摆摆样子。”
  “哦。”李毓昌似有所悟地应了一声。随即将馒头给陈玉兴。
  俩摊贩悄然而去,不见踪影。那还用问,向主子报信去了。
  陈玉兴接过馒头,忙不迭掰一块,放入妻子口中。妻子吞下一口馒头,无力地说道:“留给孩子和娘吧。”
  “还有,还有,我会留给娘的。”陈玉兴安慰着娘子。
  腊梅咬了半个馒头,也舍不得再吃了。
  李毓昌问:“朝廷的赈银不是已经发到山阳?”
  陈玉兴叹口气说:“指望朝廷的赈银,早就饿死了。发给饥民的那点粮钱,还不够全家喝顿稀粥哩!”
  李毓昌不相信地说:“朝廷发的赈粮,足够你们今冬明春度荒之用啊!”
  陈玉兴气愤地说:“朝廷发得再多顶何用,还不都装进了县太爷的腰包!”
  “但有一线之路,谁愿意背井离乡。”在场的众人望着这位威严有神的查赈大员,倾吐着一腔苦水。
  李毓昌挥手道:“都回村去吧,朝廷的赈银马上可以赈济大家。”
  李毓昌正直、沉重、忧愁、憨厚的神色,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有人踌躇,有人欣喜,逃离的人群,终于往回迈步了。
  李毓昌近前,拔下插在腊梅头上的草标:“你怎么能忍心干这种事,卖自己的亲生女儿啊?”
  陈妻心痛不语,只顾趴在地上哭泣。
  陈玉兴的泪水也一下子涌了出来,无不伤感地说:“这样下去,早晚都得饿死,就想狠狠心放这孩子去吧,这年头活出来一个赚一个,何况这闺女家早晚还不是人家的。”
  李毓昌正色道:“真是糊涂人的混账话。”
  陈妻抬起了头,沙哑着声音说:“有谁忍心卖去自己的亲骨肉啊,家中还有多病的婆母,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用姑娘换点吃的吧。”
  李毓昌一听,暗暗为这老实人的不幸遭遇而伤心,同情地对陈玉兴说:“眼下的日子是难熬啊,可你也断不该卖自己的亲生女!”他丢下草标,对陈玉兴说:“山阳灾民,就像这秋风中的一棵枯草,一旦春风复苏,雨露降临,还是要发芽的……”
  多好的比喻啊!
  李毓昌转身来到李祥身边,从他背上的包里摸出三两银子,紧紧捏在手里,然后又返回来,弯下腰,轻轻地把银两放进了陈玉兴手心。
  陈玉兴一看,又惊又喜,连忙给李毓昌磕头。
  “少许银两,只能救急,不能济贫。”
  饥荒年月,一口饭,一文钱,都能使五尺汉子动情,陈妻和女儿腊梅跪在那儿早已泪流满面了。
  李毓昌忙扶起陈玉兴等人,说道:“天已不早,快设法回村去吧!”
  李祥一看急了,忙上来扯住李毓昌衣袖,拉到一边低声说:“老爷,你一出手就是三两呀。”
  “我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老爷,这些刁民可怜不得。”
  “你胡说些什么!”李毓昌有些生气了。
  “只怕好心不得好报!”
  “官以民为本,我原本也没有打算他们什么回报的。”
  李祥讨了个没趣,躲到一边生气去了。
  此时,马连升凑了上去,低声对李祥说:“咱老爷多大方啊,沽名钓誉罢了。”
  李毓昌的心头,像压上了一块铅。
  这时,刚走了几步的陈玉兴和几个饥民又围了上来。
  “老爷,你留个姓名吧!”
  “刚到楚地,对民没有半点公德,不敢留名。”
  “恳求老爷!”
  李祥在一旁没好气地说,我家老爷姓李,就是奉命到你们山阳查赈来的。
  马连升不阴不阳地丢下一句:“山阳查赈,惩治贪官,赈济银钱,救民于水。”
  陈玉兴顿时不知从哪儿来的这一股劲,挥动着拳头,向人们高声喊道:“新的查赈大员来啦,我们有救了!”
