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的饕餮之宴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1985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饕餮,龙之五子,有头无身,大嘴贪食。这上古传说中的神兽,原来其实是有身子的,只是它太过贪吃了,居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当做食物吃掉,于是就成了如今的模样,只剩了头和一张大嘴。由于它吃的太多,最终被撑死。
  奉行着军国主义的秦国,正如这饕餮般逐步蚕食鲸吞着关东六国的土地,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同这神兽的下场倒是颇有几分异曲同工。
  秦国的商鞅化,没因商鞅的死去而终结,反而愈演愈烈,这与其他政治改革相比,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没有人去政空。社会制度固化,尚需要时间来进行,正如一架机器,各部分零件组合到一起,总会有些不适,于是需要磨合。在运行一段时间,各部分零件习惯于这种运行方式后,它的最大潜能就会被释放出来。
  秦国的这架战争机器,在几代秦王的磨合操作下,于公元前230年终于彻底迸发出了所向披靡的威力,至公元前221年,关东六国全部被秦的铁蹄征服。十年战争,秦歼灭六国军队高达160余万。
  从制度上看,胜利的天平是倾向于秦国的;而经济能力上,也是秦国占尽优势;于技术能力上,秦国也遥遥领先于关东六国。
  关于技术能力的甄别,有考古学家对陕西省临潼县兵马俑的考证为凭据:在俑坑中所发现的武器,其制造精度接近于现代化流水线工程的水平,而工艺上,也非常的巧妙。典型的如弩,根据复原的测试可知,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这样恐怖的杀伤距离几乎可以接近现代化的火器。而巧妙的机簧组合,可以使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瞄准击发的精度,也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难度。相对于当时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弓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为秦弩配备的箭,所使用的箭头全部是三棱形而无倒刺。有倒刺的箭头,在创伤后无疑更难医治,然而因倒刺的风翼过高而产生的风阻,则容易使箭头偏离目标,从而降低杀伤效果。反观秦制的无倒刺箭头,由于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使得箭头能更有效地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反倒达到了最大的杀伤效果。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考古专家们实际测量秦制箭头后,居然惊奇地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样的箭头,意味着和现代的子弹形状近似,换句话说,秦人凭经验设计出了符合现代空气动力学规律的武器。
  毫无疑问,秦制弩箭,这种高攻击能力的输出组合很可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是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然而仅仅这些,就足以令当代人所震惊且动容。至于其他的接近于制式化的秦制武器,也都同样精密而富于杀伤力,如青铜长剑、秦戈等等,同样展现了与其时代不相吻合的科技含量。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从这两者哪一个角度,都能说通秦国军事能力强大的道理。
  而仅仅军事杀伤能力强大,并不足以构成秦灭六国的充分条件。对此,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提到过,地质、气候等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变迁,可能是促进秦统一天下的催化剂。
  
  技术领先不如经济领先
  尽管战国末年农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看天吃饭却仍然是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足以左右一切,即灾荒之年可能颗粒无收。这样的结果,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群落来说是场无法承受的灾难。社会群落内无法完成赈灾工作,就要向群落外求助,其他群落辅助赈灾往往不是无条件的,甚至会拒绝赈灾。为了活命,民众会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对其他经济尚良好的地区采用暴力,以获取基本生存条件。为此而产生的社会摩擦,乃至武装冲突,都已司空见惯。
  一个社会群落,往往作为同一个经济体存在,其控制资源越多,抵御风险能力也就越强。比如说这个经济体控制土地疆域极广,部分地区发生灾荒,那么其他地区的农业收成可以赈济受灾地区,群落内就可以解决问题,不仅会降低经济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还会使其他相关的矛盾得到良好的缓冲。
  因此说,相对大一些的经济体,其经济稳定程度要高于小的经济体,尤其在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群落里。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如为了降低抗击经济风险的成本等,一些小的社会群落选择了合并成大的社会群落。
