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探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啟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成 人教育中,在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三条路径去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成人教育理 念;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能;重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
期刊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 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 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 掌握。   
期刊
新教材的研究如火如荼,学习新理念的经验性文章连篇累牍。学生管理有没有新的理念?还是要那么师道尊严?我们也承认在高压管理下,有的学生是变乖了一点,温顺了一点。但仔细地分析高压下的学生,却发现有三种倾向:  (1)委曲求全 学生基于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源于教师与其他外界的压力,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和观念,使自身适应教师的要求,这样的乖孩子固然深受老师的喜欢,但无法培养学生对事物作深度的判断和处世的独立性;
期刊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的结合日益密切,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信息化程度取得显著提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施工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  1.在施工过程控制和管理中的应用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控制和管理是复杂的、动态的、集成的,贯穿于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现代的大型工程项目,工期长,工程量大。它涉及到各工种协调,大量资金和材料调度、施工机械、设备的管
期刊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期刊
最近教育界谈论最多的是关于“高效课堂”的问题,好多教育界人士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与学的活动。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创新。我们现在研讨的“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做到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
期刊
一、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和现实性功能。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理解上又有不同视角。有学者认为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 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成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因而,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 越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
期刊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
期刊
综观教育学文献,关于教育实质的讨论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审视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理论现代化,对教学实质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本文主要结合英语教学,对教学的实质进行探讨。    一、教学与交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
期刊
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艺术教育也 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 “画画儿”,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②这种 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③教师的专业 化(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