  饥民们一边向回跑,一边相互转告着:“新的查赈大员来啦,我们有救了!”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李毓昌火从头冒,训斥李祥:“大胆奴才,如此放肆!”
  李祥狡辩道:“我可全是为了老爷。三两银子扔到河里,还有个响声,老爷留个姓有什么不应该的!”
  “胡说,难道我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救济他们的吗?”
  “老爷,古人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为三两纹银区区小事,争相留名,岂不使人脸红!而今我是奉命前来查赈,唯有精心办事,不负皇恩浩荡,岂能招摇过市,狐假虎威!”
  马连升上前劝道:“老爷,李哥原本也是好意。”
  “哼!”李毓昌拂袖而去,暗恨这两个家人是这样糊涂,也后悔在家乡因有碍情面,而没有拒绝这两个家人的引荐者。
  主仆三人刚过镇淮楼,只见迎面扛来一顶红绸大轿,煞是显眼。跟在轿旁的那位像是班头样的人物,身材颀长,一副尖嘴猴腮。见了李毓昌一行,便满脸堆笑趋前拜倒。
  “啊呀,小人包贵拜见李大人!”
  毋庸细想,李毓昌看到那两个抬轿子的,就知道他们是何人派遣的了。那两个抬轿子的就是乔妆卖馒头的摊贩。
  “李大人,我家县太爷,已为你备好官轿,迎接大人去官邸,快快有请!”
  “山阳县王大人何必这样客气!”
  “应该,应该!”
  卖馒头摆样子的情景,以及陈玉兴等人对官府克扣赈银的愤怒神情,一下子浮上李毓昌的脑海。山阳知县王伸汉看来不是等闲之辈啊!同时,陈玉兴那挥臂呼喊:“新的查赈大员来啦,我们有救了!”犹在耳畔。更加引起了李毓昌的警觉,不觉打了个寒战,他暗暗在心里打定了主意。
  “包班头,王大人的心我领了,不必客气。我昨天就到山阳,已在善缘庵住下了。”
  李祥、马连升闻言,感到意外,心想:老爷今天说起瞎话来了,什么善缘庵,没有的事。
  包贵道:“还是搬到官邸去住吧,小人这就去善缘庵把大人行李取出。”
  “我秉性孤僻,喜欢一个清静的所在,善缘庵正合吾意。”李毓昌赶紧拒绝。
  包贵不敢违背,忙道:“小人回去,怎向县太爷交代?”
  “王大人盛情领了,本官王命在身,急需快点下乡查赈,请王大人今晚将赈银账册等交于我手。”
  “是,是,我即回衙禀报王大人!”包贵挥手让红绸大轿转回。
  “我们也走吧!”李毓昌没有把不去官邸的真正意图告诉随从。
  “老爷,你要住哪儿去?”
  “城外漕院东首有一座千年古刹,小巧玲珑,名叫善缘庵,咱就去到那儿借宿。”
  “小得不明白,凭着官邸那么好的地方,咱们不去住,为什么要住到祠庙去?”