  社会群落的合并通常不会和平进行,合并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群落的食利阶层,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弱的社会群落中,这种征兆更为明显。根据社会的金字塔模型可知,塔尖只有一个。在一个群落里,断然不能双塔尖并存,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弱群落中的食利阶层会拼命抵制这种合并,甚至会组织武装力量反抗。
  食利阶层用于抵制群落合并的常见理由是民族或宗教,也有文化、生活习惯等借口。从社会运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些非物质因素的确可能影响到不同社会群落的有效融合,使运行成本陡增。然而在物质因素的制约下,它们却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没有什么比大部分群落成员的生存及生存舒适感更重要。物质因素的选择,往往是社会群落中大部分成员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尽管旧食利阶层为社会群落的合并设置了种种人为障碍,可是在历史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许多群落仍然合并了,这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谓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应该说,群落合并最经济的做法是尽量降低暴力带来的破坏性,这取决于反对合并者的数量及反对意志的坚定程度。倘若群落中绝大部分成员坚持抵制合并,那么合并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以纯武力彻底消灭另一群落的有生力量。这就丧失了经济意义,其结果是带来的是大片空旷的土地、荒芜的人烟和累累的白骨。
  群落的合并不同于争夺生存空间,虽然二者的社会行为表现形式都是战争。往往这两者又很难界定,唯一的鉴别办法,是看社会的实际运转情形。首先,群落合并不拒绝另一群落成员进入社会,更不会以灭绝种族为手段或目的。
  简单些说,对新纳入群落中成员采取同等的社会待遇的政策,即是群落合并;对于另一群落成员采取非同等社会待遇的政策,如奴役、驱逐甚至屠杀等,并以此手段拒绝纳入自己的社会群落,就是争夺生存空间。
  《孙子兵法》提到过“攻心为上”,从本质上讲是降低战争成本的策略。将其放大来看,应用于社会群落合并,道理亦然。既是“攻心”,就要有战略战术,就要打击人性中最脆弱的点:恐惧与贪婪。以力吓之,以利诱之是千百年来通行的准则,从无变更。
  两个及两个以上社会群落合并,会消灭一部分旧食利阶层,使原社会金字塔架构中的塔尖堕入塔腰,甚至塔底,或者更极端一些:彻底消灭。和平合并的群落,旧食利阶层变成次食利阶层概率较大,但仍有风险。风险源于现食利阶层的不安,惧怕旧食利阶层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他未被消灭的政治力量。为了避免旧食利阶层有能力组织力量威胁到自身利益的风险,及早将其政治动员能力彻底瓦解掉才是首选要务。暂时允许旧食利阶层做次食利阶层,是为了稳定形式,从长久来看,旧食利阶层在新的社会群落里终归是要被消灭的。
  由此看来,综合实力较弱的社会群落中,食利阶层反对群落合并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灾人祸中的吃饭问题
  或许前文说得有些抽象,略微复杂了些,请容许我把问题简化处理。
  当天灾来临,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时候,秦国军队的实力只要建立在足够和对手抗衡,从而保证自身的经济价值不受敌方侵犯的前提条件下,那么它征服对手的最好武器就会是仓库里储备雄厚的粮食。
  而历史似乎也正验证了这难以掩盖的规律:在公元前236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重大的旱灾,到了农历六月,才下了雨。就在同年,秦攻占了赵九座城池。如果仅仅孤立地看,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仅仅6年之后,赵再次发生了重大的旱灾,而次年秦赵的战争再次爆发,就不得不令人深思——历史上的相似之处,总有些令人玩味的疑点。
  而旧时的民谣曾如此说道:“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倒是足以反应出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形。
  公元前230年是一个多事之秋,秦吞并了韩,死了华阳太后,又发生了地震,产生了相当一批流离失所的难民。地震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是摧毁了震区居民的一切生存条件,如居所、食物、工作。以秦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来看,赈济灾民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对于以扩张为基本国策的秦来说,这无疑是扩军的良好契机:大量丧失生存资源的劳动力可以迅速地转化成战斗力。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秦当时的从军制度是供给粮食的。换句话说,当兵打仗就有饭吃,还有机会搏一搏爵位,让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反观赵,经过早些年的长平、邯郸之战,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战场上折损,又遭遇了旱灾,综合国力受损之巨,使得这战国早年的军事强国显得岌岌可危,犹如风烛残年的垂迈老者。
