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和首批开展建设计划的省份,在计划推进过程中主要采用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形式。目前,初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在培训推进到农村学校时,师资、设备、场地、组织等相关问题暴露出来。由于现行县乡的财政薄弱,配套经费不足,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的深入实施遇到了很多困难。这好比人们登山时,开始速度很快,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速度减缓了,到了5000米以上时,由于体力不支或高原缺氧等原因,往往會止步不前,再要上一个新的高度十分困难,甚至上不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深入开展正处在这样一个“高原区”。本文结合本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划的实施。
一、产生的原因
1.认识层面
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对能力建设计划实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充分,没有积极推动基层培训工作。有些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距离农村教师还很遥远,把这一轮培训等同于以前的信息技术培训,并没有深刻领会到这一轮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2.环境方面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且人事与教育部门政策未衔接,多项培训同步进行,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受训教师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地区计算机硬件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县级培训基地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教师自身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农村教师人数多、技术薄弱且分散,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不利于深入学习。一些地区政策上规定,教师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证书等同于通过全国教育技术水平初级考试,余下符合培训考试条件的教师,年纪较大且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评价方面
一些地区片面强调考试通过率,忽视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和培训质量,偏离了计划的宗旨。特别是“通过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才具备考试资格”这一要求由各考点掌握。为了吸引教师参加考试,考点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培训和考试的互动作用分离,带来了培训难以推进的问题。
5.费用方面
经费匮乏问题一直是制约培训深入开展的“瓶颈”。对非贫困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财政只能维持省级骨干教师
或省级教师培训,一旦深入市、县,经费不平衡、财政不足等问题便暴露出来。
二、解决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能力建设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对策,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
1.建立县、镇两级项目机构,发挥培训管理职能
县、镇两级培训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机构职能是解决目前培训困境的关键环节。要专门成立县、镇两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从人员组成、经费上予以政策倾斜,强化机构的宣传、组织、考核等职能。安排专人宣传发动,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评优机制,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明确学校的培训责任,做好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督导工作。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中小学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如果校长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媒体观,就能在经费、设备购置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决策与领导,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2.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有组织、系统的政府行为,它是在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相关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的。从校本培训来看,参训教师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开展层级复杂,培训标准针对人员类型和地区差异大。因而,在培训的组织上力求更新观念、讲合作,集中、整合、协调多方力量,保证校本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研究网络培训规律,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网络班级。各校指定培训负责人,并对其进行网络开班流程培训和使用培训,再由负责人回校对本校参训学员进行培训。地区管理员在开班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员提出书面学习要求,做好学员学习的督促、监管工作,及时公布学员学习情况,协助辅导员督促学员及时提交作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管理员日志制度,强化班级管理员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按时上线监督、辅导,引导学员互动,积极参加网络学习,按时完成章节作业。各地管理员及时反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平台正常运行,保证教师学习效果。
4.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原现象”的解决策略
(1)政策引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培训部门应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并根据本地区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明确培训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整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在有序中按需、按时完成。
(2)专业激励
教师在培训中撰写案例、制作资源、学习反思都要作为教师培训考核的一部分,同时把教师培训中形成的资料进行评比展示,创造应用氛围,开展教育技术能力进课堂的竞赛,以赛促学,提高教学效率。
特别要重视解决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这部分教师的问题,抓住“高原现象”中的难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中,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注重教师个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引领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进而提高个人素质。
(3)分层培训
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
在培训方法上应突出分层教学。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给予教育技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培训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甚至从鼠标、键盘的使用讲起,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并进行多媒体教学。还应该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对于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比较多的学校,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而对于没有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且陈旧的学校,则不应操之过急,不能要求一步到位。
(4)帮扶措施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校际结对活动,建立起稳定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讲师团的建设工作,以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为基础,建立市、县两级讲师团队,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化,坚持备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多、分散广的情况,组织讲师团进行巡回培训,实现辅导材料共享。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远程直播,建立辅导的主场和分场,开展网络交流,让更多教师接受辅导。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电化教育馆)
一、产生的原因
1.认识层面
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对能力建设计划实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充分,没有积极推动基层培训工作。有些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距离农村教师还很遥远,把这一轮培训等同于以前的信息技术培训,并没有深刻领会到这一轮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2.环境方面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且人事与教育部门政策未衔接,多项培训同步进行,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受训教师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地区计算机硬件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县级培训基地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教师自身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农村教师人数多、技术薄弱且分散,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不利于深入学习。一些地区政策上规定,教师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证书等同于通过全国教育技术水平初级考试,余下符合培训考试条件的教师,年纪较大且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评价方面
一些地区片面强调考试通过率,忽视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和培训质量,偏离了计划的宗旨。特别是“通过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才具备考试资格”这一要求由各考点掌握。为了吸引教师参加考试,考点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培训和考试的互动作用分离,带来了培训难以推进的问题。
5.费用方面
经费匮乏问题一直是制约培训深入开展的“瓶颈”。对非贫困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财政只能维持省级骨干教师
或省级教师培训,一旦深入市、县,经费不平衡、财政不足等问题便暴露出来。
二、解决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能力建设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对策,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
1.建立县、镇两级项目机构,发挥培训管理职能
县、镇两级培训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机构职能是解决目前培训困境的关键环节。要专门成立县、镇两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从人员组成、经费上予以政策倾斜,强化机构的宣传、组织、考核等职能。安排专人宣传发动,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评优机制,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明确学校的培训责任,做好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督导工作。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中小学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如果校长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媒体观,就能在经费、设备购置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决策与领导,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2.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有组织、系统的政府行为,它是在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相关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的。从校本培训来看,参训教师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开展层级复杂,培训标准针对人员类型和地区差异大。因而,在培训的组织上力求更新观念、讲合作,集中、整合、协调多方力量,保证校本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研究网络培训规律,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网络班级。各校指定培训负责人,并对其进行网络开班流程培训和使用培训,再由负责人回校对本校参训学员进行培训。地区管理员在开班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员提出书面学习要求,做好学员学习的督促、监管工作,及时公布学员学习情况,协助辅导员督促学员及时提交作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管理员日志制度,强化班级管理员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按时上线监督、辅导,引导学员互动,积极参加网络学习,按时完成章节作业。各地管理员及时反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平台正常运行,保证教师学习效果。
4.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原现象”的解决策略
(1)政策引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培训部门应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并根据本地区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明确培训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整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在有序中按需、按时完成。
(2)专业激励
教师在培训中撰写案例、制作资源、学习反思都要作为教师培训考核的一部分,同时把教师培训中形成的资料进行评比展示,创造应用氛围,开展教育技术能力进课堂的竞赛,以赛促学,提高教学效率。
特别要重视解决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这部分教师的问题,抓住“高原现象”中的难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中,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注重教师个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引领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进而提高个人素质。
(3)分层培训
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
在培训方法上应突出分层教学。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给予教育技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培训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甚至从鼠标、键盘的使用讲起,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并进行多媒体教学。还应该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对于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比较多的学校,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而对于没有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且陈旧的学校,则不应操之过急,不能要求一步到位。
(4)帮扶措施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校际结对活动,建立起稳定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讲师团的建设工作,以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为基础,建立市、县两级讲师团队,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化,坚持备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多、分散广的情况,组织讲师团进行巡回培训,实现辅导材料共享。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远程直播,建立辅导的主场和分场,开展网络交流,让更多教师接受辅导。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