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与新变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朴作为由金入元的遗民,他的遗民心态是在失母之痛、父执元好问隐居不仕及父亲白华历仕三朝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现为兴亡慨叹、隐逸避仕与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后来的人生经历造成白朴遗民心态产生新变,对儒家传统的反叛使他从书斋走向市井,在词曲两种文体间自由来去,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关键词:白朴 遗民形态 杂剧创作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不仅擅作杂剧,同时精于填词,能在雅俗两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在元曲作家中实属少有,这与白朴的人生经历以及遗民心态息息相关。本文拟对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与新变进行剖析,并分析遗民心态对白朴杂剧创作的影响。
  一、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
  白朴生活在金元易代、元灭南宋统一中国的王朝更替时期,七岁时亲历蒙古军对金朝都城南京(今河南开封)的围攻杀戮,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国破家亡、父母离散的人生剧变。然而年幼的白朴并未受惠于金,所以并不会记得前朝旧好。他的遗民心态的形成更多是源于父辈的影响,表现为兴亡慨叹、隐逸避仕与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
  (一)兴亡慨叹
  对白朴影响最大的人当属元好问,元好问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入元之后隐居不仕。元、白两家素来交好,在金元丧乱之际,白朴在元好问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在乱世幸存。白朴挚友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谈到元好问对白朴的照顾与教导:
  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太素即寓斋仲子,于遗山为通家侄,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挈以北渡,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常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盖视亲子弟不啻过之。
  壬辰为金天兴元年(1232),彼时金王朝气数已尽。蒙古军围困金朝都城,白朴父亲白华跟随金哀宗弃城出逃,奔往归德、蔡州。第二年,时任京城西面元帅的崔立向蒙古军献城投降,趁机在城内搜刮金银珠宝献与蒙古军,后蒙古军入城大肆洗劫杀戮,白朴与母亲在这场变乱中失散。
  元好问与白朴有叔侄情谊,他不眠不休照顾病重的白朴六天六夜,白朴病情得以好转,可见元好问将白朴视如己出,遭遇人生剧变的白朴也将元好问看作最亲的人。在流亡岁月里,少年白朴受到元好问的照顾与教导,元好问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导师,白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可避免要受到元好问的影响。
  元好问一生著述丰富,诗、文、词、曲皆擅长,其中诗歌成就最高,而数量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當属丧乱诗。“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都城陷落后,元好问被蒙古人驱遣至聊城,沿途见闻更使他悲愤填膺:“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金亡后,他常有“家亡国破此身留”(《送仲希兼简大方》)的痛苦,以沉重的心情写下《雁门道中书所见》等诗篇直抒内心的愤慨。
  对山河易主的兴亡慨叹以及悲恨在白朴的词作中也有体现:
  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岁暮意如何,怯秋风茅屋。(《石州慢·丙寅九日,期杨翔卿不至,书怀用少陵诗语》)
  词中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之思,对江山易主后百姓流离失所的感伤溢于言表。又如: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其中,“桑梓龙荒”“生灵埋灭”与元好问的“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白朴对元好问丧乱诗的模仿与学习,也可以看到元好问对白朴人生观的影响。
  (二)隐逸避仕
  元好问对白朴的影响不止于文学,更多是在他的人生态度及选择上。由金入元后,元好问从前朝贤臣变为亡国遗民,身份上的转变造成他的心态发生变化,丧乱经历诱发他原本就存在于灵魂深处的隐逸思想。