  两相对比可见,战争尚未开始前,胜负早已一目了然,赵覆灭已是必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受衣食所迫,寻求赈济的灾民纷纷倒向秦,军队也无心恋战,秦军在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就长驱直入,将赵的土地尽数并入怀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秦军以骁勇嗜杀闻名,但在征服赵,甚至在一年前征服韩之后,都没有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发生,这显然有点蹊跷。如果当时的秦军仍沿袭着以人头换爵位的军功制度,大规模的屠杀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除去军纪严格外,几乎可以反证出,秦军的军功制度是有所变化的,同时也能佐证,当时秦军并未遭遇到有效的抵抗,否则也不能如此迅速就将对峙百年以上的僵局改写。
  
  谁有钱谁当老板
  纵观秦统一六国之战,除去楚国外,对其他五国均无可圈可点的战役发生,忽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因素,我们不得不对当时的经济受气候影响这一重大因素考虑在内。上溯到公元前243年,自这一年起,接连的二十几年里,神州大地上的自然灾害频发,加上频繁的战事,连绵不绝的天灾人祸,导致了这片土地上所有社会群落的经济秩序都产生了大的动荡,并且不得恢复。
  在经济同样受到创伤后,经济资源的储备和制度的力量就迸发了出来,这个时候,国与国之间比拼的是经济的弹性。弹性越好,经济链条的韧性就越足,经济秩序的恢复能力就越强。而经济弹性差的,经济链条就直接断裂掉,以至于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崩溃。那么未崩溃的经济体系整合已崩溃的经济体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上不难判断,秦统一六国中,强大的秦军除去充当武力输出工具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作为战略威慑性工具存在,如现代战争中的原子弹。真正作为大一统的常规武器,当属雄厚的经济资源储备。在灾难面前,秦有能力利用自己的储备赈灾,才使得关中六国几乎彻底放弃了抵抗。
  唯一做出抵抗的楚,除了民风彪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昔日在经济上非常富足,军力强盛,才具备了对抗的欲望和条件。然而骤然的灾难沉重的打击了楚的经济,又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使其经济秩序彻底紊乱。而秦再次发动的战争来得又如此迅速,半点休养生息的机会都不留给楚,在战争与经济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民心军心日渐涣散,最终使这战国时期的老牌强国踏上了覆灭之路。
  总的来说,秦统一六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了旧经济秩序无法维系,于是出现了整合,也令新的秩序有了诞生的基础。从考古学家得到的信息中可知,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是长期趋势,并且是不可逆的,短期内,经济秩序难以恢复,各个社会群落间因对经济风险防范的需求,也有了合并的需要。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华大地走向统一是种必然,即便不是秦来统一,也会有其他强有力的社会群落来统一,并构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经济体。
  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全部灭亡,至此神州大地统一,成为了一个国家,这在中华历史上首开先河,为亘古所未有。秦王政觉得“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群臣讨论该采用什么样的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秦王政“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拟上尊号“秦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经秦王政审定后,决定去“秦”,取“皇”,并采纳上古帝位称号,留“帝”,合称为“皇帝”,其他均如众所讨论。之后又探讨了给死去的君主议定谥号的问题,秦王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很不妥当,于是下令废除谥法,自号“始皇帝”,后世依次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秦王政的理想来看,他雄心壮志地试图打造一个千秋万代的帝国,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却为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经历了十五个春秋。
  秦帝国究竟因何而亡,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而这始终是个悬而未解之谜。
  西汉儒生贾谊的一篇《过秦论》,把一顶残暴的大帽子扣在了成为皇帝的秦王政的头上,并且给秦帝国贴上了暴政的道德标签。在后世的历史中,儒家把持了话语权,使得 “暴政亡秦”的说法以讹传讹地流传了两千年。难道事情真如传闻中的那样,秦帝国是亡于暴政?这其中恐怕还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疑点,似乎问题也不尽如一句“不施仁政”那么简单。
其他文献
2009年12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向以案外人身份提起再审申请的瞿斐建送达了《民事判决书》,认定原审原告曹康与被告丁明、柳州某实业公司之间高达5655万元的“股权转让纠纷”诉讼,系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恶意诉讼行为,双方于2007年11月20日在法院主持下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无效,撤销之前的民事调解书,驳回原告曹康的诉讼请求。  至此,由本刊提出《新闻建议书》启动的广西历史上
