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突出特点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文主要对“学案导学”课堂操作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案导学 自主课 展示课
从2014年起,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在我校全面展开。通过两年实践,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将新课程的理念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现将“学案导学”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得到的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勉。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概括为两课八环节,两课是指:自主课和展示课;八环节是指:(自主课)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展示课)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收缴学案→评价促进。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为案例进行阐述。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约20分钟)
自主课上,下发“学案”,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浏览网页,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视频资料作为开篇,引入本课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举国同庆,万众欢腾,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百年国耻一朝洗雪。紧接着播放“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一段视频,这是中英两国领导人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次重要谈判,“中国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不管用什么方式……”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坚定的不妥协的立场,一种民族的自信和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自学“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我引用了余光中的《乡愁》,让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体会作者“愁”之深,“愁”之切,离愁别苦,让人感受颇深,进而体会两岸同胞期盼统一,期盼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汪辜会谈、九二共识、胡连相会、两岸三通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看到了祖国完全统一的美好前景。整节课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处在波澜壮阔的撞击和升华之中。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约20分钟)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方式解决,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本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四个探究内容(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共包括九个问题,其中在“统一之望”中,我利用“学习延伸”部分的一道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学生当堂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扣标整合,培养能力(约30分钟)
展示课上,让学生就学习任务中的内容分组展示,主动参与,意在培养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如,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由”中有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小组的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历史纵横”中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内容。指出其谈话内容的最突出部分是“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台湾实行的“一国两制”,比港澳拥有更多更大的自治权,如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等。可见,“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而且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再如,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策”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第四小组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中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进行回答,并让全班学生认识到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从而进一步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四、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约10分钟)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交流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思想性等本质性内容,最后由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形成知识体系。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约10分钟)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当堂教学效果。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本环节我一般会设计5道选择题,1道材料题。
六、收缴学案,评价促进
展示课之后,上交导学案,教师细心查阅,并打出等级,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导学案”就能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3]林允修.“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案导学 自主课 展示课
从2014年起,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在我校全面展开。通过两年实践,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将新课程的理念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现将“学案导学”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得到的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勉。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概括为两课八环节,两课是指:自主课和展示课;八环节是指:(自主课)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展示课)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收缴学案→评价促进。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为案例进行阐述。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约20分钟)
自主课上,下发“学案”,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浏览网页,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视频资料作为开篇,引入本课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举国同庆,万众欢腾,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百年国耻一朝洗雪。紧接着播放“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一段视频,这是中英两国领导人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次重要谈判,“中国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不管用什么方式……”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坚定的不妥协的立场,一种民族的自信和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自学“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我引用了余光中的《乡愁》,让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体会作者“愁”之深,“愁”之切,离愁别苦,让人感受颇深,进而体会两岸同胞期盼统一,期盼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汪辜会谈、九二共识、胡连相会、两岸三通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看到了祖国完全统一的美好前景。整节课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处在波澜壮阔的撞击和升华之中。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约20分钟)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方式解决,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本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四个探究内容(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共包括九个问题,其中在“统一之望”中,我利用“学习延伸”部分的一道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学生当堂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扣标整合,培养能力(约30分钟)
展示课上,让学生就学习任务中的内容分组展示,主动参与,意在培养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如,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由”中有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小组的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历史纵横”中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内容。指出其谈话内容的最突出部分是“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台湾实行的“一国两制”,比港澳拥有更多更大的自治权,如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等。可见,“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而且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再如,在导学案的“统一之策”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第四小组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中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进行回答,并让全班学生认识到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从而进一步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四、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约10分钟)
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交流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思想性等本质性内容,最后由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形成知识体系。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约10分钟)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当堂教学效果。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本环节我一般会设计5道选择题,1道材料题。
六、收缴学案,评价促进
展示课之后,上交导学案,教师细心查阅,并打出等级,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导学案”就能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3]林允修.“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