  早在正大三年至八年(1226—1231)期间,元好问历任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令。在内乡县令任上,征收赋税是他的主要职责,而他内心同情百姓,这使得他十分痛苦。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他萌生了弃官漫游的想法,在《内乡县斋书事》中写下:“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可见隐逸心理流于笔尖。但元好问又没有勇气效仿远祖元结洁身远去而心生愧意。当经历了金元易代后,元好问毅然选择隐居著述。
  元好问的选择影响了白朴的人生观,纵观白朴一生,虽与新朝官员都有私交,多次得到他人举荐,然而他都婉言谢绝。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记有此事:
  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力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
  “开府史公”即时任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以史天泽在朝廷的地位,举荐白朴做官轻而易举,可白朴却不意仕进。晚年的白朴再次面对监察师巨源的引荐,以一首《沁园春》表达谢意,表明自己不愿出仕的决心: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 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白朴化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将嵇康拒绝山涛的举荐,类比自己辞谢师巨源的引荐。白朴措辞委婉,用“唐虞世”“属清时”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又很好地表明自己是“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志在长林丰草间”,来谢绝师巨源的好意。
  白朴布衣一生,不乐仕进,一再表示“一壶酒,浇平磊块,问甚功名”(《绿头鸭·洞庭怀古》)。那些为功名利禄奔走的世人,在他看来不过是“俯观群蚁”(《水龙吟·醉乡千古人行》),白朴深感人生如梦,选择逍遥适意过一生。   (三)放浪形骸
  父亲白华的出仕经历也影响到白朴的人生选择。白华在壬辰之乱时随主弃城出逃,崔立降蒙后,他在邓州投降宋朝。天兴三年(1234),宋与蒙古灭金流亡政府于归德。元太宗七年(1235),白华又叛宋降北。白华历仕三朝,变节投敌的行为遭到士人谴责:“士大夫以华夙儒贵显,国危不能以义自处为贬云。”(《金史·白华传》)
  元好问虽无易主变节的行为,但金亡之后,他并没有选择以死名节,而是担起存续儒家文化的重任。元好问在金亡后曾觐见忽必烈,奉其为“儒教大宗师”,后又致力于编撰《金史》,虽因种种原因未成,却在《壬辰杂编》《中州集》中留下大量原始资料。晚年的元好问,回到家乡过上隐居修史的生活。他曾在《学东坡移居八首(其四)》中写道:
  静言寻祸本,正坐一出妄。青山不能隐,俯首入羁鞅。巢倾卵随覆,身在颜亦强。空悲龙髯绝,永负鱼葬腹。置锥良有余,终身志悲怆。
  其实从后世的贡献来看,元好问的做法保护了儒家文化。与《辽史》相比,《金史》更为完备,也证明了他奔走搜集的功劳。
  古代士大夫身处时代变革时期,便多了遗民身份,陷入两难境地,若为节而死,便被后世称扬歌颂;若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也不会惹人非议;但若是入仕新朝,或与新朝有密切的政治联系,都会背上失节叛主的骂名。
  白朴亲历金元易代,失母之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伤痕。白朴经历沧桑,洞悉世事,深感梦幻无常,在一首《水调歌头》中写下:
  朝花几回谢,春草几回空。人生何苦奔竞,勘破大槐宫。不入麒麟画里,却喜鲈鱼江上,一宅了杨雄。且饮建业水,莫羡富家翁。 玩青山,歌赤壁,想高风。两翁今在何许?唤起一樽同。系住天边白日,抱得山间明月,我亦遂长终。何必翳鸾凤,游戏太虚中。
  上阕前两句化用《南柯太守传》的故事表达了富贵的变化无常与虚无缥缈,传递出浮生若梦的思想。后两句化用《晋书·张翰传》与杨雄(扬雄)的典故,表明白朴淡泊名利及归隐著述的志向。下阕则引用李白与苏轼在人生不如意时“玩青山”“歌赤壁”的选择,意在说明希望自己能像李、苏二人一样游戏俗世。
  丧母之痛与父辈影响,使白朴继承了遗民心态:“余生牢落江南,幽香鼻观曾参。见说小山《招隐》,梦魂夜夜云岚。”(《清平乐·咏木樨花》)白朴珍惜自己的幽香名节,选择“放浪形骸”,逍遥过一生。
  二、白朴遗民心态的新变
  白朴的遗民心态源自幼年失母之痛与父辈的影响教育,在后来的人生中,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观的变化,白朴的遗民心态发生了新的变化。虽然他身上带有旧式遗民特色,但又不能视其为与父辈一样的传统遗民文人。
  (一)反传统意识的萌发
  白朴的反传统意识首先表现在他人生价值的转移上。受儒家教育的古代文人坚守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进入仕途积极辅佐帝王直至功成名就,若仕途不顺则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是古代文人普遍追求的人生价值观。
  白朴却选择了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近二十多年的光景,白朴始终在外漫游,出入风月场所,与歌伎艺人等下层人士交往频繁,过着一种“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木兰花慢·歌者樊娃索赋》)的生活,在一首《风流子》中他忆起自己青年时期放浪不羁的生活状态:
  花月少年场,嬉游伴,底事不能忘。杨柳送歌,暗分春色,夭桃凝笑,烂赏天香。绮筵上,酒杯金潋滟,诗卷墨淋浪。闲袅玉鞭,管弦珂里,醉携红袖,灯火夜行。
