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视光技术师,r让眼视光从业者不再尴尬

来源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初,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各地举行.在上海、广东等地医疗卫生主管机构颁布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项目中,“医学视光技术师”赫然在列.据悉,这是有别于眼视光领域验光员、验光技术系列的新型职业资格认证,我国第一批医学视光技术师由此产生.时隔近一年,随着新一轮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启动,新一批医学视光技术师对眼视光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备受专业人士关注.
其他文献
“十年前是2011年,不是2001年.”rn这是最近中文互联网上流行的一句话,用来感叹光阴如梭,令人猝不及防,类似的版本据传最早起源于2019年.而另一个体现人们对于时间尺度谬误的例子,则是“双11”购物狂欢节.无论接触得早或晚,参与其中血拼程度浅或深,每个人都知道“双11”,笔者在社交圈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你印象中,“双11”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2014年的,有说2017年的,也有“消费冷感者”表示,这几年才听说有这么一回事.没有一个人命中正确答案:今年是第12个“双11”,最早的“双
期刊
喜茶大家都不陌生,除了产品和包装更替速度奇快以外,其跨界联名能力也同样令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初到2021年5月,喜茶与74个不同的品牌进行了跨界联名.从Dior与Nike的联名限量球鞋炒到上万美金,到优衣库和KAWS联名体恤遭疯抢,“联名”早已渗透了大众生活.有联名必有热点,每一次跨界合作都会引来新一轮的话题.
期刊
在眼镜门店日常的经营中,为了吸引顾客、促成销售和让老顾客再次消费,有时会采取赠品等优惠措施来回馈顾客.这些做法确实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销作用,但是也容易引来顾客的异议.有的顾客会说“不要赠品,直接打折更好,把赠品折算成现金抵钱吧!”面对顾客这样的要求,门店的销售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战的话术!
期刊
某眼镜零售连锁企业有客流量相近的两家门店A店和B店,A店的销售额总是比B店高出30%,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原来A店店长在接待顾客时,对于验配光学镜的顾客多说一句“您还可以在享受折扣的基础上再配一副防蓝光眼镜”或是对购买抛弃型隐形眼镜的顾客说“你可以买一年的量,更划算.”于是店员纷纷效仿,A店的客品数大大增加.
期刊
视频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100度要不要戴眼镜,完全取决于检查的结果.如果说100度近视者的调节很好,能看见1.0就可以不用戴镜,但要关注近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100度的裸眼视力在0.5~0.6,就说明调节储备差,必须要戴眼镜.原则上讲,只要是屈光不正引起了远视力的改变,都应该戴镜.”就我个人的从业经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些过于专业的名词是很难听懂的,因此眼镜店的工作人员在对顾客讲“调节、调节储备、屈光不正”等词汇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可以重新设计一下语言:“对于100度近视者,要根据用眼需求和综
期刊
店长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安排好门店员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管门店规模大小,店长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直接影响整个门店的活力.店长是先锋执行岗位,既要会带团队,还要出业绩;既要会管事,还要多做事.在主动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指示下,不断挖掘执行要素,将个人能力和团队活力结合,为门店贡献出好成绩.
期刊
作为配镜师,首要工作目标就是帮助患者通过眼镜获得最佳的视力矫正服务,但这其实是一个很立体的目标,可以通过多维度、多方向的手段去达成.本文与各位同仁探讨的是,如何让消费者验配两副或两副以上的眼镜,即常说的“一人多镜”.rn有人会说“推销眼镜”的商业气息太浓,是对配镜师根本职能的曲解,但笔者不这么认为.通过验配多副眼镜,能帮助患者/消费者拥有最佳的视觉状态.同样,在多年的实际工作经历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些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达成“一人多镜”目标的小技巧.
期刊
适应业态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眼镜零售企业引入了私域流量和社区营销这一新型经营方式,特别是一些知名龙头企业在上述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龙先生任职国内某大型眼镜连锁公司营销总监,在私域流量和社区营销特别是眼镜店会员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日前,他向本刊记者分享了他所在企业盘活会员的步骤和技巧.
期刊
光,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生命诞生的基础,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繁荣的例证.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83%的夜晚,人类活动带来的光照,要比自然界的夜晚亮10%以上.而对于光线的玩弄和解读,也贯穿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探索发展史.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借贷关系的活跃.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通常选择去银行融资,而发生在金融机构以外的一些金融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因其事实与证据的复杂多变,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