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的命运邂逅:两位女性一起剪切生命密码,又一起获得诺奖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 n u 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获得了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她们发现了最先进的基因技术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研究者运用这种工具,可以极其精准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这项技术掀起了分子生物学的革命,为植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新的癌症治疗手段注入能量,也让治愈遗传性疾病不再只是个梦想。
  被病原细菌吸引的卡彭蒂耶
  有些人将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描述为充满动力、细心并缜密的人,还有人说她坚持不懈地探索未知。她自己则喜欢引用路易斯·巴斯德的名言:“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对探索新知、自由独立的急切渴望,引导着她走在今天的道路上。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度过了博士生涯。算上这段经历,她在5个国家、7座城市的10家不同机构工作过。
  2002年,卡彭蒂耶在维也纳大学创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她将研究聚焦于化脓性链球菌。为了更好地理解化脓性链球菌,卡彭蒂耶决定全面研究这种细菌的基因调控方式。这一决定让她在发现基因剪刀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科学——如侦探故事一样曲折
  在卡彭蒂耶仔细地研究化脓性链球菌的同时,杜德纳正学习有关CRISPR系统的知识。
  杜德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天,她的父亲将詹姆斯·沃森写的《双螺旋》放在了她床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解明DNA分子结构的故事仿佛一部侦探小说,与杜德纳在学校课本中读到的科学知识迥异。她被科学研究的过程深深吸引了,并意识到科学不只是简单地列举事实。
  不过,开始亲自解决科学之谜时,她并未将注意力放在DNA上,而去关注了DNA的“分子同胞”——RNA。2006年,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领导着一个研究团队,已经专注于RNA研究二十年了。那时她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研究者,并且是许多开创性项目的带头人。同时她刚刚开始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兴领域——RNA干扰。
  而在2009年,卡彭蒂耶得到了一个在瑞典北部于默奥大学研究的好机会。此时,她对能够调控基因的小RNA分子非常感兴趣,早在柏林进行科研工作时,她就已经同其他研究者们一起为化脓性链球菌中的RNA测序。卡彭蒂耶并且于2011年3月发表了对tracrRNA的新发现。她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


  在接下来对CRISPR-Cas9系统的研究中,卡彭蒂耶迫切地希望与一位生物化学家合作。自然而然地,她选择了詹妮弗·杜德纳。于是那个春天,当卡彭蒂耶被邀请前往波多黎各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讲述她的发现时,她的目标就是同這位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伯克利研究员——杜德纳见面。
  波多黎各咖啡馆里,改变人生的聚会
  在会议的第二天,她们恰巧在一家咖啡馆碰了面。杜德纳的一名同事介绍她们认识了对方。就这样,她们开始了正式的合作……
  经过大量的头脑风暴和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她们最终在实验中加入了tracrRNA。在此之前,她们曾认为只有当 CRISPR-RNA 被切割成活性形式时,tracrRNA才是必需的。但是一旦Cas9遇上了tracrRNA,每个人都在等待的事终于发生了——DNA 分子被切割成了两部分。
  链球菌已经演化出的这种对抗病毒的武器简单而有效,甚至可说是非常出色。基因剪刀的历史本可能就停在此处——有一种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细菌,卡彭蒂耶和杜德纳发现了这种细菌体内的一个基本运行机制。这一发现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但准备充分的大脑还能抓住更稍纵即逝的机会。
  一个划时代的实验
  她们决定尝试去简化基因剪刀。利用关于tracrRNA 和 crispr-RNA 的新知识,她们找到了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分子的方法,并命名为引导 RNA。利用这种简化的基因剪刀,她们做了一个划时代的实验——研究是否可以控制这种基因工具,使其在研究者想要的位置上切割 DNA。
  到了这个时候,她们知道自己即将取得重大突破。她们从杜德纳实验室的冰箱里拿了一个现成的基因,然后选择5个不同的位点去切割这个基因。然后,她们修改了剪刀的 CRISPR 部分,使其序列与将要裁剪的部分相匹配。结果是压倒性的大胜。DNA 分子在正确的位置,被精确地切割了。
  在此之前,改变细胞或生物体里的基因是非常耗时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而研究人员用上基因剪刀之后,理论上想切哪段基因就可以切哪段基因。然后,再用细胞自身的系统来做DNA修复,改写生命代码就很容易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果壳”,有删改)
  【适用话题】机遇 坚持 命运 科研精神
其他文献
