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悟汉字的魅力中,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zy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识字教学中,按照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字理的析解和其蕴含的意像的透视,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汉字独特的魅力,感悟汉字的“意趣”,了解汉字的渊源,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字源上了解汉字的意思,避免写一些根本不该错的别字,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喜爱汉字的情感,真正感受到古老汉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遵循规律 汉字文化 汉字魅力
  【中图分类号】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 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新课改的文化价值取向,语文教育的文化特质以及汉字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要求汉字教学既具有工具性价值,同样也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既要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工具符号,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发现蕴藏于汉字中的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识字教学中,按照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字理的析解和其蕴含的意像的透视,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汉字独特的魅力,感悟汉字的“意趣”,了解汉字的渊源,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字源上了解汉字的意思,避免写一些根本不该错的别字,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喜爱汉字的情感,真正感受到古老汉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遵循汉字规律,重视识字教学的规律性和文化性
  汉字不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化石。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使人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义。而后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表意,这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的原始意义,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汉字中,具有“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规律,教给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识记,达到识字明理、触类旁通的效果。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不仅使识字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同时把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之中,感悟识字教学的文化性和规律性。
  (一)遵循规律,举一反三教方法
  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不是一个一个单独创造的,而是成组、成批造成的。汉字中有85%的字都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本课中要求会写的6个字“先、干、赶、起、明、净”,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了“赶、起”是两个形声字,而且通过观察发现了它们都带有走字旁,教师顺势出示“走”字的演变过程,并讲解走字旁就是“走路”的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又说出许多带有走字旁的字,如:超、越、趁、趣、赳。在学习汉字的时候,教给学生按照偏旁归类的方法把汉字有机地串联起来成组的学习,就像串串珍珠连接成的美妙项链。这样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帮助学生触类旁通的拓宽识字面。
  (二)重视字理,追根溯源重实效
  汉字是非常优美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汉字是我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汉字的造字方法大致有六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其实,后两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造字法)。
  识字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汉字知识,引导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增加他们对汉字的认同感。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学习“篮”字时,引导学生对“篮”和“蓝”进行比较。学生组词时,容易说出“蓝子”,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应该把“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蓝”与“篮”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告诉学生篮子是用竹子做的。为了让学生明白“篮子”的“篮”为什么是“篮”而不是“蓝”,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篮”字的汉字知识,了解篮球的来历。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有篮板和篮筐,而是在树上挂一只竹篮,把球往竹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的意译也进入了汉语,沿用至今。学生了解了篮球的来历后,就不至于用错了。了解了“篮”的来历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把“蓝”为什么是“艹”给学生讲明白。“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泛指含蓝汁可制蓝靛做染料的植物。看来“蓝”指的是一种植物,所以是“艹”。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积累了词语。
  二、渗透汉字知识,重视识字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符号与汉字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下册《所见》中学习“闭”字时,引导学生用“会意字”的方法帮助记忆。在金文里,“闭”是两扇门中间一个“十”字,这“十”字后来演变成了“才”字。“闭”字外边的“门”就表示一扇门,里面的“才”就表示关门用的门闩或锁门一类的东西。这样就把抽象的符号与汉字中的部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闭”字的字形,同时也了解了字义,可谓事半功倍。有些字的教学还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如“拿,掰”;猜谜或歌谣等方式,如:教学“春”字,学生编出歌谣:“三人一日去春游”。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同时也使识字教学更加灵活,学生的创造性更能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汉字是一幅智慧的图画
  一个汉字就像一个画面,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静态形象。低年级的教材中,象形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图和汉字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图中了解汉字的特点。
  如:在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中,教学“宝”字时,出示“宝”字的演变过程,学生看到了一间屋子(“宀”)里既有“贝”(表示财富),又有“玉”(表示珍宝)的画面,多么惟妙惟肖啊!学生看着画面,又看着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属-楷体的字形的变化,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这样的记忆,对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字是一个生动的情境
  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电影短片,是生动有趣的动态形象,如:安——在一间静静的屋子里,有一个女子手放在胸前,安详地坐着。难怪有的学生会说:“看到'安'字,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女孩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感到很安全、安宁”。看来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安”的意思,也记住了‘安’的字形。在《汉语中的奥妙》 一书中说道“安”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宝盖头表示房子,房子中的女子面朝左,半跪着,双手交叉在胸前,显得十分端庄安详。从字形可以知道,古人认为女子静处家中,就是安宁、安稳,而这是“安”字最早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识字中,不再是孤立的、机械的记忆由部件组合起来汉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想象记住了这些汉字。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想象能力,识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三)汉字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汉字表现了我们祖先的社会经历、对世界的认识与思维状况。如:一年级下册《在家里》中的“家”字,“家”中——房屋(宀)里有一头猪(豕)。家里应该有人,为什么有猪呢?原来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原本是以打猎为生的,到处流动。后来,把打猎得来的小猪,放在房屋里饲养,这才定居下来,有了自己固定的家。有了饲养的家畜,人类才有了家。猪(豕)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这是一段有趣的历史过程。了解了这段汉字的历史,学生就能从多次地读写和反复地默写中解脱出来,教师在掌握规律、加强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把静态的字学活,加快识字的速度,把烦琐转变成便捷。识字教学中渗透造字规律,减轻记忆的强度,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识字教学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奠基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根基。只有在识字教学中,既从工具性上注重方法与规律,同时又和谐自然地渗透传统文化意识,潜移默化地用民族文化智慧影响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识字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p21
  [2]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6
  [3]杨萍《汉语中的奥妙》,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p48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两个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小学道德教育方面不仅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笔者通过比较两国小学德育内容,从中取其精华,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小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9-01  中国与日本是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国家,两国小学道德教
期刊
【摘要】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解释世界、融入社会、展现自我的重要过程。“阅读影响儿童的一生”,孩子们在阅读中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能将了解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讲述,或听懂成人读书中的故事情节等等,这都是早期阅读行为,孩子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享受着快乐,体验快乐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幼儿终生受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8-01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理解误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是教育者应该吸取的教训。许多教师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都归结为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
期刊
【摘要】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不仅要言传身教、积极赞赏,还要积累经验、提供阶梯,更要不断交流分享。  【关键词】幼儿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2-01  《纲要》中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常言道:“人生识字聪明始”,可见识字的重要。为了让学生多识字,迅速进入阅读领域,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摆脱高耗低效的困惑,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识字量的缺乏有关系。但是对学生来说,难学难记的方块字始终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在教学中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识字的效率,是识字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1-01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这一基础的核心。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知识记忆是掌握强化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语音、字词、成语、病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
期刊
【摘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科学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科学文化精神,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此来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一是要引导学生用心思考生活;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多读;三是要引导学生多记笔记。只有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精细地体验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丰富、深刻、细致、系统。要下艰苦的功夫,才能养成经常性积累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写作素材 观察 阅读 笔记 日积月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
期刊
【摘要】绘本因其短小简练,构思巧妙,文字量适中,内容贴近儿童的世界以及辅以大量色彩明快,设计精美的图画等特点迅速地得到广大学者、教师、家长、孩子的认可和喜爱,成了受幼儿园和小学推崇的低幼读本。鉴于此,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小学低段的绘本阅读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绘本阅读 小学低段 定位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
期刊
【摘要】科技的发展让视频进入课堂成为可能,因此什么样的视频可以进入课堂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作者分享视频选用经验:根据每一个单元的具体内容选用紧扣主题、观赏性强、故事精炼、长短适当的视频来启发学生,加强教学效果,进而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更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导入 视频选用 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