期刊
古往今来,在商帮的行列中,人们对“徽商”、“晋商”、“浙商”耳熟能详,听说过“榆商”的,恐怕不多;如今,在长城内外,三秦大地,这个品牌愈来愈耳熟。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依托资源优势成长起来的榆林“大老板”声名鹊起,他们正以“榆商”的名义,优势互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现财富升级,进军全国商界。    为谋求更大发展  成立自己的商会组织    在陕西的省城西安,关于“榆林人有钱
期刊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汪洋,那他就是一往无前的搏浪儿,任他风再猛,浪再强,自信是他坚强的臂膀,希望是他扬起的风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如果说,商场是一个战场,那他就是驰骋沙场的将军,任他黄沙飞扬,血雨腥风,责任是他无坚不摧的宝刀,道义是他日行千里的汗血良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高山,那他就是不断超越的登山者,任他侧立千仞,高耸入云,热忱是他强健
期刊
主持人:路彬彬  嘉宾:叶莺美国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对话嘉宾:王菁瑛外企高管  孙宏刚资深评论员  柏丞刚心理咨询专家    把桃红色彻底穿在外面的女商人    主持人:玫瑰代表着美丽、优雅,神秘,这让我联想到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红玫瑰是胸口上的一粒朱砂痣,白玫瑰是衣领上的一颗白米粒,玫瑰代表着女人的柔性也代表女人的热情,玫瑰是美丽的但是也有刺。今天的嘉宾是一位当仁不让,充
期刊
主持人:陈伟鸿  嘉宾:胡成中德力西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施瑞修施耐德电气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    当“狼”爱上“羊”    他们是曾经的冤家对头,都认为对方是狼,而自己是羊,而今他们却宣称“狼爱上了羊”。怀疑、暗战、对抗,让一个“狼”字变成了“狠”字,外资管理方式将在一家中国民营企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主持人:羊二十多岁,狼一百七十多岁,羊的名字是德力西,狼的名字是施耐德。  施瑞修
期刊
我用直观的方式,将1977年以来关键几年的中国,以及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的GDP做一个比较,完全就事论事,列举数据。  中国的GDP水平纵向对比:1977年3230 亿美元(资料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中国经济指标》,1977年10月);2008年30670 亿美元(资料来源:凤凰网)。  考虑物价因素,GDP实际购买力(以大米为例):1977年大米0.19元/斤(按照美元换算后,可能有误差);200
期刊
有好消息吗?  没有。  当欧洲推出75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以免从希腊席卷而来的债券危机蔓延到整个南欧地区,从而导致欧元崩盘。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坏消息都将出笼。  美国的失业率继续维持在9.9%,这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在耗费了大量口水之后,再也无法提振人们的信心。美国走入了迷途,尚未知返。大政府的作为在金融救助、贸易保护、耗费巨大的医疗改革等等一系列浪费精力的事项上,将美国经济带入深渊。  除了转嫁
期刊
主持人:李崑  嘉宾主持: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嘉宾:项兵 长江商学院院长    不可替代性和核心技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现在我们经常提到新商业文明,新商业文明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旧的商业文明有哪些问题?  项兵: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年GDP达到33.5万亿人民币,应该可以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NO.1,出口超越德国成为全球
期刊
现代商人和商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商”上,要从物质上的量变走向精神上的质变,要从“商”走向商道!现代商人不应该更多地牟利,应该更多地去追义。商的层面是物质,现代商人要把“商”变成物质、文化等发展的基础和工具,而不应该作为商人最高的追求。与陕西省广东商会会长郭昆先先生的对话中,郭昆先从广东省在外省建立的第一个商会——陕西省广东商会谈起,以商人的语言诠释了现代商会和现代商人。    中国商人:2002年
期刊
政治推销员商鞅  从《史记》中我们得知,秦孝公同商鞅在深一步接触后,他们有过连续数天长谈的记录,且“语数日不厌”。一个统治者和一个政客的长谈,肯定不会是风花雪月、家长里短。历史中对此并无直接记录,因此我们无法模拟出当时秦王与商鞅长谈的场面。但我们可以从历史的侧面记录中得知,商鞅是在充当一个蛊惑者、怂恿者的角色。  但我更愿意把他定义成政治推销员。  商鞅名义上携带的理论是“帝王之道”和“强国之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