断断续续的音符飘入我的心坎,如一匹苟延残喘的骆驼不住哀嚎;又似一把断弦的提琴不住呻吟。“天哪!好好的《彩云追月》,就这样被整成了《‘残’云追月》!”  坐在桌前,我一边忍受那锯齿般的音符,一边愤懑不平。想当年,还是三年级,我就能弹奏得行云流水了!而这位仁兄……说这是《“残”云追月》还算是褒奖他了!一時间,我竟义愤填膺,眼睛里都快迸发出火星了,“你也想演绎《彩云追月》?算了吧!还是我来,让你瞧瞧,什
期刊
2020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得奖者是致力于消除全球饥饿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颁奖词中写道,世界粮食计划署为消除饥饿发挥重要作用,为改善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做出杰出贡献,同时致力于阻止饥饿成为战争和冲突的武器。  世界粮食计划署每年都会购买超过200万吨的粮食,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三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尽可能在需要粮食的地区就近购买粮食,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运输成本,同时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现
期刊
【原题回放】  回首过往的岁月,在时光的深处,是否有一个声音一直潜藏在你的心底,当初听到的时候不以为意,没想到它早已储存在自己的心里。它或许是老家槐树上的真真蝉鸣;或许是奶奶的一句细心嘱咐;或许是好友之间一句稚嫩的誓言;或许是老师的一句谆谆教诲……  请以“在时光的回声里漫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导航】  这道命题作文题目中“时光的回声”限制了选材的范围,可以指真实可听的声
期刊
作文君:说到图书馆,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开在自家超市里的图书馆,你见过吗?而且一开就是12年!2020年9月,经过《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的报道、点赞,河南安阳农家女李翠利在乡村推广阅读的故事广受关注,从2008年起,她以自家超市为阵地,开设了一间名为“微光书苑”的超市图书馆,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有奖借阅到30万余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推广探索
期刊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小城的高二学生,怀着对您的无限敬仰与崇拜之情写下了这封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節,本应是合家团聚、幸福美满之时。然而2020年的春节,却是如此惊心动魄。急速蔓延的陌生病毒,惴惴不安的普通百姓,一串串惊人的数字,一条条揪心的新闻……武汉,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幕,就此拉开。  疫情汹涌,勇士奔波。原谅我这时才第一次认识您。84岁的
期刊
莹莹小编:此时此刻正在写导语的我,刚刚结束国庆假期回到工作岗位。和几位刚从家乡回到北京的编辑聊天,发现大家这几年来对家乡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家乡,那些曾经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小地方,现在竟什么都不缺,生活便利程度也不输城市了。那是因为,有无数普通人,正在拼命建设自己的家乡,作为中国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回报于斯,对脚下的故土有最深沉的爱。而《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五个这样的故事,五
期刊
曾看过一篇很短的科幻小说,说有这样一个时代,两个人之间可以借助某种技术,交换包括全部记忆在内的完整人格。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50多岁的富豪,他平均每天换一种人格,并为此痛苦不已。这个时代的年轻“屌丝”都愿意与一个大富豪交换人格,而许多年长的富豪也愿意以自己的全部财富为代价再获青春。但几乎每一个与富豪交换人格的年轻人很快就后悔了,他们会立刻与另外一个年轻人做人格交换,再换回一个年轻的身体。  我对这篇
期刊
玥玥小编:临近新年,小编朋友圈有不少人在做个人年终汇报——“年初的计划全军覆没!”“今年我可能学了个寂寞?”……不光是小编的朋友圈,编辑部也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直言自己迟迟适应不了新学期的生活,成绩一落千丈。但在众多信件中,有位同学的来信闪闪的,发着光:在家学习的时候,我把囤来的书一本一本看下来,新学期直接弯道超车,跃居年级前十了!小编坐不住了,这位同学的书单必须要分享给大家!  读者来信  转眼间
期刊
作文君:如今能让人一听就想笑的方言口音,非东北话和广西话莫属。那种接地气的口音,让人颇觉亲切,越听越上头。东北人靠着喜剧小品段子将幽默传遍全国,你知道广西是靠什么牢牢抓住了大家的笑点吗?沙雕新闻,还有那一张口就暴露身份的口音。而且就连广西人自己都想不通,到底为什么,广西会因为那么多的沙雕新闻登上热搜。到底为什么呢?作文君这就呈上一些,先笑为敬啦……  某小学的期末散学典礼上,给优秀学生一人发了一条
期刊
新老师来教新班级,最爱出题目让学生写“我的家”,大概他想用这个办法知道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对我们的小朋友来说,家是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地方最容易寫,也最难写好。  什么是“家”?看字形,家是一所房子,上面宝盖头,屋顶。那就先写你住的地方吧,是城市?是乡下?是楼房?是平房?老房子屋顶铺瓦,屋檐低,墙壁厚,窗子小,日光月光射进来得不多,住在里面觉得很安稳;新房子用新的建筑材料,外形比较玲珑,觉得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