  不难看出,白朴纵情风月,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在与底层文人、歌伎的相处过程中,白朴投身广阔的世俗生活,选择被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视为末流下品的散曲与杂剧来抒情达意。不仅如此,白朴在其创作中传递出一种世事难料的历史空幻感,有时还带有消沉的情绪,如在《沁园春》中写道:
  问鲲鹏九万,扶摇何力?蜗牛两角,蛮触谁强?华表鹤来,铜盘人去,白日青天梦一场。
  前两句将“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与“蛮触争胜蜗角上”置于白朴人生的精神之问中,后一句以历史的无常传达出名利带来的心灵空虚。白朴对名利不屑一顾,这直接导致其文学创作上的反传统。
  (二)反传统意识下的杂剧创作
  白朴选择杂剧这种新文体,正体现了他走上文学创作的反传统道路。根据《录鬼簿》《北词广正谱》著录,题为白朴所作杂剧有十六种,留存至今的全本剧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因《东墙记》的创作归属至今存疑,暂不纳入讨论。
  《墙头马上》是白朴最重要的爱情喜剧,艺术上、思想上的成就历来为后世称道。剧作讲述了深闺小姐李千金自配青年才子裴少俊的故事:李千金随夫私逃,后藏至裴家后花园七年,两人育有一双儿女,裴父偶然发现后將李千金逐出家门,历经波折误会解除,有情人终成眷属。《墙头马上》宣扬了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在当时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白朴借李千金之口说出:“这姻缘也是天赐的。”这里的“天”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白朴的创作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性的需求认作唯一的道德准绳,追求一种不为礼教拘束的人生价值观。《墙头马上》体现出的这种人生观,正是白朴心中反抗传统、张扬个性、不以俗为恶、不以礼为宗的价值观。白朴人生时光中的悠游生活,让青年白朴具有不同于普通文人的独特经验与阅历,他的视野不再拘于书斋案头,而是通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对世俗民情有着真实的体验。因此,他笔下的李千金,具有非凡的胸襟与胆识,不为礼教所拘,勇敢追求自身的幸福,敢于在质疑声中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也能够为了儿女摒弃前嫌重新来过。李千金身上有着关汉卿笔下的烟花女子赵盼儿、谭记儿等人的大胆泼辣,但又不流于轻浮,在李千金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看出白朴身上的反传统意识。
  在白朴的杂剧创作中,不仅有爱情喜剧《墙头马上》,也有《梧桐雨》这样的正剧。不同风格的两种剧作,正是白朴遗民心态中传统与新变并存的体现。从题材上来看,《梧桐雨》讲的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借王朝兴亡来表达白朴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隐隐天涯,剩水残山五六搭;萧萧林下,坏垣破屋两三家。”白朴眼中的山川屋舍都因国破而萧瑟。题材的选择与表达,正是作者传统遗民心态的展现。白朴在塑造唐明皇形象,书写李、杨爱情时,有意淡化荒淫误国的史实,将二人的爱情写得真挚凄婉:“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李、杨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尽显爱意缠绵。到了剧本第四折,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年老的他满怀愁绪,孤独无依,忆起与杨妃的月夕花朝:“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年老的唐明皇面对无边的寂寥,听窗外梧桐雨萧萧,有一种空寂悲凉的氛围。白朴借李、杨的悲欢离合来展现繁华落尽皆成空的宿命感,剧本主题与白朴的人生空幻感密切相关。
  白朴作为由金入元的遗民,一方面,心态上深受父辈影响,展现出故国之思、隐逸思想以及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另一方面,新时代、新生活在其心态上引发的波澜起伏,使他摆脱旧观念,走上一条反传统的道路。在白朴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对前朝的怀恋、对国破的悲叹,又可以看到两代遗民的心态变化。这种传承与新变,塑造及影响了白朴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使他从书斋走向市井,从案头走向舞台。遗民心态的传承与新变也让白朴在词与曲、喜剧与正剧之间自由来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 白朴.天籁集编年校注[M].徐凌云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 白朴.白朴戏曲集校注[M].王文才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元好问.元好问诗编年校注[M].狄宝心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徐子方.白朴心态历程剖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2):237-242.
  [5] 赵维江.论白朴词的文化心理内涵.[J].殷都学刊,2001(2):61-66.
