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了,经济“危机”了,深刻地反思这一危机,源自哪里、止于何方?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哲学的思考方法,简单地讲,就是搞清危机的主体是谁,客体是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关系在动态的环境中,将如何发展与演变。
人人都在反思金融危机,但大多数的反思都限于局部观念,一时一地的矛盾特征,如果用宇宙观,站在全球视角看,危机的主体正是我们人类,客体是我们所创造的金融物、经济物,直接地讲,经济危机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和谐。此物,非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与财富,并以各种产业形态出现。
在经济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经济物,人创造物,物满足人的需求。此创造物,又分为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有形之物如房子、汽车等实体产业;无形之物如金融、信息等虚拟产业;造物又有一个过程,先是投资,然后是生产,最后是消费与消耗。经济危机,是一个结果或已发生的现象,但其原因可追溯到其产生的过程以及一开始人们造物的观念之中。
谈到经济的观念,我们首先应对经济二字有“人本”的反思,西方世界的经济,重在“经”字上,如不断钻研、谋划,如何经营,以达到物质利益最大化,实现个体价值迅速增长,以最小的付出占有最大的财富为目的;东方世界的经济,则重在“济”上,所谓兼济天下,我们造物,初始理念是为了满足天下人所需、所用、所希翼和向往的生活,解人之所危、解人之所困、圆人之所愿,是真正的需求拉动,而非利益驱动。
秉持东方文化的“经济”理念,在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虽然已经具备了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能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心智,不被所造之物迷惑和异化。中国古语讲,心物一元。不过,古代的物,多代表自然物,今朝的物为自造物,虽“物”之所指不同,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理念是相通的。他告诉我们,要用心造物,物为心用;心心相通,物为假借。此心,为人之心,也就是说,人要用正确的理念、观念、价值观来发展经济;经济之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带来“福”与“利”。
谈经济问题,只见人不见物容易忽视了发展本身;只见物不见人容易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发展,给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而无穷的,但这种利益,一方面要用双手来创造,另一方面必须用智慧汲取。应该看到,作为经济的载体物,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人类完成了从自给自足、大规模生产,到人与人面对面、人性化服务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产业形态、物化产品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產业与物品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这个内涵与价值衡量的标准外化为货币符号,实质上是人们心底里的杠杆,任何投机、泡沫、虚假的商业形态终究不会长远存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诚心、安心、精心的产品,创造产品的人与消费产品的人,是一种心意的沟通,智能的传递,借由物品而达到人性的升华。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增长,依赖实实在在的内需拉动,创造并满足内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这就回到了我们所探讨的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上,我们不仅要与自然之物保持和谐关系,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低碳产业;而且还要与经济之物保持和谐关系,在产业内涵中注入科学理念、人文关怀,区分人的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短期需求和长远需求,一次性需求和可再生需求,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经济世界,在不断变化、日趋繁荣的物质世界中,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需要和信任。
人人都在反思金融危机,但大多数的反思都限于局部观念,一时一地的矛盾特征,如果用宇宙观,站在全球视角看,危机的主体正是我们人类,客体是我们所创造的金融物、经济物,直接地讲,经济危机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和谐。此物,非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与财富,并以各种产业形态出现。
在经济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经济物,人创造物,物满足人的需求。此创造物,又分为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有形之物如房子、汽车等实体产业;无形之物如金融、信息等虚拟产业;造物又有一个过程,先是投资,然后是生产,最后是消费与消耗。经济危机,是一个结果或已发生的现象,但其原因可追溯到其产生的过程以及一开始人们造物的观念之中。
谈到经济的观念,我们首先应对经济二字有“人本”的反思,西方世界的经济,重在“经”字上,如不断钻研、谋划,如何经营,以达到物质利益最大化,实现个体价值迅速增长,以最小的付出占有最大的财富为目的;东方世界的经济,则重在“济”上,所谓兼济天下,我们造物,初始理念是为了满足天下人所需、所用、所希翼和向往的生活,解人之所危、解人之所困、圆人之所愿,是真正的需求拉动,而非利益驱动。
秉持东方文化的“经济”理念,在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虽然已经具备了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能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心智,不被所造之物迷惑和异化。中国古语讲,心物一元。不过,古代的物,多代表自然物,今朝的物为自造物,虽“物”之所指不同,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理念是相通的。他告诉我们,要用心造物,物为心用;心心相通,物为假借。此心,为人之心,也就是说,人要用正确的理念、观念、价值观来发展经济;经济之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带来“福”与“利”。
谈经济问题,只见人不见物容易忽视了发展本身;只见物不见人容易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发展,给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而无穷的,但这种利益,一方面要用双手来创造,另一方面必须用智慧汲取。应该看到,作为经济的载体物,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人类完成了从自给自足、大规模生产,到人与人面对面、人性化服务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产业形态、物化产品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產业与物品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这个内涵与价值衡量的标准外化为货币符号,实质上是人们心底里的杠杆,任何投机、泡沫、虚假的商业形态终究不会长远存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诚心、安心、精心的产品,创造产品的人与消费产品的人,是一种心意的沟通,智能的传递,借由物品而达到人性的升华。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增长,依赖实实在在的内需拉动,创造并满足内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这就回到了我们所探讨的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上,我们不仅要与自然之物保持和谐关系,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低碳产业;而且还要与经济之物保持和谐关系,在产业内涵中注入科学理念、人文关怀,区分人的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短期需求和长远需求,一次性需求和可再生需求,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经济世界,在不断变化、日趋繁荣的物质世界中,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需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