  “休得多言,我自有道理。”
  李祥、马连升心里不乐,可嘴上又不敢说,也不敢上前继续拦挡,只好跟在李毓昌后面,闷闷不语地走着。
  眼下,山阳灾情如火,饥民遍野,当务之急要下乡查赈,不负圣恩。王伸汉今晚会把赈银簿册送来吗?李毓昌思索着,哪顾得这两个随从的不满情绪。他甩开衣袖,头也不回地朝善缘庵方向大步走去。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老黄牛”是基层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构架的重要支撑,代表着社会事业的“正能量”,而“老油条”,则只会使体制构架变得松弛,使制度漏洞变得更大,是地地道道的“负能量”。我们需要更多的“老黄牛”,而不需要“老油条”。两种“老”,“老”出了不同的“德性”。  无论哪个部门哪个领域,干基层工作总是很乏味的,往往数十年如一日,机械重复、平淡枯燥,难以保持激情和新鲜感。基层的工作主要是贯彻执行,因此可以创新的方面
期刊
我们要认识到,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羡慕腐败的心理,都是腐败滋生、舆论监督乏力以及公序良俗溃退的可怕信号。除了进一步加强内部的约束机制外,还需要培育社会的反腐文化,消除腐败的非制度性障碍,通过社会性制约来强化对腐败的约束。  笔者日前乘出租车遇到堵车,健谈的司机从城市治堵、道路改造说到官员腐败。他说:“现在老百姓的要求很低,贪点拿点也就算了,只要能干事就是好官。”这一家之言在某
期刊
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昭示,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牢固的根基,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陕西省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紧紧围绕群众权益,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加大落实力度,构筑起群众成为反腐千里眼的良好机制,促进陕西省反腐倡廉不断迈上新台阶,使反腐制度成为保护群众利益的利器。  “电子眼”: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  秦岭南麓的紫阳县焕古镇刘家河村在实施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拨付资
期刊
工程建设领域的“塌方”说明,在某些环节权力彻底失去了监督,“只要是内部人想关照的单位,基本上都能中标”。信息不透明、权力寻租导致的工程腐败日益严重。河北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公布近两年查处的典型案件,从中不难看出工程腐败的“三重罪”。  第一罪:插手  刘子兰曾是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综合服务处处长。利用职务之便,刘子兰为建筑商承揽本单位工程和工程验收提供帮助,多次收受建筑商现金、购物卡、
期刊
在华药价高得离谱,行贿费用竟占三成  案件内外,仍有疑团待解。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能够将真实成本仅十余元的药品,在中国卖出十倍以上的高价,实现数以亿计的销售收入;但销售收入逐年飙升的同时,却是微利甚至亏损。更令人疑惑的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似乎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极力扩张销售的步伐。  5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历经10个多月的侦办,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
期刊
腐败恐怖主义初期,中产者似乎不用担心。你不用下井挖矿,也不用去流水线上打工,因此不需要担心矿难和生产事故。腐败恐怖主义发展到中期,多数人就无法置身于外了,因为你得坐火车坐地铁,你得开车经过大桥,你住的房子质量也无法保证,你得去超市购买食物。等发展到晚期,特权者也不能避免“恐怖袭击”了。  将腐败与恐怖主义关联,笔者查到最早的文字是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为兑现上任之初的诺言:制定法律
期刊
靠得住的只有制度。纪委高效快速反腐固然大快人心,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国企预防腐败的机制缺位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真正把国企反腐败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从根源上杜绝一把手只手遮天、集体腐败案件的发生,或许是我们在为纪委部门叫好的同时,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国企反腐动作不断。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4月17日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接受中纪委调查
期刊
摘要:《工程建设廉政合同》(以下简称廉政合同)作为一种预防腐败手段,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所应用。但关于廉政合同的许多问题却一直缺乏明确的认定,导致现实生活中这一预防手段的功用未能充分发挥。本文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廉政合同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对其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一番探讨,并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对廉政合同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作用及规范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廉政合同简介  1. 廉
期刊
谋篇布局的预防战略  2012年7月6日,吉林省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在全国省级检察院中,率先更名设局。这是全省预防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为吉林省预防工作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目前,全省三级院在机构编制、人员队伍、办公条件等方面向预防工作大力倾斜,已有45个检察院成立了预防局。如通化市辉南县人民检察院预防局配备了六名年轻干警,为预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期刊
国有企业的7个廉政风险环节15个廉政风险点之:转、改制环节 —— 谨慎发放清盘收尾、债务清偿资金  预警提示  企业管理人员相互勾结,利用职务便利,在公司清盘收尾、债务清偿工作已完成的情况下,仍谎称公司日常经费支出系私人出资垫付应予以归还,侵吞上级公司下拨用于清盘收尾、债务清偿的专项资金,既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同时也对市场经济造成了干扰和破坏。  1 A公司清盘收尾、债务清偿工作已经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