  作 者: 赵彦军,文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绫辻行人在1989年发表的推理小说《十角馆事件》是一部成功的通俗文学作品,因其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和畅销度几乎改变了当时日本推理小说文坛的风格走向。绫辻行人的作品破与立并存,既有对传统手法的拆解,又有具体手法的组合。绫辻行人一方面推翻了当时日本推理文坛惯用的题材、手法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对早先的传统有所继承,创作手法值得后来者借鉴。  关键词:绫辻行人 推理小说 《十角馆事件》  现代日本推理小
期刊
摘 要:汪曾祺先生是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一生钟爱美食,也创作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文章,散文《四方食事》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美食不再是简单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演变为各种人生态度,在《四方食事》这篇散文中可总结概括为三类: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自然本真的生命诉求以及人生疾苦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四方食事》 汪曾祺 食物 人生态度  《四方食事》是一篇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散文作品,刊载
期刊
摘 要:凡一平是广西壮族当代知名作家,他在近期的乡土小说创作中描写了丰富的壮族日常习俗、婚丧习俗和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塑造一大批复杂而有个性的乡村人物形象,展示了民族的勤劳坚强、善良朴素等品质,同时揭露了乡村留守的现象、管理秩序的混乱和道德伦理的冲突等问题。凡一平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演绎了民族的故事,阐述了民族的精神,表达了对本土乡村文化的反思。本文主要通过《撒谎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扑克》
期刊
摘 要:《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一部集语言艺术和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经典。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中的作品,对其中的“水”进行统计整理,试图探究“水”与《诗经》时代社会风貌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 水 社会 生活 文化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记录了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
期刊
摘 要:经本文比较分析发现,汉初的梁园赋作与先秦时期屈原的《橘颂》、荀子的《赋篇》在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相似度,即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的篇幅和不停换韵的用韵方式;在咏物方式上皆是详写物,略抒情的;在表现手法上皆采用以象托意的象征手法。因此,本文认为屈原《橘颂》和荀子《赋篇》是梁园赋作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汉赋 梁园赋作 渊源  梁园赋作是由汉初梁孝王集团门下诸游士创作的一组赋,又称“忘忧馆七赋”,载
期刊
摘 要: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2018年的新作《105号房的女孩》(The girl in room 105)大胆运用了侦探小说模式,并首次在作品中探讨爱情的阴暗面“不爱”(Unloving)。在尝试这些新鲜元素的同时,巴哈特对青年及印度社会的关注仍是这部小说的内核。围绕主人公克沙夫(Keshav)引出的“追凶之路”及“探寻‘不爱’”两条线索,这部小说一方面延续着巴哈特作品中青
期刊
摘 要:诗歌有了“别趣”,才具有自身独特韵味。纵观古今诗坛,杜甫无论是创作情绪、抒情基调还是艺术内涵,都另有一番“别趣”,尤其是对于人居环境、自然风景、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以及生活感悟。为更好地探析杜甫诗作,本文将以杜甫诗之“别趣”为切入点,分别从诗之意趣、诗之艺趣、诗之雅趣、诗之兴趣入手,结合杜甫诗作进行分析,以求更好地理解杜诗。  关键词:杜甫 诗作 别趣 探析  诗之别趣,最
期刊
摘 要:王恽散文中的文体论较为丰富。首先,其以经、史为正体,以杂文等为小道。其次,王恽辨析了各种文体特征,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此外,王恽还记录了王磐、李德之等人对不同文体相互影响的讨论,客观上保存了元人对文体的认识。王恽的文体辨析为元明的文章辨体思潮勃兴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王恽 文学 文体论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元代前期文学家。有《秋涧先生大全集》行世。师從大儒王磐,曾得元好
期刊
摘 要:《桂殿秋》是清代浙西派词人朱彝尊的代表作,小词以凝练的笔墨追忆了一件往事、一段刻骨而无望的爱情,充分体现了朱彝尊爱情词醇雅深挚的美感特质,受到了历来评论家的推崇和好评。本文拟将《桂殿秋》与五代、北宋的爱情词作比较,从角度、容量、情感、意境等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桂殿秋》之醇雅深挚及其对传统爱情词的超越。  关键词:《桂殿秋》 角度 容量 情感 意境  《桂殿秋》是清代浙西派词人朱彝尊的代表作
期刊
摘 要:《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王维向边塞将士学习的报国志向,而不是抒发诗人失意的忧愤。所谓的“忧愤说”破坏了诗歌情感的整体性、丰富性,忽视了诗人亲临边塞荒漠的崇高体验。渴求建功立业的创作动机让诗人发生了从不平到致敬的情感变化,而且强化了矢志报国的诗歌主旨。对《使至塞上》主题的新解,再次证明经典好诗不仅源于真实的生命感动,还在于完美地表现了诗人的高远生命情怀。  关键词:《使至塞上》 “忧愤说” 创
期刊